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大體上有如下幾個方面:(1)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是明朝政治、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強盛的反映和標志。鄭和七次下西洋,作為和平的使者,宣揚國家之間的和睦相處,以提高國家的威望和國家地位;同時也有“耀兵異域”,顯示中國強大國力的一面。結果,許多國家紛紛派人帶著當地的特產,比如大象、犀牛、長頸鹿、獅子和寶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隨鄭和船隊來到京城,要求同中國發展友好關系,這都與鄭和下西洋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不像后來的歐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鑒于學生尚未學習到世界史,這里教師只做簡單的提及便可。(2)鄭和下西洋,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就是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使中國先進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豐富了中國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識。另外,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更多的中國人來到南洋,為南洋的開發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3)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使學生認識到,鄭和下西洋,并沒有為國內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沒有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倒是強化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基礎。而且這種貿易,對國計民生關系不大,因為輸入的商品多為香料、珍寶等高檔消費奢侈品。同時也助長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國的政治經濟革新。鄭和下西洋所進行的對外貿易,并不是一種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貿易堅持的是“厚往薄來”的原則,即高價收購外來番貨,而低價出售中國的貨物,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與富有,從而加深了中國人的自我虛驕心理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這種貿易產生的后果只能是給國內經濟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貿易背后巨大的耗費給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負擔,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熱心網友
說白了就是窮臭顯。家里有錢了,就想出去旅旅游。過內走遍了,就想再向外發展一下。還不就是暴發戶心理支持
熱心網友
說白了就是窮臭顯。家里有錢了,就想出去旅旅游。過內走遍了,就想再向外發展一下。還不就是暴發戶心理!
熱心網友
為了追殺朱允文.
熱心網友
現在把歷史意義說的很偉大,但實際上只是去尋找可能逃往海外的建文帝而已。永樂之后,正是長達數十年的仁宣之治,國庫比永樂年間更為充裕,豈會缺少錢財?只是人心不再思念建文帝,燕王一系已經被認為是正統,再出海沒有意義。不過如果你要是考試的話,還是答上面那位的正統答案吧,教科書上的確是那么寫的。我所說的是史家的另一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