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搞《浮生六記》的作者研究嗎,可以提供相關資料嗎?比如其生平。

熱心網友

《浮生六記》的作者沈三白沈三白,即沈復,字三白。清乾隆、嘉慶時人,能文善畫,有才名。原來所謂《浮生六記》,只不過有四記罷了。沈三白是一個游幕的師爺,后來還經過商,說起來仍是當時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文稿是自己無法妥善保管的。加上作文的目的只為了自娛,既沒有想過要發表,亦沒有想過要"藏之名山,留待后人",《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道》兩篇的散佚,這就再正常不過。只是讓我們多了些遺憾罷。 沈復的文章細膩入微,一路放筆寫來,綿綿密密,樸素自然,古意盎然。拙撲的筆墨和意境到他這里竟有另外一種寫法,簡直是別開生面蹊徑獨創了。"時方七月,綠樹蔭濃,水面風來,蟬鳴聒耳,鄰老又為制魚竿,與蕓垂釣于柳蔭深處。日落時,登土山觀晚霞夕照,隨意聯吟,有‘獸云吞落日,弓月彈流星'之句。少焉,月印池中,蟲聲四起,設竹榻于籬下。老嫗報酒溫飯熟,遂就月光對酌,微醺而飯。浴罷,則涼鞋蕉扇,或坐或臥,聽鄰老談因果報應事。三鼓歸家,周體清涼,幾不知身居城市矣。籬邊倩鄰老購菊,遍植之。九月花開,又與蕓居十日。吾母亦欣然來觀,持螯對菊,賞玩竟日。蕓喜曰:‘他年當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游計也。'"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脫卻了名利羈絆的人,記樂記趣真能見到樂從何來,趣由何出。夫婦兩人把心力精神悉數放在自然萬物、山籟林泉與及對對方蘭心慧性、解頤妙語的發掘上,反而于生活的享受上索求不多。征諸歷史,像他兩人這般的實不多見。即便李清照夫婦雖也類似,但仍然避免不了最后國破家亡的凄惶,形單影只的神傷。人生有不遇之感,蘭桂有零落之悲,而沈三白獨無此遺憾,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有蕓娘這樣一個賢妻兼才女,難怪林語堂先生要把蕓夫人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具女人味的女子啊,實在是很有道理的。 俞平伯先生說,《浮生六記》像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的痕跡。初看起來這些都很平淡無奇,細讀則心蕩魂移。一個凡人所有的喜怒哀樂和離合悲歡全都流露在娓娓道來的文字中,不做作,不矯飾,全不著力而又感人至深。在如今紛擾的現實和蒼涼的世態里面,讀《浮生六記》,實更見它的獨到意趣。 一部《浮生六記》,引多少文人墨客悠然神往、黯然神傷,更讓我想起了柳柳州和蘇東坡的文字。想來蕓娘這樣一個女子,生在那樣一個不自由的年代,偷得浮生半日閑,躲避開世俗的眼光欲與丈夫同游于心之所至的每一處所在;沈三白這樣一個男子,肯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實有放馬南山,悠然自得的趣味,這是那個在蕓娘觀摩中世紀彩金鈔本狂喜墜淚時會在一旁用欣賞眼光看她的人。這樣的男子,這樣的女子,生活在那樣一個遙遠得模糊了的年代,故事緣起了、盛開了,終究也會凋零,化為這數百年后的片段,成為消逝的浮生,無端端惹人遐思。。

熱心網友

紅袖添香夜讀書,我是因為喜歡蕓娘才喜歡浮生六記的

熱心網友

我沒看過《浮生六記》,不過看了上面所說的,我想這是值得一看的好書。在這樣的年代里,閱讀這樣的書,人也許會少了很多浮燥,回過頭來享受寧靜的快樂!

熱心網友

熱心網友

曾經讀過的書中,讓我愛不釋手的似乎并不多,《浮生六記》是其中一本。《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它的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乾隆年間出生于江南名城蘇州的一個衣冠之家。他雖是一介布衣,沒有功名,卻能詩文,工書畫,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在書中,他以簡潔生動的文筆描述了他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間流露出獨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性格氣質和美學趣味。《浮生六記》原本為手寫稿,清末時被人于舊書攤上無意中覓得,方有幸流傳后世。六記現今僅存四記,其中《閨房記樂》記敘的是作者和妻子的家居生活;《閑情記趣》描寫的是生活中的種種閑情逸趣;《浪游記快》是作者暢游名山大川后的筆記;《坎坷記愁》,則是其坎坷人生,悲歡離合的真實寫照。如果要用一言概括《浮生六記》的風格,唯有沖淡二字。沖淡的不僅是指它的文風,更是一種文化氛圍和人生態度--淡泊、曠達、優雅。作者沈復少時曾奉父命習幕,目睹了官場中種種丑陋之狀,內心甚為厭棄。他一生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看他的文字,便知他是真正脫卻了名韁利鎖的人。他的妻子蕓娘不僅溫柔賢淑、聰慧可愛,還富有優雅的生活情趣,曾被林語堂譽為“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上最可愛的女子”。 她與沈復兩小無猜,情投意合。更為難得的是他們都鄙視功名富貴,崇尚自然樸實、自得其樂的生活。夫婦二人夫唱婦隨,琴瑟相和,把心力精神悉數放在自然萬物、山籟林泉及對閑情逸趣的發掘上,反而于物質的享受上索求甚少。《浮生六記》寫的是個人身邊瑣事,表現的是普通夫婦的喜怒哀樂,這在歷來強調“文以載道” 、排斥個人情感的中國傳統文學里本不入主流。而且家居生活、浮生遭際,寫來最易流于瑣碎、平淡。但《浮生六記》的難得就在于其從日常瑣碎中發掘出了情趣與意味,初看似乎平淡無奇,細讀則引人入勝。對此,俞平伯先生曾這樣評價:“《浮生六記》像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的痕跡……”或許正因為作者沈復既非達官,亦非名士。其作文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娛,沒有想過要發表,文章反而因其樸實、率真的風格傳流后世而不朽。《浮生六記》書名取自李白名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作者在開卷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東坡云:‘事如春夢了無痕’,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用“浮生若夢”來形容《浮生六記》是最恰當不過了,只是既然是夢總是要醒的,書的末尾,作者的美好生活最終被無情的現實所打破,他先是生活小康,爾后家道中落,最后妻亡子散,流離失所,只留下他孤獨一人沉浸在美好往事的追憶中,這種曲折坎坷的人生遭遇和前面的美好生活相對照,讀來讓人唏噓。可以說它是作者在歷盡人間悲歡,即將走到生命盡頭時對自己一生歷程的總結。人生在世,苦樂參半。《浮生六記》讓我們感嘆人生變化的滄桑無常。更讓我們領悟到了平凡人生的真情意趣,畢竟,美好的東西總會在人的一生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