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乾隆皇帝死后 嘉靖皇帝就抄了和珅民間有 和珅跌到 嘉靖吃飽 之說 可見和珅有多么富 據說和珅長的很像乾隆的一位死去的妃子 所以很受乾隆的寵愛

熱心網友

 和珅是貪官的代名詞。他的不法是朝廷公開的秘密,所有的大臣都明了此事。但他是乾隆皇帝的寵臣,誰也奈何他不得,包括名義上執政的嘉慶皇帝本人。嘉慶三年,乾隆大上墓駕崩,和珅遂成為籠中獵物,一幅白綾了結了他的一生,他的財產成為皇帝和皇室成員的私帑。  乾隆帝在位時間與其祖父康熙一樣長,他本可超過祖父,因為不愿對祖父不恭,便在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決定年底傳位給皇十五子頤琰。正式傳位儀式于次年元旦在太和殿隆重舉行。乾隆帝當了三年的太上皇。  乾隆末年,所謂盛世已徒有其名。貧困人口迅速增加,西北爆發回民起義,白蓮教起義在中原腹地孕育,官吏之貪更是公開的秘密,貪官之首便是皇帝最寵信的和珅。  和珅是滿洲正紅旗人,姓鈕枯祿氏,家世低微。他自己是文秀才出身,稍通文墨,乾隆三十四年(1769)充當三等侍衛,似乎難有出人頭地之日。沒想到他的堂堂儀表幫了大忙,乾隆四十年(1775),皇帝在檢閱侍衛時發現了他。  和珅時來運轉,不久升任御前侍衛和副都統。這只是他一連串好運的開端,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接連升為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兼步軍統領,兼北京崇文門稅務監督。也就是說,他一人兼管財政、京畿軍事防衛,并擔任實際上的宰相。乾隆帝甚至不顧名份的低微,送給和珅小小的崇文門稅務監督這一肥缺,可見寵信的程度。四年后,他從戶部侍郎升為尚書,即由副部長升為部長,副都統改為都統,內務府大臣之上加銜領侍衛內大臣,軍機大臣之上加議政大臣、御前大臣,兼理藩院尚書,兼四庫全書館正總裁,取得了皇帝之下獨一無二的最高權力和最高威望,乾隆帝并且把和孝公主許配給和珅之子,君臣兩人結成兒女親家。這種寵信逾越了常規,也打破了朝廷行政體制的平衡。本來,皇帝是最高統治者,首席軍機大臣則代表外廷全體大臣,負責向皇帝傳達群臣的意見,君臣兩種權力通過進謙和接受進諫相互制約,朝政因此較為清明。但和珅堵死了這條上下交流的通道,他勾結太監,了解到皇帝的喜怒好惡,“對診下藥”,把皇帝伺候得十分周到妥貼,乾隆聽不到任何不同的意見,和珅得到的則是僅遜于皇帝的權力和財富,任何不利于他或他的黨羽的消息都傳不到皇帝的耳朵里,就是偶爾傳到和珅也有辦法消滅證據。  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內閣學士尹壯圖彈劾各省大員私挪庫存銀兩,導致庫存銀兩不足。乾隆大怒,派尹壯圖到地方核查,和珅建議派戶部侍郎慶成同往,郎慶成名義上是協同訪查,實際上處處掣肘,每到一地,負責拖住尹壯圖,讓那些官員趕緊借錢填補虧空,結果尹壯圖毫無所獲,反而因為誣賴大臣丟了官。  敢于與和珅作對的人下場都不妙。有一個唯一的例外,乾隆四十七年(1782),御史錢灃彈劾和珅黨羽山東巡撫國泰和布政使于易簡,和珅故技重演卻沒有得逞,那原因是由于左都御史劉墉在背后鼎力支持錢灃。乾隆帝命和珅、劉墉、穆諾清協同查辦此案,劉墉探聽到和珅將派人去山東,通報給錢灃,兩人商量的結果是將計就計。錢灃提前化裝南下,在北京不遠的良鄉遇到和珅所派的人。他暗中記下此人長相,快到濟南時,見此人策馬北歸,錢灃當即命隨從拿獲,從他身上搜出國泰給和珅的回信。  到達濟南,和珅主張當天抽查完事,他有把握國泰已補足了庫存的銀兩。錢灃不同意,他命令貼上封條,次日繼續查檢,將所有的庫銀逐包拆開驗收,結果發現銀子成色不對,不符合統一的庫銀標準,鍘像商人的銀兩。錢灃貼出告示,宣布商人自行領取,否則罰沒充庫。商人們絡繹前來,庫銀一空。乾隆聞訊大怒,將兩人捉到刑部大牢,令他們自盡。和珅無法可施,恨極了錢灃。錢灃索性再上一本,參勸和珅身為軍機大臣,不到軍機處辦公卻獨坐在以前值班官員的休息室內辦公,除了阿桂之外,其他軍機大臣都學和珅自己找地方辦公。這種做法違背常情,乾隆帝命錢灃兼任稽查軍機處”一職,不剩一年.錢灃暴斃。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一定是和珅所為,但另一個御史、同樣是和珅之敵的管世銘剛揚言要上章彈劫,也突然暴卒,死得頗不尋常。乾隆帝對和珅的寵信沒有止境,乾隆四十六年(1781),軍機大臣阿桂剛在攻打回民起義的戰斗中得了勝利,皇帝卻讓無功有過的和珅再兼兵部尚書頭銜,外加管理戶部三庫,這如同讓狼看守羊群。  兩年后,戰事徹底平定,和珅受封為一等男爵,交出兵部尚書銜,任戶部、吏部兩尚書,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協辦大學士升為文華殿大學士,當戶部的管部大臣,有權管理戶部所有長官;五十三年(1789)晉升為三等伯爵;五十七年(1792)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嘉慶二年(1797),乾隆帝身為太上皇,仍不忘下旨,和珅改任刑部管部大臣,兼戶部管部大臣,嘉慶三年(1798)晉升為公爵。  和珅興奮過頭,忘記太上皇年事已高,他該為自己預備退路。早在乾隆帝有意選頤琰繼位時,和珅早早打探到這一消息,在宣布此事的頭一天送給頤琰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對此事勞苦功高。乾隆帝退居幕后,和珅專權更甚,嘉慶帝有什么事反而要托和珅轉告父親,嘉慶帝的老師朱硅由兩廣總督升任大學士,皇帝寫詩祝賀,沒想到和珅向太上皇告一狀,說嘉慶帝在向下屬“市恩”,結果朱硅降為安徽巡撫,嘉慶帝也因此得罪了父親。嘉慶帝隱忍不發,表面上更重視和珅。  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歷駕崩。次日,嘉慶帝命和珅與戶部尚書福長安輪流看守殯殿,不得擅自出入,實施軟禁。接著下了一道突兀的圣旨,命令著實查辦圍剿白蓮教不力者及幕后庇護之人。當天就有大臣領會到皇帝的意圖,于是彈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斷送到嘉慶帝手中。嘉慶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獄。嘉慶帝本要將和珅凌遲處死,但由于皇妹也是和珅媳婦的和孝公主的求情,并且參考了董誥、劉墉諸大臣的建議,改為賜和珅獄中自盡。為避免政壇風波,嘉慶帝宣布對能棄惡從善和珅余黨一律免于追究。  經查抄,和珅財產的三分之一,價值二億二千三百萬兩白銀,玉器珠寶、西洋奇器無法勝數,以后部分賞賜給皇族,民間諺語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和珅,原名善寶,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清史稿》等書載稱,和珅“少貧無籍”,即貧窮低微,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與歷史實際相差太遠。   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額峪,與同 一姓氏的清開國元勛私毅公額亦都同居一地。英額峪離清太祖努爾哈赤居住的赫圖阿拉不遠,努爾哈赤起兵以后,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鸞及其子達古山巴顏等弟兄子侄,皆投歸太祖,此后不少人擔任文官武將。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納,行伍出身,在太宗時從征,“過北京,征山東,梯攻河間府,首先登城,克之,賜巴圖魯號,授三等輕車都尉”。輕車都尉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職,相當于官階正三品。尼雅哈納之孫阿哈碩色襲祖世職后,又兼任佐領,并于和通泊征準陣亡,被追贈一云騎尉(官階正五品)。尼雅哈納的曾孫也就是噶哈察鸞的九世孫常保(和珅的父親),襲曾祖父的三等輕車都尉和阿哈碩色的一云騎尉世職,并在八旗軍內任職,當上了副都統。副都統,官階正二品,是軍界高級將領,每年俸銀155兩、米155石,還有養廉銀500兩。從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納起,到父親常保,皆是有世職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員副都統,怎能說他是出身低微,“家貧無籍”!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多歲后進入皇宮西華門內的咸安宮官學讀書,“少小聞詩達禮”。由于與繼母的關系不好,少年時期他的經濟條件比較差,但是,他18歲與官階正二品的內務府總管大臣英廉的孫女結婚,20歲時又襲了高祖父尼雅哈納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處境就顯著地好了。因為,三等輕車都尉的歲俸為白銀160兩,還有80石米,比巡撫、布政使的俸銀還多一點。和珅有了這筆可觀的固定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了。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世職給和珅帶來政治上的更大好處,為他提供了一條接近萬歲爺的捷徑,使他于乾隆三十七年,即22歲時,當上了官階正五品的三等侍衛,并隨即充任粘桿處侍衛。粘桿處,即尚虞備用處。清朝制度,“選八旗大員子弟之?(juàn)捷者為執事人”,負責皇帝巡狩之時扶輿、擎蓋、罟雀之事。粘桿處三等侍衛經常隨侍皇帝出巡,就有了與皇帝回奏、回答的機會,從而為和珅的飛黃騰達創造了十分有利條件。史籍載稱,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珅隨駕出宮。“上偶于輿中閱邊報,有奏要犯脫逃者,上微怒,誦《論語》‘虎兕(sì)出于柙’之語”,扈從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卻立即對答說:“爺謂典守者不得辭其責耳。”乾隆聽后很高興,問和珅:“讀過《論語》?”和珅說,讀過。“又問家世、年歲,奏對皆稱旨”。乾隆“見其儀度俊雅,聲音清亮”,“矯捷異常”,十分贊賞,“自是恩禮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善于臨機應變,博得了皇上的歡心,青云直上,立即于閏十月遷乾清門侍衛,十一月升御前侍衛,授正藍旗滿洲都統。此后,他不斷升遷,兼任多職,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兼管吏部、戶部、刑部、理藩院、戶部三庫,還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等要職,為皇上寵信之極,官階之高,管事之廣,兼職之多,權勢之大,清朝罕有。他還是皇上的親家翁,其子豐紳殷德被指定為皇上最寵愛的十公主之額駙。   為什么和珅會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寵信和委以大權,成為主持朝政的宰相?是因為他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才華橫溢,文武雙全,諸葛孔明再生嗎?不是。不錯,和珅確實精明能干,敏捷異常,善于臨機應變,文化水平也相當高,記憶力特別好,還精通滿文漢文,會蒙文和藏文,有處理政務的一定能力,但離真正的善理國政的名相和指揮三軍克敵制勝的名帥,還相距甚遠。論才學,和珅僅系一個名落孫山的小小文生,談不上才華橫溢,一代才子。談治政,不管是破除舊的陳規積弊,建立新的重要制度,還是除大奸,薦大賢,他都沒有大的建樹。講武略,他的水平更是低下。和珅與阿桂奉旨統軍征剿甘肅蘇四十三起義,阿桂正在督辦河工,和珅先到軍前,欲于阿桂到來之前撲滅起義,建立殊功,分兵四路進擊,卻失敗了,勇將總兵圖欽保陣亡。和珅不僅沒有奏報自已指揮不當以致失利的過錯,還隱瞞了圖欽保捐軀之事,并顛倒是非,彈劾勇將海蘭察、額森特的先戰取勝是導致清軍受挫的原因,遭乾隆帝嚴厲斥責,將其降三級留任。阿桂趕到軍營后,問失利之因,和珅諉過于“將帥傲慢”,不聽調度。阿桂“令將帥于次日晨集轅前”。“每呼一將入,輒命和坐其側”,阿桂“有所調撥,及命屯戍處,其人輒應如響,如是者數,和坐上甚恚(huì)憤”。阿桂“問和云,諸將初不見其慢,尚方劍不知誅誰之頭耶”。和珅“戰栗無人色”。阿桂即命和珅離開軍營,回到京師。   和珅既在文治方面無甚建樹,也無武功,資歷又淺,還不是科舉出身,威望自然不高,且在大學士、軍機大臣中,相當長時間僅只名列第三位第四位,同僚阿桂、嵇璜、王杰、福康安等,皆系多年軍國重臣,論軍功、政績、資歷、門第、威望、才干和人品,哪一位都比和珅強。尤其是阿桂,文武雙全,軍功政績皆有,是當時眾所公認的超出任何大臣的名帥名相,乾隆四十一年起任軍機大臣,四十二年任大學士,在四十六年至嘉慶二年去世之前,連任16年首席大學士和領班軍機大臣。可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后,特別是五十一年以后,在寵任和委以大權上,這四位大學士沒有一位比得上和珅。出現這種特殊局面,完完全全是因為乾隆中了和珅的圈套,錯愛了和珅。   和珅雖不會治國統軍,無甚功業,但卻特別擅長于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權術,還會為皇上聚斂銀錢,供皇上支付各種不便公開動支國庫的費用,故能博取皇上歡心。這在乾隆四十六年廢除“名糧”,增補綠營兵額,給武職養廉銀上,表現得非常清楚。這時,乾隆乾隆八十大壽時以國庫充盈,下詔要取消武將“名糧”,改為給與養廉銀,增補綠營兵,每年要增加軍費白銀300萬兩。乾隆帝詢問阿桂有何意見,阿桂奏稱,費銀太多,不應增補。乾隆不聽其言,下諭說,現在國家“財賦充足”,“戶部庫銀尚存七千余萬兩”,支付這新增的300萬兩,綽綽有余。著大學士會同九卿科道詳議。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實行此法,故極力贊成。乾隆遂下諭批準大學士九卿等的復議,每年增支軍費銀300萬兩。   正因為和珅擅長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滿、好大喜功、愛聽諛言、文過飾非、自詡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辦事,又善于斂財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別寵信,成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寵信和庇護,和珅身兼多職,位極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財、施刑、“撫夷”等方面大權,他便肆無忌憚地攬權索賄,亂政禍國。   和珅聚斂財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員索取賄銀。內而九卿,外而督撫司道,不向和珅納銀獻寶,不是和珅親友,是很難當上官的,從而形成了“和相專權,補者皆以貲進”,“政以賄成”,禍國殃民的嚴重局面。以乾隆最關心的河工而言,就敗壞得不像個樣子。史稱:“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后,河防日見疏懈。其任河帥者,皆出其私門,先以巨萬納其帑庫,然后許之任視事,故皆利水患充斥,借以侵蝕國帑”,“至竭天下府庫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樓諸決口,其患尤倍于昔,良可嗟嘆”。   和珅聚斂財富之多,在歷代文武大臣中當首屈一指,他的確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關于和珅究竟有多少財產,確實數目是難以知曉了,但從他被嘉慶帝親政后勒令自盡和抄沒家產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逝世,初八日嘉慶帝下諭宣布,革和珅職,下獄問罪,抄沒家產。正月十一日,嘉慶下諭,定了和珅20條大罪,其中講道和珅的財產有:夾墻私庫有金32000余兩,地窖內埋藏銀300余萬兩。另外,檔案記載,和珅還有取租之地1260余頃、取租之房1000余間,以及大量珠寶玉器衣服書籍等等,數量之巨大,前所未有。至于私人的筆記和野史,更把抄沒和珅的家產說得多得不得了。有的說,抄沒清單所列106號中的25號,即折算成銀22億余兩。有的說,赤金元寶100個,每個重1000兩,估銀150萬兩,赤金580萬兩,估銀8700萬兩,元寶銀940萬兩,白銀583萬兩,蘇元銀315萬兩,當鋪75座,本銀3000萬兩,玉器庫兩間,估銀7000萬兩,地畝8000余頃,估銀800萬兩。和珅確實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千龍文化) 。

熱心網友

白銀2億兩,還有其他的很多無價之寶

熱心網友

富可敵國

熱心網友

貪得無厭,無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