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回鍋肉原料:帶批豬腿肉400克,青蒜苗100克,郫縣豆瓣25克,甜面醬約10克。制法:肉洗凈,煮至肉熟皮軟撈出,涼后切片待用,青蒜切段;肉片在6成熱油鍋中炒至翻卷成耳狀時,下剁茸的郫縣豆瓣炒上色,再放甜面醬炒出香味,調味后放青蒜段翻勺裝盤即成。特點:呈紅黃雙色,葷素雙味,肥而不膩。2》回鍋肉回鍋肉源于民間祭祀,系將敬鬼神、祖宗的供品在敬獻之后拿來回鍋食用,因而也稱“會鍋肉”,川西地區還稱之為“熬鍋肉”。四川家家戶戶都能制作,又被四川菜館作為傳統名肴。久居異地的四川人,每當回到四川,山珍海味可免,而回鍋肉不能不吃?! √攸c:用豬腿肉,經先煮后炒,或先蒸后炒而成。成菜色澤紅綠相襯,肉片厚薄均勻,軟硬適度,味濃鮮香,微辣帶甜。  工藝:取用帶皮的豬坐臀肉,入鍋中用水煮至剛斷生取出,稍晾涼后,即按橫筋切成6。6厘米長、5厘米寬、0。3厘米厚的厚薄大小一致的薄片。炒肉時應先炙鍋,再下菜油、化豬油合成的混合油,燒至五成熱,下肉片炒至卷縮成燈盞窩狀,烹紹酒,下鹽翻炒,再下郫縣豆瓣炒上色,下甜醬、白糖炒勻,最后下蒜苗節炒至斷生即起鍋。成都的回鍋肉炒時要放豆豉,重慶的回鍋肉則不放,這是先煮后炒的回鍋肉制法。先蒸后炒的“旱蒸回鍋肉”,由于不煮而先蒸,保持原汁 ,成菜后較先蒸后炒的香味更濃郁,也更受人們歡迎。3》川菜經典 - 回鍋肉(做法) 原料:五花肉、青椒/紅椒/蒜苗/洋蔥/白菜(根據口味自行選擇搭配)、姜、蒜、花椒、白砂糖、醬油(老抽)、鹽做法:1、五花肉放入沸水中煮2分鐘左右去血水 2、換水,放入五花肉和姜、蒜、花椒,煮15分鐘左右,肉可以用筷子搗入即可 3、將煮好的五花肉涼一下切片 4、鐵鍋不要放油,放入配菜(比如青椒片)干煸至7成熟,盛出待用 5、還是不要放油,放入肉片,翻炒至出油,放糖,醬油,放入配菜,快速翻炒避免糊鍋,放入適量的鹽,起鍋 特點:川菜的代表菜,特點是不用放油就可以做,喜歡吃辣可以放入適當的辣醬4》川菜回鍋肉【特點】鮮香,家庭口味(此菜在四川不用糖和醬油,而用甜紅醬油)。 【原料】豬后腿的二刀肉370克,青蒜(青椒、黃蒜臺亦可)70克,大油25克,面醬12克,醬油,料酒各12克,白糖5克,豆瓣醬、蔥各5克,味精3克。 【制作過程】 (1)將肉切成4厘米寬的條,用開水煮熟改切成片,青蒜切成寸段。(2) 將白肉先下入熱油中煸炒至肉出油卷起,即加入豆瓣醬、面醬炸出味后下青蒜和其它各種調料,再翻炒幾下即成。 5》回鍋肉材料:五花肉、豆瓣醬、青蒜苗、洋蔥、紅柿子椒(其實很多種蔬菜都可以做配料,看你自己喜歡的就行)、蔥、姜、蒜、料酒、鹽、味精、白糖、醋、食用油。準備:1。先將五花肉加水放些姜片煮至七分熟,也就是筷子能扎得穿就行。撈起切片備用。2。青蒜苗拍一下切段;洋蔥和紅椒切成自己喜歡的片。3。豆瓣醬剁成泥,蔥姜切絲,蒜切碎沫。做法:1。鍋燒熱放少許油大火把洋蔥和紅柿子椒煸30秒盛出備用。2。起鍋燒熱放油,下蔥、姜、蒜和豆瓣醬煸出紅油時,放白糖、幾滴醋下備好的五花肉片中火煸1分鐘噴料酒。然后下青蒜苗炒至變色時放備好的洋蔥和紅椒。3。調鹽(因為豆瓣醬是咸的,所以要少放些鹽)、味精出鍋。。

熱心網友

1\把五花肉先放到鍋里面煮,煮到筷子能戳的動(大概煮15分鐘左右),撈出,放涼一下。然后切成薄片(越薄越好)2\在煮肉的同時,可以準備各種配料.把辣椒切成小塊,蒜\蔥切成小段,蒜瓣壓一壓,洋蔥切成小塊。3\在鍋里面放點油(油不要多,因為炒肉的時候會出很多油)放入兩勺豆豉醬,小火煸炒一小會,這時就可以把肉片倒進鍋里面,改用大火翻炒。4\肉片炒個幾分鐘以后(多炒一會兒沒關系的),就可以把各種配料倒進鍋里面繼續炒,再炒一會兒(時間長點沒關系),加入四五勺醬油、一點點糖,一點點料酒,繼續炒,炒勻羅~再加一點點的十三香粉。5\這時候再炒幾下就差不多啦,加一點點胡椒粉,加一點點味精,就可以起鍋了。

熱心網友

 回鍋肉源于民間祭祀,系將敬鬼神、祖宗的供品在敬獻之后拿來回鍋食用,因而也稱“會鍋肉”,川西地區還稱之為“熬鍋肉”。四川家家戶戶都能制作,又被四川菜館作為傳統名肴。久居異地的四川人,每當回到四川,山珍海味可免,而回鍋肉不能不吃。   特點:用豬腿肉,經先煮后炒,或先蒸后炒而成。成菜色澤紅綠相襯,肉片厚薄均勻,軟硬適度,味濃鮮香,微辣帶甜?! 」に嚕喝∮脦さ呢i坐臀肉,入鍋中用水煮至剛斷生取出,稍晾涼后,即按橫筋切成6。6厘米長、5厘米寬、0。3厘米厚的厚薄大小一致的薄片。炒肉時應先炙鍋,再下菜油、化豬油合成的混合油,燒至五成熱,下肉片炒至卷縮成燈盞窩狀,烹紹酒,下鹽翻炒,再下郫縣豆瓣炒上色,下甜醬、白糖炒勻,最后下蒜苗節炒至斷生即起鍋。  成都的回鍋肉炒時要放豆豉,重慶的回鍋肉則不放,這是先煮后炒的回鍋肉制法。先蒸后炒的“旱蒸回鍋肉”,由于不煮而先蒸,保持原汁 ,成菜后較先蒸后炒的香味更濃郁,也更受人們歡迎。 回鍋肉作為一到傳統川菜,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川菜考級經常用回鍋肉作為首選菜肴?;劐伻庖恢北徽J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鍋肉。做回鍋肉需要注意的幾點是:   1、肉的選擇   肉的選用十分講究,必須選用后部位的、靠近黃瓜條旁的坐板肉。我們知道,豬肉肉質緊密而細嫩,只有坐板肉與其他部位相比顯得粗些,且肉質結識堅挺。在有就是坐板肉肥瘦合理。如果肉過瘦,菜肴會給人老而不嫩之感;如果過肥,會有油膩之感。所以要6分肥4分瘦。   2、煮制要斷生   斷生,烹飪用語,具體定義這里不寫了,操作起來基本上是7分熟左右。如何判斷已經端生呢,方法有二:一是用竹筷插,如果能插動,又沒有血水溢出,則剛好;二是從中切開,如果刀口處沒有血水也行。斷生的原因也有二:一是口感要求,要求肉片在食用時嫩中有脆、脆中帶嫩、脆嫩結合;二是形狀要求,成菜時形狀應微微卷起,正如美豬嚕嚕所說的呈“燈盞窩兒”狀,這樣才有動感,令食欲大增。   3、形狀要求   肉片大小沒有具體要求,但太小會卷不起來,所以通常長度要在6厘米左右,寬度在3厘米左右,不能過厚,否則吃起來會感覺比較油膩。   4、肉片要帶皮   回鍋肉之所以肥而不膩,很大原因在于肉片給吃者的口感。肉皮在里面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有了它,會有脆的感覺。   5、配菜選擇   一般而言,菜椒、蒜薹、青蒜都可以,但其中以青蒜最佳,原因有二:一是色澤,青蒜有綠有白,回鍋肉是紅亮的,配起來最為賞心悅目;二是鮮香脆嫩,爽口不膩,是其他才無法比擬的。如果配以青蒜,使菜肴顏色上具有一重一輕、一紅一綠、紅綠相間,口感上一薄一厚、一濃一淡、薄厚均勻、濃淡有致。   6、煸至吐油   回鍋肉制作過程中,火候的運用十分講究。因為不是簡單的炒熟,所以要注意兩點:一是油不要過多,只要能炒散不沾鍋就好;二是油溫不要過熱,如果過熱就是炸,回鍋肉切切不可這樣。肉片在溫火少量油的狀況下炒,脂肪會在油溫的作用下融化溢出,這就叫吐油。這樣可使油膩程度下降。那如何判斷吐油呢?要通過油量來判斷。國內的油稍稍有所增加,就可以了。不要吐油太多,否則會變老。   7、調料的配置   除大家已經知道的以外,再說幾個問題:一是加一點甜面醬,這樣使味道濃厚,用量不要多;二是加一點白糖,因為回鍋肉要稍稍有點甜味才好,甜面醬起到味濃的作用,白糖起到味厚的作用;三是加點黃酒,與郫縣豆瓣同時下鍋,這樣使黃酒和豆瓣相互作用,既有黃酒的香味,又使豆瓣不易炒干;四是切忌加醬油,醬油的作用是增色和加咸味,這兩條郫縣豆瓣已經完成了,所以不可加醬油。(。

熱心網友

不同意樓上的用老干媽風味豆豉醬,要吃就吃地道,做回鍋肉最好用郫縣豆瓣醬,名不虛傳?。? 做回鍋肉,關鍵在精細二字, 一 、煮肉要調味:水滾開以后,要先放入生姜(用刀拍開)、大蔥節、大蒜、花椒吊湯,等湯氣香濃,再放入洗凈的豬肉,六成熟就撈起備用,不能煮得太軟; 二、把撈起的肉放在冷水里浸一浸,趁外冷內熱時下刀,現在有了冰箱,可以把剛煮好的肉放到急凍室里兩三分鐘,這就更好切了; 三、豆瓣一定要正宗的郫縣豆瓣,用刀剁細,甜面醬要色澤黑亮,醬油要濃稠; 四、待鍋熱后,放入已經熬熟的油,做回鍋肉也要先放一點油,最好是熬熟的菜油,菜油與肉中的豬油融合,更有煎熬的香味?! 徨佒杏偷剿某蓽貭C,就可放肉煎熬。肉片下鍋前,用漏瓢將肉在湯中汆散,再入鍋煎熬,這樣,肥瘦不斷,而且,肉片上一定的水分,還可保持肉的嫩軟。  熬肉用中火,下肉片后,即下剁細的郫縣豆瓣,混合熬炒,使豆瓣特有的色澤和味道深入肉中,然后放入甜面醬、醬油少許,也可適當放幾滴料酒,放一點雞精,以增加香味和鮮味。然后,馬上加入配料,改為大火,翻炒致熟就可起鍋。 。

熱心網友

主料:帶皮五花肉(四塊錢左右)配料:紅綠辣椒各一至二個,大蒜(綠葉子的那種)一小把,蔥一至二根,蒜瓣兩三瓣,洋蔥小半個(可放可不放)調料:老干媽風味豆豉醬,醬油、糖、味精、胡椒粉、十三香粉、料酒做法:1\把五花肉先放到鍋里面煮,煮到筷子能戳的動(大概煮15分鐘左右),撈出,放涼一下。然后切成薄片(越薄越好)2\在煮肉的同時,可以準備各種配料.把辣椒切成小塊,蒜\蔥切成小段,蒜瓣壓一壓,洋蔥切成小塊。3\在鍋里面放點油(油不要多,因為炒肉的時候會出很多油)放入兩勺豆豉醬,小火煸炒一小會,這時就可以把肉片倒進鍋里面,改用大火翻炒。4\肉片炒個幾分鐘以后(多炒一會兒沒關系的),就可以把各種配料倒進鍋里面繼續炒,再炒一會兒(時間長點沒關系),加入四五勺醬油、一點點糖,一點點料酒,繼續炒,炒勻羅~再加一點點的十三香粉。5\這時候再炒幾下就差不多啦,加一點點胡椒粉,加一點點味精,就可以起鍋了。PS:在這兒再提兩個注意點,配料不需要先煸炒,豆豉醬在煸炒時也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花椒及干辣椒!我個人以前認為炒回鍋肉很麻煩,現在實踐了幾次,發現非常的方便。肉也可以多買一點,煮熟了多的可以放在冰箱里面下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