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是:我的故鄉,很急,今天就要
熱心網友
身處異地他鄉,每逢佳節之時或失意之處,總免不了引發思鄉念舊的情懷。而銘刻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卻是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情。 故鄉的山美在冷峻硬朗。遠遠望去,稀疏的檀樹、松柏孤單地站立著,如釘在石罅里一般。而作為這些植物背景的,卻是漫山的石頭,如睡獅,如臥龍,如飛鳥翔集,如走獸奔馳。 石頭是山的脊梁,沒有石頭的山總讓人覺得缺少了陽剛之氣。故鄉的山是抱著石頭長大的。形態各異的石頭如同山體隆起的肌肉,充滿了力感,充斥著雄壯,張揚著硬度。 植物帶來了山的柔媚,石頭帶來的卻是山的剛猛。山石如同花草一樣,充滿了靈性。它們騰挪閃躍在山體的不同部位,展示著山的雄壯,組成了山體冷峻的面孔,昭示著山體硬朗的性格,不管你從哪個角度看,那些天成的石頭錯落著,參差著,顯示著粗獷豪放的個性。 當你想象著把某一塊巨石挪開置于另一處的時候,你的內心深處就會馬上生出一千個理由來堅決阻止你。石頭億萬年來生活在這里,已經浸透著山的靈魂,連接著山的神經。如果你想改變它,勢必帶來隱隱的心痛,勢必損害山的整體布局。你想動它是源于你覺得它不夠齊整;你不能動它是因為你頓悟到造化留給山體的記憶總是無法替換的:大小的交錯,疏密的結合,軟硬的搭配,都在忽視著齊整,營造著錯落。 當你真正讀懂了它的時候,你終于發現:看似最不協調的布局中,其實蘊含著最和諧的追求。自然界正是在千萬年的漫長歲月里,通過與日月的對話,跟風雨的談判,和生靈的交流,才漫漫鋪展開一幅無法復制的畫卷。你可以評判它,但無法否定它;你可以欣賞它,而不能霸占它;你可以感受它,卻不能改變它。故鄉的山在用它的執著告訴人們:什么叫固守,什么叫永恒;什么叫堅韌,什么叫不渝! 與故鄉的山不同,故鄉的水卻流溢著柔曼與沉靜。山泉匯聚而成的小溪告別山體后,便迤迤邐邐地一路走來,柔曼地避開巨石硬岸,招引著岸邊花草的流連,攜帶著溪底碎石的話別,時而坦蕩低徊,觀照著溪底的卵石,浸潤著溪邊的花草;時而引吭高歌,讓自己的軀體飛花濺玉般展開,從并不高聳的地方漂亮地滑翔而下,在巖底的清潭中來一次透徹肺腑的深呼吸,又清清爽爽地繼續前行。 在雨水少的日子里,走近這并不喧鬧的潭溪邊,你甚至懷疑自己是在觀賞一幅文靜的山水。畫上的水瀑掛而不喧,溪邊的花草側而不搖,連那棲息枝頭的鳥兒也似乎沉醉于這一方幽靜,若不是谷中偶爾飄過的蝶影時而撥動一下你那顆沉寂的心弦,你會被帶入更加幽遠的靜寂之中。 泉是山體孕育的嬌兒,所以,山海無論怎么依戀不舍都不過分。一道道溪流在山腳下匯集,聯手結成一條從村中穿過的小河。小河躲過一排排房舍,睡著了似的,總是清淺無語。只有洗衣大嫂的杵衣聲和暮歸農夫悠長的吆喝聲相互纏繞的時候,小河邊才失去了寧靜。傍晚,落日的余暉穿過村邊的樹林,灑在靜謐的小河邊,伴著微風中飄忽而起的炊煙,平添了幾分造化的神秘。 遠離鬧市遠離工業區的河水日復一日的流淌著,傳播著農家的喜悅,洗滌著村民的憂愁。春天里,小河滋潤著兩岸桃花的芳芬;夏日里,小河浸泡著沁人心脾的清涼;秋天里,小河收獲著色澤金黃的喜悅;冬日里,小河演繹著謙卑執著的夢想。父老鄉親的心愿在小河的柔波里靜靜地流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的冷峻硬朗,水的柔曼沉靜,讓故鄉的父老闡釋著矛盾的性格:淳樸憨厚而又心直口快;充滿幻想而又易于滿足。在與季節的對話中,犁出一畦畦真誠,播種一片片企盼;在與風雨的交談中,守候著山腳金黃的誘惑,傾訴著河邊溫情的擔憂。在山石的注視里,訴說著不屈的抗爭;在河水的寧靜里,流溢著熱切的翹盼。當迷蒙的山頭籠上了夜幕,喚回了晚歸的農夫;當清流的河水請來了星月,送走了浣衣的農婦,此時溫柔便洋溢著一座座平靜的院落,祥和便充斥著一顆顆謙卑的心靈。 故鄉的山很冷很硬,卻演繹著溫暖的諧和;故鄉的水很柔很靜,卻吟唱著歡快的火熱;故鄉的情很單純很卑微,卻抒寫著率性的執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