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鋼盔確實有防彈的作用嗎?還是只針對多少口徑以下而言的?各國的鋼盔除了在外表上稍有區別,材料和防護能力上還有什么區別嗎?

熱心網友

能防彈,只是防彈片,不能防子彈

熱心網友

熱心網友

頭盔應是防彈,不怕磚頭砸,電劈等

熱心網友

不錯了

熱心網友

防彈的"彈"不只是子彈頭而已,它包括炮彈、炸彈的彈片。它不只是防彈,而且也防塵土小石子等物體的打擊。

熱心網友

相對而言.現代頭盔基本告別鋼盔了,都用開赴拉材料.說鋼盔只是習慣而已.不是真的是鋼做的.對現代的步槍,擊穿鋼盔是很容易的.(近距離)鋼盔主要是用了防炮彈破片和遠距離的流彈.

熱心網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陸軍在開戰后一個月內的兵員損失高達160萬人,法國陸軍眼見慘不忍睹的傷亡,因此開始調查各醫療單位受傷及死亡的原因,調查結果發現負傷的比例中,被槍彈直接命中傷亡的并不多,但卻被火炮的破片擊傷卻占了60~80%,而這些傷兵當中的50%是頭部受到直接傷害,因此從那時起,法國便開始著手對鋼盔進行著深入的發展與研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陸軍加入歐戰之初,當時的美軍并未擁有專屬的鋼盔而是采用英軍的M1915型鋼盔,并在國內自行趕制新型的M1917型鋼盔交由部隊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美國總共制造了200萬頂的M1917型鋼盔。但由于M1917型鋼盔的防護力并不足以確實地保護使用者的生命,因此在參戰后不久,美國便于紐約設立了一個鋼盔委員會,這是一群有名的盔甲、金屬研究等單位所組成的單位,專門負責鋼盔的設計與制造。 在開始時,美國陸軍為了開發新型的鋼盔,特別從英軍M1917、法軍M1936與德軍M1916這3種不同型式的鋼盔中研究其發展與設計及實戰的驗證,這也就是導致日后美軍開發出M1鋼盔的基礎。但在M1鋼盔出現之前,美國陸軍一直都在使用英軍的M1917Mk1及美軍拷貝的M1917A1。 1942年,美軍總算正式配備M1鋼盔全面取代M1917型鋼盔。其實,早在1941年6月,美軍就已將M1鋼盔配備少部份單位進行試驗,當時美軍的M1鋼盔上所用的懸吊系統采用的是類似美式足球選手頭上戴的頭盔所用的懸吊系統,這種懸吊系統穩定性能良好,鋼盔與頭部之間有一定的空隙,整個懸吊系統是由頭帶、吊床、汗圈、套環等組件所構成,這種設計乃是為了讓鋼盔受到沖擊時能將其力分散至整個頭部進而降低整個鋼盔被穿透的可能性。 而在防護力方面,以抵擋45口徑的子彈直接命中而不貫穿為標準。 在經過兩次大戰戰場上所累積到的情報顯示,M1鋼盔的安定性、調合性、舒適性己經遠超過M1917型鋼盔,而M1鋼盔在戰場上也著實挽救了不少士兵寶貴的性命,但是許多士兵還是有不少怨言,問題就出在懸吊系統上。 M1鋼盔的重心太高,當士兵們進行巡邏遇到緊急狀況時,頭與鋼盔立即轉向目標所在位置,其產生的瞬間回轉力使得M1鋼盔所標榜的安定性、調合性立即打了拆扣。針對這個問題,如將重心向下移成了改良M1統盔的當務之急,但將鋼盔的重心下移勢必也會調整鋼盔的整個懸吊系統向下移,但如此一來必然會造成鋼盔前緣下移導致視界不清,而且在進行間或瞬間回轉頭部時也會造成不安定、不調合,且感覺鋼盔沈重等種種讓士兵不滿的原因。 而在調合性上,由于早期的M1鋼盔只有一種標準尺寸,但是部隊人數眾多,不一定每一個士兵都能夠適合標準尺寸的M1頭盔,也因此出現了鋼盔太重、或戴久了容易頭痛等問題出現。為了改良上述問題,改良后的M1鋼盔有了內盔與外盔之分。 內盔的材料則是布與膠的合成物所制成,而美軍也立即加緊趕制新的改良型M1鋼盔至全軍,改良型M1鋼盔最大長處便是它是由外盔與內盔所構成,其耐沖擊性、避彈性、安定性、調合性、舒適性都比以前好多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軍又參加了1956年的韓戰及1968年的越戰,美軍再度將M1鋼盔改良成M1956型,這兩者的差異之處在于鋼盔的高度。 M1鋼盔高17。6cm,而M1956型鏡盔高16。8cm,但在長度與寬度則不變,分別為28cm與23。5cm,在重量上,M1鋼盔為1。36kg;M1956型則為1。5kg,除了高度與重量外,其它部位例如:下巴帶、頭帶等都作了小部份的修改。 新式頭盔計畫 1978年,美國步兵學校作戰發展委員會(TheDirectorateofCombatDevelopments,專門負責為個人戰地服裝和步兵個人裝備提出建議)和納迪克研究和發展司部部(NatickReseachandDevelopmentCommand,負責制造材料)共同向美國陸軍提交了一份有關作戰制服及相關裝備改良的文件,這份文件在1979年6月25日獲得美國陸軍部的同意。 隨后陸軍制服委員會也通過議案,開始生產新式的迷彩作戰服,并且研究與設計能配合支援新型迷彩服的頭盔。 該方案實施后,美國陸軍便成立納迪克研究開發司令部(NARADCOM)積極準備進行新型頭盔發展計畫,而陸軍材料開發司令部(DARCOM)則專門研究新頭盔的材料分析與試驗證實等,整個計畫的重點放在保護頭部的彈道方面。 為了研發新式頭盔,美國陸軍特別將許多國家所曾使用過的新舊頭盔集中作研究,其中包含了英軍的M1944、M1917、空降部隊、摩托車兵用頭盔。 以色列的新舊頭盔;法軍M1936及其改良型頭盔;日本在二次大戰時所使用的頭盔;蘇聯的M1936、M40頭盔;北越的頭盔;義大利的M1935型頭盔;中共的GK80年式A型與B型頭盔;荷蘭的頭盔;東、西德軍的頭盔、德國納粹的M42、M35、M18、北非軍團及空降部隊的傘兵盔等,NARADCOM與DARCOM分別將這些頭盔加以研究并分析出發展新型頭盔的幾項建議: 1。基本構形以頭形為準(保護頭部為主)。 2。鋼盔與頭部之間必須有一部份的空間存在。 3。鋼盔帽檐不可遮住射手的視界。 4。鋼盔二側的寬度不可影響射手的射擊。 5。進行臥射擊鋼盔的后緣不可影響到后頸的活動。 6。盡可能提升頭盔的彈道保護。 7。重量需比現行的M1輕。 8。整個懸吊系統具有安定、調合、舒適性。 發展方針確定后,參與的研發單位也跟著多了起來,接著參加此一開發研究的單位計有美國陸軍人體工學研究中心、美國陸軍材料系統分析中心、美國陸軍機械、材料研究中心、美國陸軍環境醫學研究所、美國海軍研究所、美國軍醫局單位等。 整個計畫的進行與分配以納迪克開發司令部為軸心進行。此時該計畫改正式定名為美國步兵作戰人員新型裝甲系統(PersonnelArmorSystemGroujdTroop亦稱PASGT)。 外??形新型的頭盔外形低平,貼近頭部,重心位置低,頭盔前緣部位有小帽檐,配帶新式頭盔的戰士們在太陽穴、耳朵頸部等部份所受到的保護比M1、M1956鋼盔好。 當然關系著舒適與否的懸吊系統也作了很大的改進,必要時也可很容易更換懸吊系統。 整個頭盔由外觀看來相當地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軍所使用的頭盔,因而被稱之為德國佬(Fritz)頭盔。新頭盔在1980年秋天開始在各單位進行試驗。 科學家們相信,新的優良設計技巧和防彈性,能夠大大地改善步兵的頭盔保護能力。 整體來說,Fritz頭盔的設計十分精密,緊貼著人的頭頂,大大地減少頭部可能遭受敵人攻擊范圍;頭盔與頭部肌膚相隔約1。3cm,不但提供足夠的空氣流通空間,而一但頭盔中彈后,彈頭或碎片所造成的頭盔內部形變也可在此空間得到緩沖而不致于頭部造成太大的傷害。Fritz頭盔的后半部整個地向下沿伸,多出來的部份可保護耳朵及太陽穴部位,這對于保護步兵的生命來說是最珍貴不過的設計;在設計上的另一個重點是新式的Fritz頭盔的重心比M1鋼盔低,如此的設計不但增加了頭盔的平穩性,而且使用者也可戴得舒服一點,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不會在行進間或忽然轉頭時阻礙住視線時或在使用者的頭上左右前后移湯,或者是蹦蹦跳跳的對使用者頭部進行虐待。 Fritz頭盔的內部頭帶則使用維爾克羅疊層布墊住頭部,使頭部不會宜接觸及頭盔頂部,新式的下巴顎帶設計可讓使用者用起來較舒服,而且有一個可供調整的調節扣,而整個懸吊系統的設計在于強調其平衡性并以增加安全性為主要目的,另外一種供空降部隊使用的Fritz頭盔則增加了一個襯墊,它是用特制材料制成,附在整個懸吊系統的后面,供跳傘時使用,降落后此一襯墊還可拿掉。 Fritz頭盔(亦稱功夫龍Kevlar)的制造材料主要來自強化的玻璃纖維,本來玻璃是沒有彈性的,但是經改良成纖維之后,不但彈性大大地增加而且由于其具有絕緣、耐酸及耐熱等持性,由其所制造的Fritz頭盔不但具備抵擋子彈與破片等功能,它還可以將子彈及破片加以反彈,使其對使用者所能造成的傷害降至最低。材料最早應追溯至1956年,當時美國杜邦公司開發出一種新的特殊纖維,不但具備上述的各種特性,而且還可依需求的不同以多種不同的面貌呈現,如今,該材料被廣泛地用在功夫龍頭盔及防彈衣上。 杜邦公司制造出的Kevlar纖維對炮彈的破片有極強的抵御能力,此Fritz纖維頭盔并混合合成樹脂??制成,頭盔的尺寸分為三種:L規格的頭盔重53盎司,M規格的頭盔重49盎司,S規格的頭盔則重僅47盎司。 雖然功夫龍無法抵擋直接命中的高速步槍子彈,但可以抵擋低速飛來的手槍、沖鋒槍及一航的次音速子彈及破片,與M1鋼盔比較起來,Fritz頭盔的防護力提高了50%。 為了實地驗證Fritz頭盔的實用性,美軍在貝寧堡的197步兵旅進行一項基本戰術試驗,這個方案包括日、夜乘坐車輛或不乘作車輛在攻守雙方中的操作。 這項作戰訓諫試驗動用了一個旅的兵力進行廣泛地測試。除了一般地面戰斗人員外,還要求各類人員(直升機飛行員、裝甲兵人員等)使用,以便確定Fritz有無不符要求之處。經過此次的試驗之后,美軍發現適合S尺寸的戰士有20%、M尺寸50%、L尺寸30%,且還測出所有95%戰士們認為,頭盔與頭部頂部相隔1。3cm為最恰當不過了,而只有5%的戰士認為距離只需要1cm就夠了。 功夫龍新型懸吊系統比以往M1系統更容易調節,M1鋼盔則要調整內盔頂部的繩子,而功夫龍則僅需要調整尼龍吊帶即可,因此普遍適用于步兵、陸戰隊、空降部隊。Fritz頭盔的耳朵部份兩邊各有一由內向外的突出部份,目地是幫助士兵們戴無線電耳機以便互相通訊。 美國陸軍拋棄傳統性的頭盔而改用類似二次大戰德軍的頭盔,剛開始令許多頑固的老鳥難以接受,不過在美軍參加過格瑞那達及巴拿馬戰役后,因頭戴功夫龍頭盔救了多名美軍士兵的性命,證明了其實用性,之后這些老鳥才滿意地戴上此種頭盔,而筆者個人一向對德軍的設計頗有好感,認為是此世紀最杰出的頭盔之一。 因此對于美軍采用此種新型頭盔的措施是舉雙手贊成,而目前國軍也有發展出類似的功夫龍頭盔,但一直未見公開測試過,僅發表出一些書面的數據報告與少數幾頂樣品,信筆行文至此,回想服役時所受的鋼盔的氣著實不少,不禁希望有關單位能盡早成功地研發出更適合國人使用的防彈頭盔來,配發于部隊使用,不但對提升整體的戰力大有助益,也可保護更多的人免受那一頂鋼盔在頭上蹦蹦跳跳的折磨,筆者在此先向所有的研發人員致上最高的感激,至盼、至望。

熱心網友

鋼盔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防彈,而在于防破片侵襲。因為子彈的動能是很大的,即使穿透不了鋼盔,其動能也會輕易地將人的頸骨折斷的。

熱心網友

受技術條件的限制,肯定有不小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