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電視或電影里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幅畫面:我軍子彈用完了,上好刺刀準備拼刺刀的時候,而日本人有子彈,但是日本人不用子彈,而是把子彈全部都退掉,和我軍面對面拼刺刀,有人肯定會說日本人傻,但是日本人的這種精神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尊敬?請大家說句實話。
熱心網友
日軍拼刺刀退子彈的真相二戰里面,日軍在白刃戰前先把子彈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個怪異而引人注目的戰術。這確實是其步兵操典的規定,這一規定因為看起來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決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衛武士道的尊嚴,而是日本軍隊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結論,這和日軍的兵器,作戰特點是相吻合的。 日軍在白刃戰前退出子彈,是指雙方開始班以上規模近距離格斗的時候,而不是只要一準備肉搏,沖鋒的時候就退掉子彈,那純粹是自殺行為。當時各國軍隊都一樣,在沖鋒的時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彈,而且整個過程中要全力射擊,盡量壓制對方火力,比如軍事作品《亮劍》,就有這樣一段真實的描寫:“隨著最后一批手榴彈的脫手,伏在坡下的突擊隊一躍而起,疾跑中二十挺輕機槍同時開火,組成密集的火網,日軍工事在密集的彈雨下被打得煙塵四起,在爆炸后殘存的日軍士兵又恢復了強悍的本色,他們嚎叫著還擊,面無懼色。八路軍突擊隊員們不斷倒下,后面的候補射手又迅速補上,雙方殺紅了眼,有些日軍士兵殺得性起,競毫無遮攔地端著刺刀從工事中跳出來迎著彈雨進行反沖鋒,但頃刻間被打成蜂窩狀,短短30米沖擊距離,李云龍的第一突擊隊的機槍手們全部陣亡,無一生還。。。”戰爭是殘酷的,日軍對這一點的認識和其他國家軍隊并無區別,事實上太平洋戰爭中,無論塞班還是沖繩,日軍發動步兵沖擊的時候,都是一邊射擊一邊前進,并且把輕機槍手放在一線,以增強壓制火力(因為一線日軍一直沒有裝備沖鋒槍)。 這倒不太用擔心誤傷自己人,二戰中,步兵沖擊的散兵線即便以所謂“密集隊形”發動攻擊,其隊形也遠比冷兵器時代松散,士兵前后重疊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種傳統意義的密集隊形,沖擊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達爾卡納爾日軍對“血嶺”的密集隊形沖擊,中國軍隊在忻口會戰中對1002高地的強襲,過于密集的隊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員的武器無法使用,而對方的武器命中率則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傷亡。 根據日軍自己的統計,在白刃戰開始以后,保留步槍子彈造成的損失比收獲更大,明令白刃戰開始后子彈退膛,正是依據這個判斷。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兩個: 日軍典型輕武器:三八式步槍,命中精度高,但是殺傷力不足,美軍吸取其教訓,二戰后研制了彈丸能翻滾的“小黑槍打個大窟窿”的M-16小口徑突擊步槍 第一,日軍使用的步兵輕武器性能限制 日軍的制式輕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槍,它繼承了其前輩村田式步槍的特點,那就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準,也適合白刃戰,不但日軍喜歡用,中國軍隊繳獲后也喜歡用,戰前還從日本進口過一批。但是它也有缺點,因為彈丸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貫通,創口光滑,一打兩個眼,對周邊組織破壞不大,在殺傷力上不如中國的中正式步槍。白刃戰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因為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后經常殺傷自己人,而且,由于貫通后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后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被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斗力,仍然能夠反擊!在二戰中國戰場,因為裝備和訓練的優勢,日軍人員損失與中國軍隊相比,達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軍處于人員劣勢,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槍在肉搏戰中開槍射擊,因為誤傷造成己方大量減員,顯然是賠本的事情。 第二,日軍對白刃戰的戰術認識 白刃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準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問題是如果您擺一下這個姿勢,就會發現原來這樣一比劃,槍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對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來,射擊的機會很難比突刺的機會更多。而如果作射擊準備,手指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問題,一,只要雙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會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已經被刺倒,這時候使用槍托進行打擊無疑是更為方便的作戰方法。可見,白刃戰中能夠有效射擊的機會很少,保留槍膛中的子彈,取得戰果的機會微乎其微,反而影響了肉搏動作的質量。 這才是日軍在白刃戰前槍彈退膛的真正原因。。
熱心網友
不值得的,步槍子彈有不重,不影響拼刺刀,走火只走一發,武士道啊理解不了
熱心網友
樓上各位,真的很感謝你們的論述,使我對此也有了一定了解.謝謝!
熱心網友
這種情況當初確實存在日本兵退出子彈拼刺刀我們則是能開槍就開槍因為各自的理解不同中國軍人以消滅敵人為己任戰爭是靠消滅敵人來取勝的而不是用來實現自我的
熱心網友
日本從明治維新后就逐步在擴充軍隊,開始侵略政策,對它的軍隊一直就灌輸武士道精神,日本軍隊的《步兵操典》里規定的比較死板,就是在和對手進行白刃戰時,一定要退掉槍膛內的子彈,一對一地和對手拼個死活。這其實是日軍培養武士道的精神,鼓勵軍人以一種悲壯的舉動完成武士道的精神的精髓,在抗日戰爭中,我軍和日本鬼子拼刺刀,在一對一的情況下一般很難取勝,因為我軍戰士訓練情況遠遠不如小日本,體力也跟不上,所以就發生射擊對手的情況,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日本鬼子的這種精神確實值得佩服,雖然他們的這種舉動是邪惡的,但軍人必須要具備這種精神。就像電視劇《量劍》里李云龍說的那樣。
熱心網友
一樓說得極是:日本沒有什么精神讓我們尊敬的,在戰爭中日本人從來都是卑鄙無恥的,不宣而戰的偷襲、栽贓陷害挑起事端等等。甲午戰爭、9.18、7.7、珍珠港無一不證明日本人是多么卑鄙無恥。
熱心網友
日軍在拼刺刀時退出槍中的子彈,一是日軍的武士道思想,要求士兵憑借訓練有素的刺殺本領來進行白刃戰;二是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他們打仗時也要求盡量節約子彈,這也是日軍很少裝備沖鋒槍的原因;三是日本當時的三八式步槍由于槍管很長(這一點有利于拼刺刀.),所以射出的子彈穿透力很強,如果兩個人在一條線上,如果第一個人被擊中非要害部位,往往會受傷但不會當場失去戰斗力,而穿過的子彈擊中第二個人會造成這個人的死亡,日軍之所以在拼刺刀不許開槍是怕子彈穿透中國士兵的身體后會擊中自己人,那造成的后果是得不償失的.
熱心網友
因為在白刃戰中,其實沒有機會開槍。因為步槍很長,而且白刃戰需要握緊槍身,你不可能把手指放在扳機上。你可以設計出一種握槍姿勢,同時既能白刃戰又能開槍?還有就是當槍支劇烈碰撞時,容易走火。
熱心網友
二戰中日軍的白刃戰是很厲害的,這和他們的武士道精神有關,日軍38式步槍上刺刀較長利于拼刺,且拼刺訓練有素。白刃戰時統一退出子彈,主要是因為38式的子彈穿透力高,白刃混戰時開槍容易誤傷自己人。有關的刊物有過介紹。 日本沒有什么精神讓我們尊敬的,在戰爭中日本人從來都是卑鄙無恥的,不宣而戰的偷襲、栽贓陷害挑起事端等等。甲午戰爭、9.18、7.7、珍珠港無一不證明日本人是多么卑鄙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