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1)生產法:是從貨物和服務活動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總產品入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即: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2)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的收入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即: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 (3)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角度來反映國內生產總值最終去向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三部分內容。即:增加值=總消費+總投資+出口-進口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計算方法,無論是從生產、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個角度核算,理論上結果都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某些差異,這種差異稱之為統計誤差,而一定限度內的統計誤差是允許出現的。目前,根據資料的來源情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計算方法中多采用收入法,但其三種方法可以同時并用,相互驗證。天津市在進行增加值季度考核統計時規定統一使用收入法。主要是考慮到用收入法計算增加值,首先易于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匯總,避免了由于方法不統一而需做調整的工作量,數據處理比較方便。其次,便于基層單位操作。用收入法計算增加值,基層單位的資料取自財務數據,數據比較真實,指標口徑易于統一,數據質量比較好控制。市場失靈與解釋失靈 翻開薩繆爾森的《經濟學》,里面說市場是會“失靈”的。所謂“失靈”,就是指經濟學者無法用供求原理來解釋的現象。為了挽救供求原理,經濟學者就敷衍說市場“失靈”了。 這種事情,天文學上也發生過。當年,科學家推測星體的運動周期,百發百中,可是到了太陽系最遠的那顆恒星,就出現了很大誤差,怎樣都解釋不通。于是,各種“補救”學說便應運而生,直到后來終于發現了冥王星,現實與理論的矛盾才消失,那些“補救”學說才被人拋棄。 今天的“市場失靈論”,就是當年情境的翻版。聽聽經濟學者在報章雜志上的評論,或翻開經濟學教科書,隨處都見得到“市場失靈論”的蹤影。但是,那并不是“市場失靈”,而是“解釋失靈”。解釋者尚未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委,忽略了某些重要的約束條件,才使現象與經濟理論產生了沖突。只要解釋者調查真實的世界,只要他們找到了在起作用的約束條件,那么現實與理論的矛盾就會化解,所謂的“失靈”就會立即消失。 問題在于,了解世事,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所以,“市場失靈”便往往成了經濟學人偷懶的托詞。我們來看一些常見的例子吧。 “不完全競爭”謬誤 不少人認為,只有“完全競爭”才是好的,而“不完全競爭”就是壞的。這些人忘記了,“完全競爭”的必要條件之一是“產品都是完全同質的”。那么,難道只有“產品沒有差別”才是可取的嗎?更重要的是,世界上的產品的確千差萬別,這是世界的基本事實,而不是“好不好”、“應該不應該”的問題。有些衣服豪華一點,有些飲料甜一點,有些軟件占的空間大一點——世界本來就這樣。 反過來想,要是這個世界僅僅存在“完全競爭”,所有的產品不僅一模一樣,而且一成不變,那這個世界將是多么枯燥乏味!如果你既希望世界上的產品五花八門、各適其色,又認為“不完全競爭”不可取,認為它導致了“市場失靈”,那么你就是在奢望一個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就是在用童話世界來駁斥真實世界。 “外部性”謬誤 “市場失靈”論,也常常用來解釋“外部性”現象。例如,化工廠生產了有價值的化工產品,同時釋放了有毒的廢氣,廢氣損害了鄰居們的健康。化工廠雖然在生產和出售化工產品時創造了社會的財富,但它對居民的損害并沒有計算在內。要是把損害計算在內,那么化工廠可能本應停產。可是,市場往往不能自動達到這個結果,所以說“市場是失靈的”。 這種“外部性”的情況的確非常普遍。人們往公海傾倒廢物,方便了自己,卻給大自然留下了難以清除的污染;人們駕駛私家車上路,在自己享受了舒適的同時,增加了交通擁擠的程度;在故宮附近建筑高樓大廈,會破壞游客在故宮內欣賞的景色。 癥結在于:對這些資源的產權進行界定、保護和買賣的費用太高了。公海沒有明確的物主,所以才成了公共垃圾場;道路沒有明確的物主,沒有人以“價高者得”的原則進行分配,所以才出現大塞車;故宮周圍的景觀沒有明確的物主,所以爭來爭去,也分不清到底是高樓大廈損害了故宮,還是故宮妨礙了高樓大廈。 不過,一旦這些資源——公海、道路、景觀——有了明確的物主,一旦有辦法降低界定產權的成本,進而對產權進行買賣,那么所謂的“外部性”就會立即消失。“外部性”恰恰不是因為市場失靈,而是因為市場缺乏。不是產權失靈,而是沒有產權。 “價格剛性”謬誤 所謂“價格剛性”,就是說價格變化不靈活。比如,報販子照理應該根據每小時顧客的人數,或每張報紙當天報道的火暴程度,來調整報紙的價格,從而把手頭的報紙剛好賣清,并收取最高的價格。但實際上,報紙的價格是固定不變的。這是所謂報紙價格的“剛性”。 還有,既然人們總是愿意住得更寬敞,那么照理所有的空置房屋都總是可以租出去。但實際上,很多房東寧愿把房子一連丟空幾個月,也不愿意降低租金。這是所謂房租價格的“剛性”。 還有,世界上總有無數的工作等待人們去做,照理每個人都總是能找到工作。但實際上,很多人寧愿失業幾個月甚至幾年,也不愿意降低對工資和待遇的要求去就業。這是所謂的工資的“剛性”。 但是,“價格剛性”并不是“市場失靈”。設想一下,要是報販子隨時調價,報紙價格就會變得撲朔迷離,令買賣雙方無所適從。所以,為了使價格具有“可預見性”,買賣雙方便愿意承擔一點隨機的得失。一旦把這個因素考慮在內,“價格剛性”就無從談起,市場就不是失靈,而是有效的了。 工人選擇失業,房東丟空房屋,那是因為他們不能隨時轉換工作和趕走房客。他們以為自己不久便能找到滿意的工作或房客,所以他們選擇了繼續搜尋和等待。經過一段時間,他們找不到了,于是認命,可是原來找得到的工作和房客已經無影無蹤,他們便只好再搜尋、再等待、再屈服。 他們之所以沒有立即就業,沒有立即把房子租出去,只是因為他們手頭的信息不充分,無法作出必勝的抉擇,而不是價格具有什么“剛性”,不是市場有什么“失靈”。只要把“信息不完全”的因素考慮在內,那么“價格剛性”也就無從談起,市場就沒有失靈。工人寧愿失業一段時間,房東寧愿把房子丟空一陣,都是明智之舉。 ………… 認為“市場失靈”的人錯了。他們之所以犯這個錯誤,有時候是因為他們活在夢境之中,忘記了真實世界從來都不是“心想事成”的;有時候則是因為他們缺乏實際的調查,未能找到暗含的原因,所以無法解釋貌似“無效”的現象為什么是“有效”的。其他內容參看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