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這里的妄:指不真實的。妄念指不能真實反應客觀存在的念頭。就是這樣,不要想得太多。
熱心網友
應該是心理的產生的.
熱心網友
好細心呀。
熱心網友
【妄念】 (術語)虛妄之心念也,凡夫貪著六塵境界之心也。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妄念”在六道眾生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具足;在出六道的四圣法界是塵沙、無明煩惱;在法身大士的菩薩境界上就只剩無明煩惱。簡單地說,見思煩惱,就是“我執”,依“假我”而生起的種種煩惱,就是佛法常常講的“貪嗔癡慢疑”等諸煩惱,就是為這個“假身”而貪著五欲六塵境界的享受,為此而生起的種種煩惱;塵沙煩惱是“法執”,是對“法”的貪求和執著;無明煩惱,則是很微細的妄念,是很多菩薩都察覺不到的煩惱。從圓教初住菩薩開始,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性,直到等覺菩薩破盡最后一品無明,三大煩惱統統斷盡,妄念也就全部除盡,而圓滿成佛。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何謂“妄念”、“妄想”? 《正法眼藏──護法集》第六則某師云:《妄念是從見聞覺知靈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動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則妄念斷為佛性,妄念起為眾生,豈不是成佛亦有輪回乎。》(月溪法師問答錄30頁)辨正:這一則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錯,但是妄念不是從見聞覺知的靈性生起,而是因為阿賴耶識中的一念無明種子尚未斷盡,這一些種子遇緣遇境,就會生起。是從一念無明煩惱種子而起,不是從見聞覺知的靈性而起,因為見聞覺知靈性,只是阿賴耶識所生七轉識的作用而已。譬如說熱不是從陽光而起,是從太陽而起,借著陽光來傳達而已。佛性并不是如如不動,如果佛性是如如不動或一點不動,那一切有情眾生就不能生活了!佛性如果如如不動,眾生就不能覺,不覺則與死人無異,所以佛性不是如如不動或一點不動。。。。。。。。。。。。。。。。。。。。。。。。。。。。。。。。。。。。。。。。。。。。。。。。。。。。。。。。。。。。。。。。。。。。。。。。。。。甘露法雨》問:請問妄想因何而生?打坐中雖無語言念頭,但見心識依然流注不已,知道有無數種子生滅不已。坐中一段時間會有一個念頭形成妄想出來,是否因第七識之恒審思量執著之特性而去引出第八識中此刻與其相應之粗重種子、遂成妄想?答:你說的沒錯,事實上就是這個樣子。妄想因何而生?大家都很想知道,因為有很多人想要成就一念不生的功夫,想要入定卻入不了。修定時很想不起妄想,偏偏它一念出生、很用心去對治,才剛剛過去之后,不知不覺之間又有一念生起,沒有辦法讓它不再生起。有很多人學過禪--其實那些法門不是真正的禪,那只是修定而已--他們教你數息,數息是最常看見的「禪法」。凈土宗的寺院則是教你念佛號:用佛號來打死念頭,念頭很重就大聲念,念頭輕的時候就小聲念。可是不論你是數息也好,念佛也好,始終無法把妄想斷了。數息數得很好的人,他數過半個鐘頭、一個鐘頭之后,還是會有妄想出現,沒有辦法將妄想斷除。有好多人--如某一很有名的寺院,他們有好多人學數息法,數了十幾年,還是無法數到一心不亂、妄想不起。這就是說,他不知道要從斷煩惱來下手。我記得在證悟之后,知道要修禪定,那時還不知道要修佛菩提之種智。(p94)那時起修四禪八定,還不曉得要修今天所修的無生法忍。在修四禪八定的時候,一上座就無相念佛,目的是希望妄念不起來,可是只能在起來之后不隨它,繼續保持憶佛的凈念,無法不讓它不起來;所以當年在修禪定的時候,也只能不隨妄念起舞,無法讓它不出現。到后來,初禪現前之后,要修二禪時,我心里想:既然要修禪定,那就不憶佛,改用禪定的標準修法來修。可是仍然沒有辦法,要進入二禪很難。怎么說難呢?初禪是離語言法,可是離語言的法卻又可以跟語言相應而沒有障礙;但是二禪完全不同,二禪之中,只要有一個念頭出現,那個念頭雖然沒有語言文字,只要它一出現,你就已經在二禪之外了。就是這么麻煩,不必等到語言的妄想出現,只要這種沒有語言文字的妄念一出現,你就已經離開二禪的等至位了。這種念頭,你沒辦法控制它、使它不出現。如果你有無相念佛的功夫,你可以不讓語言妄想出現;但是這種沒有語言的念頭,你沒辦法讓它不出現;當你進入二禪等至之中,才一會兒,這種無語言的妄想(念頭)一出現,你就沒有辦法再安住于二禪的等至位中。那個時候,我真的是很苦惱!修得有覺有觀(初禪)之后,要先經過無覺有觀三昧(二禪前的未到地定),在無覺有觀三昧之中安住到很熟練之后,才能轉入無覺無觀三昧(二禪)。可是你如果沒有努力去斷煩惱的話,當你在無覺有觀三昧中安住很久之后,才剛剛轉入二禪不久,不知從什么地方突然又生起那種沒有語言的一念妄想,你又離開二禪等至了,想安住也沒辦法。所以真的是很困擾。后來因為弘法事務越來越忙,沒有時間為自己再進修三三昧了,也就放棄了打坐的樂趣;這樣不知不覺之間,已經有好多年了。可是,人家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最近這兩年來,我發覺到:現在就算是想要起那種沒有語言的妄念,還真的是不容易呢。到這個地步,要在二禪中長時間安住,已經不是問題了;不必很努力、很辛苦,就可以自然地不起那種沒有語言的妄念了。檢討這個現象之后,我發覺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煩惱斷除了,所以就自然而然地不會再有那種沒有語言的妄念了。如果你要問我現在還有什么煩惱?那就只有一個:恐怕佛教了義正法斷滅失傳的煩惱,此外就沒有煩惱了。因為沒有什么煩惱,所以那些念頭就不會再(p96)出現了。在早期弘法的過程中,有時在打坐時,常會想起某師兄師姊的修行,會起念:「不知道他們現在有沒有克服了難關?瓶頸突破了沒有?」在早期,打坐時往往會有這種掛念;現在我完全不想了。我已經認清楚了:「這都是你們自己的因緣,我把法傳給你,又給你方便,至于你能不能證悟,悟后能不能再往前突破,那都是你自己的福德因緣所致,與我無關。」所以我已經不再掛礙了。因我在這里為你打妄想,也沒有辦法幫你破參、突破;如果我在這里為你打妄想,可以幫你破參及突破的話,那我就多多為你打妄想來幫助你。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為你打妄想,對你都沒有幫助,那我何必為你浪費我的修行時間呢?就算我觀想你已經破參突破,那也只是我自已的內相分,不是事實,對你還是一點兒幫助都沒有,那我何必浪費我的時間呢?我何不自己用功呢?所以我就放下了。加上我那最小的孩子前年也考上大學了,又是甄試上的,都不必我在大熱天去陪考;孩子本性也不錯,不須我窮擔心;老來的生活費,如果省吃儉用的話,也不怕無法過日子,生活無虞,我還有什么好擔心的?我如今唯一的煩惱,就是怎樣使佛的了義究竟正法永續流傳?以及如何使未來的幾百年間的佛法保持其純凈?除此而外,沒有其它的煩惱了。沒有煩惱以后,打坐時就不用與妄想、妄念對抗了,就輕松了,要入二禪中久住,也就容易多了。這意思就是說,妄想及妄念之所以會產生,就是由于對世間法有掛礙--對三界中的法有貪愛,對自我有貪愛,對眷屬有貪愛的時候,就會常常有許多的妄想及妄念升起,就會妨礙我們修習禪定,所以說,妄想與妄念都是從煩惱來的;煩惱斷了,妄想與妄念就會隨著煩惱的減少而日漸淡薄,乃至消失。解脫道的原理也就是這樣--煩惱斷盡了就得到解脫果,不是由于禪定而得解脫。如果沒有斷盡煩惱障,隨時隨地都會有妄想或妄念忽然升起,一念之間就出現了,在大乘法中說這個就是一念無明;所以說,妄想與妄念都是因為煩惱沒有斷,所以會出現。妄想有二種,前面所說的是打坐時心里面出現了語言文字打妄想。可是《楞伽經》中所講的妄想,是指邪知邪見所產生的不正確思維與推理,叫做虛妄想,經中簡稱為妄想,與此處打坐中出現的語言妄想不同。經中所說的這種妄想,(p98)就不是由一念無明的煩惱而產生的,而是由于對法界實相不如實了知--也就是因為無始無明的所知障而產生的不如理作意的思維--對法界真實相不如實知。在打坐當中,都是先有一個念頭出現,由這個念頭再引生意思,然后才有語言文字隨后出現;如果是很散心的話,再接下去就會有影像被引生出來,那就是作白日夢了。他們的出現,是有其先后次序的。念頭(沒有語言文字的妄念)為什么會出現?其實是由意根的攀緣執著而出現的;意根--末那識--無始以來就具有的遍計所執性,他從無始以來就不斷地在執取一切法;這個不斷在執取的,就是你自己。我們且先不說這個不斷在執取的你,先來說一說大家所知道的自我--意識;大家都沒有真的認識意識,老以為意識就是自己;所以往往以這個能知能覺的見聞覺知心為自己,將意根的自己以為是不可知的心。有的人更荒唐,以為意根是大腦;如果意根是大腦的話,那么應該每一對父母都會看到嬰兒帶著大腦來入母胎,可是明明每一對父母都不曾看到有什么大腦來入胎啊!意根是心,不是有色根;佛說人死之后,意根帶著前世名色所緣的識,來入母胎;這個意根,就是處處作主思量的你;意識只是被你所運用的心而已。但是眾生不了解,往往將見聞覺知的意識誤認為自己,反而將真正的自己給忽略了,其實意根--處處作主恒審思量的心--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是凡夫眾生我見的我;可惜的是不但眾生都不知道,甚至連正在學佛的佛子們也不知道,乃至連佛學大師的印順法師都跟著誤會了。那么外面學佛的人聽了我這個說法,可能就會向我抗議:「你說意根末那識就是真正的眾生我,可是當我睡著無夢的時候,明明沒我存在,我明明消失了。如果我還在的話,而這個意根的我是會作主的,那我正在睡著無夢的境界中時,應該就會知道有我存在啊!可是這個處處作主的我,睡著以后明明消失了啊!」如果你也像他們那樣想的話,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意根不像意識能返觀自己,意根是不返觀自己的;從狹義的種智來說,他沒有證自證分(從更微細深入的種智來說,他也是有證自證分的;但這不是初悟菩薩的般若慧所能知之),因為沒有證自證分,所以他不能返觀自己,所以當他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運作時,他不知自己是存在的;因為沒有這個證自證分,所以你(p100)在睡著無夢時,意識的證自證分消失了以后,沒有意識的證自證分來證知自己仍然存在,就不知道自己仍然存在;但是,眾生睡著了以后,末那的自己其實是仍然存在的,只是他因為沒有證自證分--返觀自己的能力,所以就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存在于當下的,醒來以后就以為能見聞覺知的意識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不知道意識因為睡著而斷滅以后,仍然還有處處作主的末那存在。所以眾生往往要等到醒來之后,才又感覺到有自己的存在--因為意識重新現行后,就又有證自證分來自覺存在了。末那識的體性就是遍計執性,從無始劫來就一直保持這種體性,不曾改變;他的另一種體性又稱為恒審思量,也就是說:他從無始劫以來,不論是睡著或者悶絕,乃至正死位與滅盡定、無想定中,他都是永不斷滅的,所以說他「恒」;他從無始劫來就一直在審度一切法,包括睡著無夢乃至悶絕、死亡、無想定與滅盡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絲毫改變,恒常存在地審度一切法,所以說他「審」;末那識的你,在你醒著時,不斷地借著意識對于五塵的直接了別,而對一切法作思量--是否繼續、或是否改變?這種思量在你醒著的時候,是剎那剎那地持續進行而不斷絕的;睡著無夢時,以及悶絕等四種狀況中,他也是這樣持續不斷地在運作著,但是他必須在覺得異常時,先喚醒意識(令阿賴耶識流注出意識的種子),使意識出現,藉意識的分別性來判斷應該作什么?所以在眠熟等五位中,末那仍然在運作不停;如果沒有末那的你在眠熟等五位中繼續存在,你一旦睡著了,將會永遠醒不過來了。由此可知,末那識的這個你,在你的意識因為睡著而斷滅了以后,他仍舊是存在而運作不輟的。眾生對于一切事物,經由意識的分別判斷之后,都必須由末那識的你去作決定,然后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但是眾生卻都不知道這個事實,往往將那夜夜斷滅的意識「我」誤認為是自己。由于末那識具有這種「恒、審、思量」的特性,所以不管是在清醒的時候,或者悶絕等五個狀況之中,他都是不斷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處于無為的狀態之中,所以當意識的你正在修定,想要使憶佛的凈念能夠相續成片,或者想要證禪定而在定中長時安住,他卻常常會悄悄地突然給你一個沒有語言文字的妄念,你若沒有察覺,就跟著那妄念轉,接著就是語言文字的妄想出現了。(p102)由于這個緣故,你雖然每天很努力的在修定,仍然沒有什么成果;所以禪定修不好、妄想很多,原因就是由于末那識的你喜歡攀緣貪著,不肯安于無為寂寞的境界之中,所以意識的你雖然知道要修定而證取俱解脫,可是末那識的你還沒有透過定的修行而加以揉服,所以在初習定的過程之中,他仍然會依過去喜歡攀緣的習氣,繼續制造妄想給意識的你,使你修定難有成就。如果你期望在定的修證上面有所成就,你就必須在歷緣對境之中去斷除對世間法的貪著,才可能在定境上面有所成就;如果是已經擔任會中的重要職務的人,譬如任親教師、或干部職務等,必須除掉私心及眷屬欲,否則,連意識的貪著都不能除掉,怎么可能除掉更剛強的末那識的執取性呢?因為私心及眷屬欲,都是意識層面的貪著啊!這位師兄問到這個問題,可見你已經有在精進修定,對于我所開示的種智,也有真正的領受與體驗,所以知道妄想的源頭就是末那識。現在大家知道妄想出現的道理了,就可以死心塌地的從煩惱的消除去下手,煩惱消除了以后,定的境界就容易證得了。誓明 /文該帖子在 2005-3-14 18:12:26 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