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年2月要去這兩個地方,誰能幫我介紹一下!

熱心網友

漫游波爾多你可以從梅花廣場開始漫步之旅。這個廣場建于19世紀,從前這里是軍號城堡的所在地,城堡由查理七世于百年戰爭后所建,后來路易十四又對此進行了擴建。那時廣場上栽種了很多樹,并以梅花形狀排列,這就是“梅花廣場”名稱的由來。   如今,廣場的一部分已經改作停車場之用,但是吉倫特紀念碑(Monumentaux Girondins)的建成挽救了廣場的命運。這座紀念碑寓意深刻,它是為了紀念吉倫特黨人而建,紀念碑上的浮雕生動、傳神?!白杂蓲昝撶備D”的雕塑就建在兩座噴泉之上:幾匹褐色駿馬,馬鬃飛揚,后腳直立,馬蹄高抬,拉著共和國凱旋車(靠近大劇院一邊)和協和凱旋車(靠近公園一邊)在奔馳??拷髣≡阂贿叺牡孛嫔嫌?個悲劇人物雕像,這并非象征吉倫特黨人,而是代表罪惡、無知和謊言。  在旁邊的歌劇院廣場可以領略到18世紀大劇院(GrandThéatre)的風采,這是法國最美麗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風格屬于新古典主義,這可以從其裝飾有12女神像的巨大柱廊上看得出來。   從橫穿波爾多的加龍河往回走就到了舊證券交易所廣場(PlacedelaBourse)。這是一座18世紀的建筑,面朝加龍河,全部由馬蹄鐵建成,四周建筑和諧有序,是游人到波爾多必看的地方。廣場北面是交易所宮,南邊是古老的費爾姆府邸。廣場中間是三女神噴泉(建于1860年)。 至于巴黎,建筑太多,簡要介紹一下吧。在塞納河兩岸分布著許多有紀念意義的建筑物,從西端的西勒橋起,在斯德島上有巴黎圣母院和原巴黎裁判所附屬監獄。向西在右岸臨河的是規模宏大的盧浮宮,現在是博物館。向西在河左岸是將原巴黎老火車站改建成的奧爾賽博物館。改建很成功,現在主要收藏近代繪畫和其他藝術品。沿河再向西不遠是波旁家族宮殿,是仿古希臘式的建筑,現在是國民議會所在地。從這里過橋到右岸是協和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仿古埃及式的方尖形石碑。沿河向前,緊接著是大宮和小宮,建筑物比較新。由此過橋到左岸,可以看到較小的美國教堂,建筑外觀顯得別致。前方河對岸是一處金碧輝煌的大型建筑現代藝術博物館。在它背后有一座小的兩層建筑,是集美博物館,主要收藏東方藝術品,其中不少出自中國。再向前是規模龐大的兩座對稱建筑夏約宮。從這里向河對岸看,是雄偉高大的埃菲爾鐵塔。在左岸稍遠的地方,從西向東還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三叉形樓房,它的建筑形式和結構在現代建筑史上有創新意義。它附近有拿破侖紀念館、軍隊博物館和羅丹雕塑紀念館。再向東有盧森堡宮。在右岸東部離岸稍遠處是巴士底廣場,原先這里有著名的巴士底獄。向西在盧浮宮北面是皇宮和收藏善本書稿的老國家圖書館。再向西有旺多姆圓柱和廣場,以及古希臘式正門的歌劇院。前方在離香榭里舍大街不遠的地方,有一座不大的宮殿,是總統府愛麗舍宮。右岸最遠的是高大壯觀的凱旋門。以上二十多處建筑中,以下4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一是埃菲爾鐵塔,位于市中心區的西部,臨塞納河左岸,塔東南方有大片綠地。鐵塔于1889年建成,當時是為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和迎接巴黎世界博覽會而建造,多年來已成為巴黎的象征。鐵塔的設計人是埃菲爾,塔也因此而得名,塔下有埃菲爾的等身大銅胸像。塔身原高300m,后來塔頂安裝了無線電發射架,增高到320m。塔身為全鋼結構,由1萬多個部件鉚接而成。前幾年局部調整結構,塔身重量減輕到7000噸。塔身從四面看都是A字曲線形輪廓,下部四腿向四角張開,四個塔腳以混凝土固定在地面,塔腳在地面上的連線為正方形,每邊長約100m。塔下四面敞開。塔身向上逐漸平滑內收,越高內收越少。塔身的不同高度處有三層平臺,現在設有電梯,供登臨眺望。下層平臺還可經步梯登上。在埃菲爾鐵塔建成之前,人類建筑物高度沒有達到過200m,而埃菲爾塔一舉上升到300m,是近代建筑史上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里程碑。這座塔的建成,顯示了鋼結構的巨大建筑能力,表明鋼結構建筑也可以優美動人。這座塔的建成還是當時鋼鐵工業發展的結果,也是建筑結構科學和施工技術發展的產物。它打破了幾千年來石構建筑造成的傳統建筑觀念的束縛,促成了現代建筑的誕生。建塔之初曾有不少人反對建造這個鋼鐵怪塔,但是法國政府最終還是選中了這個方案。 二是星形廣場凱旋門,位于塞納河右岸香榭里舍大街西端星形廣場(戴高樂廣場)中央。1806年拿破侖一世為頌揚法軍在奧斯特里茲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的戰績而開始建造,1836年完成。它的形狀是模仿羅馬現存的古凱旋門,略有簡化,但規模加大。整個門體全用石材建造,高約50m,寬約45m,進深約22m。中心大拱門高36。6m,寬14。6m。兩側拱門較低。這個廣場在高地上,因而凱旋門也更顯得高大雄偉?,F在人們有時也把它作為巴黎的標志。凱旋門朝向香謝里舍大街的一面是正面,正面和背面的拱門兩側各有一幅大浮雕,共4幅,構成一組。4幅的畫題分別是《馬賽曲》、《勝利》、《抵抗》與《和平》,正面右側的《馬賽曲》最精美,畫幅中心是自由女神,右手握劍揮動,左臂上揚高呼,號召人們起來戰斗。這一組浮雕是法國浪漫主義雕刻家F。呂德的代表作。在大門拱券前后口外兩側,以及側門拱外上方各有一幅橫長方形的浮雕,共6幅,幅面比上述浮雕略小,題材是拿破侖指揮的歷次重大戰役。拱門上方的一周女墻面雕刻一橫列共數十個圓形盾牌,牌面刻著法國大革命時期和拿破侖帝政時期重要的取勝戰役的名稱,而次要戰役的名稱則刻在大拱門內壁,內壁還刻有法國大革命到第一帝國時期參加作戰的386位將軍和軍官的姓名。凱旋門頂部女墻內是陳列館,有電梯和步梯從地面通達,館內展出有關凱旋門的文獻資料和拿破侖一世生平的圖片。女墻外有一圈圍廊,人可以站在那里眺望市區。1920年在凱旋門內下方增建無名戰士墓,埋葬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陣亡的無名戰士。墓頂在地平面,點有長明燈。凱旋門建成后,到19世紀中期,又在其周圍修建了圓形廣場,以及12條放射狀道路,于是大體上形成現在這樣的格局。 三是盧浮宮與盧浮宮博物館,位于市中心塞納河右岸邊,既是著名的王宮,又是博物館的所在地。王宮最初建于12世紀末,從15世紀至18世紀末曾經4次改建和擴建。1792年法國國民議會宣布這里作為博物館,并于第二年開放。此后又大規模擴建,到1868年盧浮宮的建筑全部完成。盧浮宮分為東中西三個院落,東院建成最早,是較小的方形院。后來向西延伸,建成向西敞開的較大的西院,也是方形院。此后南北立面的房屋再向西延伸,即現在西面的那部分。這三部分都是三層樓,有的位置建有地下層。各部分因為建筑時期不同,所以風格不同。其中中院的東立面是古典主義風格,最為人們推崇。鑒于盧浮宮作為博物館在觀眾分流方面有困難,加之要實現大盧浮宮計劃,于是,法國總統密特朗請美國華裔建筑師貝聿名設計,于1982年在中院內建造1大4小共5個玻璃金字塔形透明屋頂,其中大金字塔下用作觀眾入口,在地下分流進入北東南三翼各展室。盧浮宮博物館是世界著名的藝術博物館,從16世紀初就開始收藏藝術珍品,現收藏有極其豐富的繪畫、雕塑、陶瓷、珠寶和家具。陳列面積有5。5萬平方米,藏品2。5萬件。其中有被譽為世界三寶的《維納斯》雕像、《蒙娜麗莎》油畫和《勝利女神》石雕像。 四是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斯德島上,是天主教教堂。初建于1163年,到1345年完工。建筑與雕刻是哥特式早期與盛期風格。后來由于戰火而遭到嚴重破壞,1845年開始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前提下修建,到1864年完工重新開放。從1991年起,法國政府撥款1億法郎再度整修,重點是南側外墻,把約占全墻一半的殘損塊石替換下來。巴黎圣母院建筑的正面是豎長方形,上下三層,左右分三豎條,如九宮格形,面寬47m,總高63m。左右兩側上層是方柱形塔樓,中間沒有塔樓,缺一格,因而較低。中層中心是一個圓形光環式的大玫瑰窗,鑲嵌彩色花玻璃,象征天國。中層兩側是雙窗。底層是三個尖拱雙扇門。一層和二層之間有一列28個淺像龕,排列著猶太和以色列28個國王的雕像。其他位置也有許多雕像。正門內是縱長方形大堂,寬48m,進深130m,高35m。堂內也有許多大理石雕像。在回廊、墻壁和門窗布滿圣經故事雕刻和繪畫。大堂屋頂外上方中央矗立圓錐形尖塔,高90m,是19世紀整修時增加的。幾百年來,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法國宗教和政治生活的重要場所,許多重要活動在這里舉行。它是法國歷史的見證之一。由于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流傳很廣,所以這座教堂也廣為人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