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海軍  到2002年4月30號止,中國海軍已擁有尚未公開的超級驅逐艦8 艘。此新形驅逐艦命名為島鏈級,并非外界所傳的旅洋級。擁有超級相控陣雷達,搜索距離達到恐怖的500公里半徑。幾乎可代替預警機作對地平面搜索。此級艦滿載排水量與現代級相若,為9800噸。裝備有兩個導彈垂直發射模塊。對空對海各一。對艦導彈性能已超過寶石導彈,是射程350公里,音速3倍的云母反艦導彈。此彈由中俄兩國共同秘密開發已達10年。其中最為驚人的頂端裝置是它的近衛系統 --- 四組偵獲到發射只需2妙的激光炮系統。此系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定向能研究所的最新結晶。在其后談到的戰略防空方面將會再次強調這套系統的超強功能。   島鏈級將以每年8艘的速度建造,計劃造64艘。此級艦至少領先美軍極級驅逐艦8年,如美國在這8年內嘗試阻擋中共功臺是絕對枉然的。經電腦模擬分析,5艘島鏈級已可以拖跨美國的一個航母混合編隊。   中國另外已有10艘最新型的宋級II型常規潛艇和3艘093級在服役。到 2004年底,將會有超過20艘宋II和8艘093的不容忽視的常規攻擊潛艇艦隊。在亞洲無人能敵。兩艘宋II和3艘島鏈就能給印度的航母混合艦隊以毀滅性的打擊。   陸軍   中國陸軍的強大是一種煙霧,中國陸軍無敵才是真正的形容。隨著98,99,2000級主戰坦克的開發成功和服役,這種煙霧正把人們對中國陸軍的能見度降到前所未有的最低點。事實是,到2001年10月止,中國已裝備了兩個激光坦克團在華北地區。每個團由三個突擊中隊組成。每個突擊中隊有一量配置小型相控陣雷達的偵控坦克和10臺攻擊坦克組成。偵控坦克在攻擊群的中心負責提供偵察和炮描參數。攻擊坦克的型號定為TLP1型 --- Tank Laser Platform 01 型。此坦克的激光能量相對于島鏈艦的激光能低很多。它只能射中敵坦克,把它的光電系統完全癱瘓,再用常規穿甲彈將其摧毀。雖然如此,一個突擊中隊就可以完全抗衡一個M1A2團。華北京津地區計劃在2003年結束前布置9個團。(27個突擊中隊) 此外,福建已布置了三個武直10團,共150加先進突擊直升機。這幾乎是中國陸航力量的全部。另外兩個武直10團將在2002年夏季前布置完畢。 此外,中國的數字炮兵單位已接近布置階段,預計在2002年結束時試驗性布置2個連在福建。該數字炮兵單位以排為基本單位,每個排有一輛能量輸出車和6門射程達48公里的自行電磁炮。每三個排配備一輛標準化偵控坦克(與 TLP1突擊群使用的偵控坦克相同)。這種炮兵單位的機動性非常突出,從行軍狀態到攻擊完成重進行軍狀態只需1分鐘。一個這樣的炮兵連能在5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遲滯敵方一個輕裝步兵師或一個裝甲團。 另外,中國陸軍的甲級師將極大地提高防空水平。每個團配置10 臺標準偵控坦克和一個單兵防空營,再加一個自行全自動高炮營和一個自行對空導彈連。   空軍   雖然與以色列的預警機交易被國會的同僚們巧妙的瓦解掉,但這絲毫沒有拖后中國獲得高級預警能力的進度。一直以來,中國預警技術的頸瓶是控制信息的管理和融合,這有賴于極端專業的軟件接口技術。如果各位還惦記著一年前海南島上的美軍偵察機被中共控制了幾十個日夜的不幸事件,就能理解為什么中共在“一夜之間”擁有了比計劃中的以色列預警機功能強兩倍的最新飛機---FRR2型---中共自己研制并已經布置了兩架的超級預警機。 雖然在戰斗機和攻擊機上的技術突破沒有其它方面來得嚇人,但J10,J11, 和SU30的布置卻比公開媒體的報道快了N個數量級。到2002年4月30號止,中國先進戰斗機的布置如下:華北地區,50 X J10,120 X J11,25 X SU30。華南地區,80 X J10, 120 X J11,50 X SU30。中國的先進戰斗機數已達到驚人的445臺。更令人不安的是,中國計劃到2004年止把先進戰機的數量提高到1000臺,預警機10臺。在區域上對抗,美軍根本沒有機會戰勝中國空軍。 中國正在加快對JXX超級空中優勢戰機的研制,最快可能在2009年中布置2個中隊24架在華北地區。此型機擁有和F22 完全抗衡的能力和技術,是唯一能把美軍空中優勢化解的機型。它將配備和TLP1型坦克相應的激光炮,能把敵機的電磁系統完全摧毀,然后可優悠地用無限的機載機炮炮彈把敵機擊碎。   第二炮兵/戰略防空   如果以為中國最強的戰略導彈是射程為8000公里的巨浪II型,只能說這是鴕鳥的態度。隨著3艘094型核戰略潛艇在 2001年底的服役,新性的射程達14000公里的巨浪III型已隨094同時值勤。每枚巨浪III型有8個50萬噸級的末終端制導分彈頭。三艘094 共攜帶384個這樣的分導彈頭。要完成布置能完全截擊這384個彈頭的 NMD系統需要15年的時間(不包括未知的研究時段)。而中國已計劃把 094攻擊艦隊在2005年結束前擴大到8艘??梢哉f,到2005年止,美國在戰略系統上已經喪失掉任何優勢。因為擁有6000個彈頭并不必擁有 1000個彈頭強哪怕是一丁點兒。 最令人擔心的是中國人遙遙領先的激光平臺技術。中國已擁有大,中,   小三種激光攻擊系統。大的叫太空攻擊系統,能在1小時內摧毀美國1/3的軌道衛星。中的叫混合防衛系統,用在島鏈級的近放陣列上。小的叫戰術攻擊系統,用在JLP1型坦克和JXX戰斗機上。而武直10的加裝也正在快速進行中。中國在 2003年將追加60%的軍費用以全面布置最新的各種偵控和激光攻擊融合平臺。   電子/信息戰   相對令人感到安慰的是中國人的電子戰能力沒有超人之處。但中國人正在研究互盲戰術。所謂互盲即共享電子阻塞,用傳統的光學偵測打真正的戰術戰爭,而不是我們極力推崇的不對稱戰爭。換句話來說,在將來的沖突中,要就是大家都有電子暢通共享,要就是大家打“盲”戰。因此,我們將在是否實行電子瓶蔽 的選擇中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對習慣不對稱戰爭的我國,可能在戰術上無法和打了幾千年戰爭的中國人抗衡。 中國的最新型的電子阻塞產生器可把40萬立方公里的空間干擾的滴水不漏。10臺這樣的產生器就可以控制整個華北戰區 。

熱心網友

中國的核力量根據原子科學家組織公布的報告和SIPRI年鑒(1999年版),中國的核武庫的規模大概在400枚核彈頭左右。報告估計其中有大約20枚核彈頭被部署用于洲際核打擊用途,還有大約230枚被部署(貨可以被部署)在戰機、導彈和潛艇上用于地區核打擊。剩下的150枚核彈頭被保存起來用于“戰術”用途(短程導彈、低當量飛機投擲炸彈,可能還有火炮炮彈和爆炸破壞裝置)中國的核武器處于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控制之下。該委員會由國家主席領導,其余成員則是來自解放軍,并可能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擔任委員的將軍們。洲際核力量中國目前使用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來保持一支洲際核威懾力量。東風-5型液體燃料洲際導彈最早于1981年部署,射程1萬3千公里,攜帶一枚百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據信有20枚這種導彈被部署在北京西北方向的中國內地。同存儲在山洞中、并需要移動到洞外發射的中國早期彈道導彈不同,東風-5型導彈可以直接從地下豎井中發射--但必須在經過兩個小時的加注燃料過程之后。為了增加東風-5型導彈的生存能力,真正的發射井附近還建設了一些偽裝發射井。東風-5型導彈的射程可以覆蓋亞洲和歐洲的全部,以及美國的大部分地區。美國東南部的幾個州位于這種導彈射程的邊緣。 另外兩種遠程彈道導彈,射程8千公里的東風-31型和射程1萬2千公里的東風-41型,正處于發展階段。兩種導彈估計都是固體燃料,由機動發射車發射。目前既不清楚中國準備部署多少這些導彈,也不清楚每枚導彈可以攜帶多少個核彈頭,但是可以肯定中國正試圖發展多彈頭導彈和輔助突防技術,這可能是集束式多彈頭技術(MRVs),或者甚至是更先進,但技術難度也更大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MIRVs)。東風-31型導彈的首次實戰部署可能在2005年以前,東風-41型可能在其之后,大約2010年左右中國的海軍核力量目前僅限于一艘092型夏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其航行記錄中存在著反應堆和噪音的問題。夏級可以攜帶12枚巨浪-1型潛射彈道導彈,這種導彈能夠攜帶一枚200-300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射程1千7百公里。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夏級從未部署到近海以外的地方。據稱中國計劃建造4~6艘新型的094型彈道導彈核潛艇。094型核潛艇將裝備一個更安全、更安靜的核反應堆和更優秀的總體性能。它預計將裝備16枚巨浪-2型導彈,每枚這種導彈最多可以攜帶6枚核彈頭(估計是沒有分導能力的集束式)。導彈的首次試射時間預計在2002年,但估計巨浪-2型的實際研發進展可能會更長一些。原因是該導彈的陸基型原型東風-31導彈迄今為止僅試射了一次。如果中國打算部署一個類似于美國海軍導彈核潛艇的輪換體系(每個預定作戰區有三艘核潛艇,其中一艘處于待命狀態;一艘在出航或返航途中;一艘在港內檢修),那么6艘核潛艇將能夠使中國隨時保證在太平洋有2艘核潛艇處于待命狀態,并能夠打擊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全部范圍.如果計劃中的6艘潛艇攜帶的導彈都能夠達到最大的載彈量(6枚),那么中國部署的潛基核彈頭數目將增加到576枚。即使這些核彈頭不具備分導能力,它們也至少能夠打擊192處位于美國的目標,這也足以使美國擬議建設的國家導彈防御體系(NMD)超過飽和狀態,這個體系目前正促使中國加速它的核武器現代化和核擴軍計劃。地區核力量中國也部署了三種中遠程和中程彈道導彈。這些導彈足以對諸如日本和印度等亞洲國家形成戰略威懾,但對于俄羅斯所構成的威脅要小一些,對美國所構成的威脅則主要是其在日本和南韓的易受攻擊的海外基地。中國最早部署的核導彈是射程2800公里,半機動發射的東風-3A型。估計仍在服役的大約40枚液體燃料的東風-3型導彈目前正被東風-15型和東風-21型導彈所取代。接下來是使用液體燃料的東風-4型,其最大射程4750公里。大約有40枚由固定發射架發射東風-4型導彈仍在服役之中。中國的區域彈道導彈能力隨著東風-21型導彈的服役而大大增加。這種導彈是中國的第一種固體燃料中程彈道導彈。 由于早期東風系列導彈時間漫長、并存在潛在危險的燃料加注過程被省略,固體燃料設計使中國大大節省了導彈的發射時間。東風-21導彈是從巨浪-1型潛射彈道導彈發展而來,最早于1986年部署,射程為1800公里,由機動導彈發射車發射。早期的液體燃料導彈攜帶一枚當量大約為330萬噸的核彈頭,新型的固體燃料則裝備一枚最大當量為數十萬噸的核彈頭。中國的轟炸機部隊還是基于最早于五十年代部署的蘇聯飛機的本地生產型號。隨著轟-5(伊爾-28)型轟炸機的退役,轟-6(圖-16)成為中國武器庫中唯一具備核打擊能力的轟炸機。圖-16轟炸機最早于1955年加入蘇聯空軍服役,并于六十年代開始在中國生產。轟-6(圖-16)可以攜帶1~3枚核炸彈,作戰半徑1800~3100公里。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有大約120架轟-6(圖-16)可以執行核打擊使命。另外還有大約20架轟-6(圖-16)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不用于核戰任務。在近期的將來還沒有取代轟-6(圖-16)的計劃。殲-7(米格-21),更新型的國產殲轟-7,以及俄羅斯出口的蘇-27都能夠執行核打擊任務,但相信它們還沒有被部署用做那種用途。短距、低當量核武器解放軍空軍有大約20~40架強-5“番攤”攻擊機用于執行核打擊任務。最早于1970年部署成軍的強-5實質上是米格-19的一種升級改進型號,米格-19最早于1954年在蘇聯服役,并于晚些時候在中國生產,代號殲-6。強-5可以攜帶一枚自由落體的核炸彈,作戰半徑400公里。強-5過短的作戰半徑限制了其戰場效能的發揮,甚至攜帶常規武器的時候也是如此。 兩種短程彈道導彈于1995年左右加入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服役。它們是射程300公里的東風-11(M-11)和射程600公里的東風-15(M-9)(“東風”是在中國服役的導彈的型號代號,M是用于出口的型號代號)。理論上兩種導彈均能夠攜帶核彈頭。到2000年,有幾百枚東風-11和東風-15已經服役,但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都裝備的是常規彈頭。作者:Frank W Moore防務與裁軍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Defense and Disarmament Studies)研究員  翻譯:萬維防務評論 詳見這里,我只是把核部分轉上說了,這里面還有陸軍海軍和對臺灣的看法,以上不代表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