假如中韓兩國簽訂FTA,對哪些方面或產業有好處或者壞處?中韓兩國要簽訂FTA的理由。請諸位高手幫我分析一下,謝謝!
熱心網友
隨著中韓在貿易領域的聯系日益緊密,推進中韓FTA(自由貿易區)的呼聲日益強大。具體來說,中國已經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出口市場、投資對象國、旅游目的地以及第二大進口來源國。與此同時,韓國也成為僅次于美日的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國。前不久,胡錦濤主席訪韓期間,韓國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使中韓經貿伙伴關系得到不斷加強。中韓兩國建交13年來,兩國貿易平均增長27%以上,高于同期中國與其他主要貿易伙伴的增長速度。在此基礎上,雙方經過研究提出貿易發展目標為,到2012年兩國建交20周年時達到2000億美元。這些因素都為促進中韓經貿關系深入發展和建立FTA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包括中日韓在內的東亞國家和地區已簽署了多個區域貿易安排,更多的雙邊FTA正在磋商和談判中。在上述背景下,中韓兩國領導人倡議雙方開展雙邊FTA可行性的民間研究。以可計量一般均衡模型為方法的最新研究表明,中韓取消雙邊貿易關稅,與基準情景相比,兩國GDP和和福利收益都將獲得增長。模擬結果表明中韓自由貿易區是共贏的選擇。 不過,對于自由貿易區的設想,同樣存在著來自韓國和中國的反對聲音。反對者的顧慮或者說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產業沖擊。中韓自由貿易區對韓國的農產品與中國的制造業都將帶來不同程度的沖擊。韓國作為發達的工業國家,比較優勢在工業制成品而中國的比較優勢在農產品。這種沖擊將會使一些人對建立兩國FTA存有較大顧慮或產生較大阻力。 2。貿易保護問題。為保護本國的農業,韓國方面經常對中國農產品以各種方式限制進口或為進口設置障礙。此外,從兩國的關稅水平來看,中國相對低于韓國,韓國的保護政策要重于中國。從長遠來看,這些不利因素都將不利于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3。持續的貿易不平衡問題。中方的巨額貿易逆差,這是中韓經貿合作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也是可能來自中國方面的最大阻力。自中韓建交以來,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在逐步擴大。2004年,逆差344。3億元,比2003年增長49。4%。從1992年至2005年9月,貿易逆差累計達1616億美元。中國在對韓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如農產品、服裝等只占中國對韓出口總額的17%。而韓國在石化、鋼鐵、汽車和精密儀器等領域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優勢,占中國從韓國進口的87%。 4。管理成本上升問題。中韓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后,海關等部門要區分不同國家的產品并給予不同的關稅水平,這無疑會加大某些工作量,提高其管理成本。 5。中韓技術差距和所謂的韓國產業“空洞化”。隨著韓國制造企業海外投資特別是對華投資大幅度增加,在看待中韓雙邊投資方面,韓國方面出現一面擔心本國出現產業“空洞化”,導致就業環境惡化和經濟低迷,影響增長潛力;另一方面擔心在韓企對華投資和中國企業收購韓企的過程中,韓企的先進技術外泄,削弱韓國對中國保持的技術優勢和競爭力。 另外兩國的FTA還更多地停留在研究階段,還沒有進入到雙方的實質性的談判議程。雙方也沒有建立起從政府到中介組織及企業的系統的合作體系和機制。這無疑會影響兩國建立FTA的進程。然而,我們應該持樂觀的態度,因為中韓雙方經濟結構和經濟合作的互補性以及政治互信、文化相近是推動中韓經貿關系健康向前發展的巨大動力。 總體來看,建立雙方的FTA是大趨勢。目前,全球多邊貿易談判進展緩慢、困難重重,許多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傾向于通過組建或加入自由貿易區的方式來加快關稅減讓和擴大市場準入的步伐。特別是通過建立雙邊FTA,實現兩國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促進貿易、投資和經濟增長,克服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最大限度地分享經濟全球化的益處。在這種大背景下,考慮到中韓日益緊密的經貿伙伴關系以及經濟上的互補性,妥善解決兩國經貿關系中出現的問題,推進中韓FTA無疑是雙贏之舉。 《市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