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關于四大書院 四大書院是北宋四所著名書院的統稱。不同的文獻有不同的說法。四大書院的說法始于南宋。范成大在《驂鸞錄》中首舉徂徠、金山、岳麓、石鼓為宋初四大書院。呂祖謙作《白鹿洞書院記》,稱嵩陽、岳麓、睢陽、白鹿洞為“天下所謂四大書院也”。王應麟《玉海》采用呂祖謙的說法,并附列石鼓、茅山二書院。宋元之際,馬端臨在《文獻通考·職官考》中,采用呂祖謙說,但在同一本書的《學校考》中則取石鼓而去嵩陽。據清人全祖望考證,認為五應麟《玉海》中的說法是對的,同時另列白鹿洞、岳麓、麗澤、象山作為“南宋四大書院”(《答張石癡征士問四書院帖子》)。近人盛朗西、陳東原等列石鼓、白鹿洞、嵩陽、岳麓、睢陽、茅山為“北宋六大書院”(《中國書院制度》、《中國教育史》)。陳登源則加列龍門、徂徠,合稱“八大書院”(《國史舊聞》)。 以上各說中,以白鹿洞、岳麓、睢陽、嵩陽較為確切。這幾所書院有較早的辦學淵源,受到朝廷的重視和賜予,對書院發展產生了歷史性影響,全祖望曾稱:“自慶歷修舉學校,而書院之盛日出未已。大略北方所置,則仿嵩陽、睢陽;南方則仿白鹿、岳麓 ”(《答張石癡征士問四書院帖子》)。1998年,中國郵政發行《古代書院》郵票,全套四枚,所列四大書院為:應天書院(即睢陽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如今,只有岳麓書院作為湖南大學的一部分依然在辦學,且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并招收留學生。其余書院則或作為旅游景點而開放,或僅存其遺跡。 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在湖南省長沙市秀麗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學校園之中。它的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辦學。北宋開寶九年(九七六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因襲增拓”創立岳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始終是湖南高等學府所在。雖屢毀屢興,但基址未變,相繼發展,演變有序。千余年來,弦歌不絕,故也稱“千年學府”。 岳麓書院占地二萬一千平方米,現存建筑大部分為明清遺構,建筑面積七千余平方米。書院依山麓地形,坐西朝東,逐進升高,與麓山景物融成一體,隱沒于林陰山色之中。中軸有頭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其左右齋舍各成庭院,后部北側有湘水校經堂及專祠等,南側有百泉軒、碑廊等園林建筑。院左并列文廟,自成院落。此外院前還有吹香亭、風云亭。 書院采用地方傳統做法,磚木結構為主,均灰墻青瓦、硫璃脊飾、墨柱朱枋、栗色門窗,略施彩繪雕飾,簡潔樸實,表現出淡雅清新的格調。院內尚存大量碑匾楹聯,顯出一派斯文氣息。文廟則為紅墻黃瓦具官式建筑特點,自成一格,形成強烈對比。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在江西廬山東南五老峰下,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院之一。白鹿洞初為唐代李渤與其兄李涉隱居讀書之處。李渤養一白鹿,人稱白鹿先生。該地四山環合,俯視似洞,因此而名。南唐升元四年(九四O年)建為廬山國學。宋開寶九年(九七六年),江州鄉賢明起等,改為書院,旋得朝廷賜書,被稱為宋初天下四大書院之一。宋淳熙六年(一一七九年),朱熹任南康知軍,興復白鹿洞書院,自任洞主,籌置學田,編制課程,制訂學規,收聚圖書,使白鹿洞書院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時稱南宋四大書院之一。以后歷代雖屢有興廢,但辦學延綿不斷。 白鹿洞書院全院山地面積近三千畝,建筑面積三千八百平方米,置于深山林壑之中,四周青山環抱,環境優美、寧靜,是辦學的極佳之處。由于歷史的原因,書院遺留的古代建筑不多,現存建筑多為八O年代修葺、重建,但其平面布局、建筑風格及建筑規模基本上維持原貌。書院由五個院落并列組成,居核心的主體建筑有欞星門、禮圣門和禮圣殿。禮圣門前有泮池,狀元橋;禮圣殿之西為先賢書院,包括前院和后院兩個院落;“白鹿書院”為禮圣殿之東的一組建筑,有御書閣、明倫堂、白鹿洞和思賢臺等;“紫陽書院”門樓、崇德祠、行臺為白鹿書院之東的一組建筑。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在河南省登封縣城北三公里的嵩山南麓,太室山下。因為它坐落在嵩山之陽,故名。它與湖南長沙岳麓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睢陽書院并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北魏太和八年(四八四年)在此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徒數百。隋改建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之地。五代后周時改為太乙書院。宋至道三年(九九七年)賜名為太室書院,宋景佑二年(一O三五年)賜額改為嵩陽書院。宋代大儒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等均曾在此講學。金、元時廢。明嘉靖八年(一五二九年)重建,清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再建,仍名嵩陽書院,盛極一時。 現存建筑及布局大體保持了康熙年間重建時的基本建制,中軸對稱,院落寬敞,主體建筑五進,兩側配以廂房,有房舍近百間。中軸線上的建筑依次有大門,先圣殿、講堂、道統祠、藏書樓;東西兩廂各有四勿齋,博約齋、三益齋、考場、麗澤堂及廊房等。嵩陽書院內先圣殿、講堂、道統祠、藏書樓等祭祀建筑與教學建筑互相穿插,獨具特色。 睢陽書院(即應天府書院) 原址在今河南商丘縣城。后晉時楊懿曾在此建南都學舍,教授生徒,戚同文曾在此就讀。后楊卒,戚同文繼師業講學于此,聚徒百余,稱為睢陽學舍。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曹誠就其地筑學舍150間,聚書1500卷,廣招生徒,時范仲淹就學于此。天圣四年(1026),晏殊知應天府,延范仲淹執教,整飭學風,成“中州一大學府”,宋初興學自此始。院址屬應天府治,因以為名。宋初四大書院之一。商丘舊名睢陽,故亦稱睢陽書院。毀于明清兩朝。 石鼓書院 原址在湖南衡陽石鼓山,唐元和間曾為李寬中秀才書院,北宋至道三年(997),李氏族人士真據此復建書院,會聚儒士講學。景祐二年(1035),知州請得賜額“石鼓書院”及學田,后改為州學。現湮沒不存。。

熱心網友

翰林書院 是官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