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在各地報紙、網絡上的各類文章
熱心網友
《蘭州晚報》有很多他的文章,蘭州新聞網上也有。 我找了一篇發在下面。“神童”欠缺什么? 作者:章少先 稿件來源: 近些天,有關“神童”王大可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本報一篇后續報道專門借專家之口提醒家長:不要盲目模仿“天才”家教(見9月9日晚報)。這很有必要。 王大可是蘭州人的驕傲,但他只是特例。像這樣有天賦的少年畢竟非常少見。其父的教育方法順應了他的天性,僅適合他本人。對其他同齡孩子不見得適用。特別需要注意 的是,北大也好,教育專家也好,乃至他的父親也罷,都己意識到王大可繼續深造除了專門補學基礎知識,還需在社會知識方面特別加強。應該說這是非常明智的。 即便是“神童”,若不重視非智力素質培養,其局部“營養”的缺乏必會影響其專長的發揮。這是有前車之鑒的。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專門在合肥設立了少年科技大學,當時有一批轟動全國的少年就讀于該大學,隨著時過境遷,追蹤他們的足跡,在本行業、領域做出突出貢獻者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余則成績平平。顯然,少年大學生沒有做出驕人的成就,并不缺乏智力素質,追究原因,有多種因素,其中,忽視了非智力素質培養,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無獨有偶,近期的一則關于少年大學生魏永康的報道更叫人不可思議。央視新聞報道說:永康13歲考進湘潭大學物理系,其母陪讀了4年;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士博士聯讀班,因為其母不能跟在身邊,便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無奈于2003年肄業回了老家。不妨想像,這樣連起碼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怎能建立正常的社會交往。更進一步設想,像這樣缺漏過于明顯的人才,在科研領域又怎能與同行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