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韓國朋友生于1985年2月19日(陰歷),我幫他用中國陰陽歷換算,得出陽歷是4月8日,但是他用韓國的電子詞典陰陽歷換算,卻得出其他的。難道韓國的陰歷和中國的不一樣嗎?

熱心網友

  朝鮮、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的農歷,與中國農歷完全相同。這些國家的正月初一,都在同一天。其他日期也是相同的。

熱心網友

韓國文化——陰歷新年習俗  除夕那一天要吃蓋澆飯。有一種習俗,陰歷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都要圍坐在一起,把剩菜剩飯都吃完,不能讓剩菜剩飯過了年。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全家要喝乳白色的年糕湯,以表示新的一年的開始。祭祀也要喝年糕湯,喝年糕湯也表示年齡又長了一歲。祭祀活動通常在長子家里舉行。婆婆和兒媳婦們主要是全力以赴去準備祭祀用的食品。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有一夜不睡的“守歲”的習俗,全家人一邊樂融融地拉著家常,一邊忙乎著過年的各種準備。除夕午夜一過,就賣“福笊籬”,先買福多,要趕早買,里面放上糖、火柴、錢等,掛在墻上,以祈福驅鬼,迎接新年的到來。笊籬是用來淘米的,不過現在的米里沒有沙子,幾乎不用淘,所以自然就很少用笊籬。正月初一一大早,“福笊籬”掛在屋外,當賣“福笊籬”的小販來收錢時,出于祈福的意愿,大家都很高興給。過去,除夕夜家里全要燈光通明,以驅趕厄運,祈福多多降臨。現在,管它迷信不迷信的,還是照著習俗辦。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習俗。為了驅趕鬼怪,除夕夜要放一整夜的鞭炮等,噼噼啪啪地響個不停。還有這樣一種十分有趣的習俗。小時候聽人家說,除夕晚上如果睡覺,眉毛會變白的。所以小孩兒們再困也硬撐著不睡。如果誰實在撐不住睡著了,就在他的眉毛上灑上一些面粉,大年初一早晨一覺醒來會嚇他一大跳。這也許是祖先的睿智的體現。意思是讓大家要清醒不要糊涂,好好總結過去的一年,作好迎接新的一年的準備,自我反省定出新的目標。大年初一的早晨,大家都要精神飽滿,喜氣洋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上華麗的韓服去給長輩們拜年。拜年時,長輩們都會給壓歲錢,大家都會說一些“祝新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等吉利的話。這一天,孩子們的收入是相當可觀的。給家里的長輩拜完年之后,就該舉行晨祭了。與往常不同,節日的祭祀是要在早晨舉行。由于要舉行所有祖先神位的祭禮,所以祭品十分豐富。朝鮮時代,根據朱子家禮,是要祭祀四代祖先的,不過近來是祭祀三代祖先。隨著時代和宗教的變化,雖然祭祀的形式與程序有所簡化,但至今仍有70%以上的韓國家庭嚴格遵守儒教祭禮習俗。這就是說,借祭拜祖先之禮祈求家門和睦與子孫幸福的意識依然植根于韓國人的內心世界之中。祭祀供桌上通常擺放水果(大棗、梨、栗子、柿子)、肉脯(干肉脯、干魚肉脯)、生拌菜肴(烤肉串、鮮肉片、生魚片、蔬菜)、山菜(三色即蕨菜、桔梗、菠菜)、年糕(秋夕是松糕)、酒和飯(大年初一是年糕湯)。祭主行過大禮之后,男人要行兩次大禮,女人要行四次大禮。有的家女人只參加準備祭品,不參加祭禮。然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祭祀供桌上的食品。如果一大家子三代人都聚齊了,很可能有二、三十口子人。所以一下子準備這么多人吃的東西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大家覺得,接待客人、準備吃的,不光是女人的事,所以都主動上去幫把手。祭祀祖先之后大家圍坐在一起樂融融地分吃食品的傳統是一道亮麗的家族文化風景線。這只有在洋溢著溫馨親情的節日時才能看到。豐盛的早餐之后,全家人歡聚一堂,有的喝茶吃水果,有的看電視,有的談笑風生,有的逗著孩子,有的玩游戲,屋子里充滿了歡聲笑語。過年最普遍的民俗游戲就是全家圍坐在一起,興高采烈地玩擲 ,男女老幼都可以玩,輸的一方還會情愿地受罰或交罰金。每當這時候,家庭成員都會再一次沉浸在溫暖的親情和幸福之中。陰歷新年常玩一些游戲,如拔河、放風箏、玩蹺蹺板、擲 等。有些游戲逐步被電子游戲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