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什么朝代的人,關于她的史實?

熱心網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出生于1084年。她是濟南府人,今山東省會,也是我們偉大教師孔子的出生地。她父親,李格非是一位著名學者,有《洛陽名園記》傳世。她父親出身書香門第,也是一個地位很高的官員。易安的母親是王拱辰的孫子,善屬文。王是最高學府翰林院的畢業生,贏得中世紀能給予學者的最高榮譽。他是皇帝從來自全國各地的三千多學者中第一個選中的學者。易安的父母都因工文章而出名。 關于易安的童年,我們知道的很少。她生長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里,不斷地受到文學環境的耳濡目染,易安從小就顯露出文學才華。易安十八歲嫁給趙明誠,趙的父親趙挺之曾任副首相。趙明誠是一位學問淵博的人,因此他們的婚姻生活很幸福。 在中國,可能一些本能的英雄崇拜,使得一些圣人和詩人的生活軼事,增加了一些超自然的的神話故事,這也是在所難免。預言易安要嫁給趙明誠就是這樣記載下來的。據傳說,明誠小時候做夢,夢見在讀一本書,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當他醒來的時候,他不明白這些是什么意思。他就去問父親。父親沉思了片刻,然后高興地說: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就是說你要成為詞女的丈夫。 易安和明誠結婚不久,明誠就出去了,年輕的妻子為別離傷心,她從甜蜜的傷感中得到啟迪,寫出了最有名的詞,其中的一首,“一剪梅”,這首詞寫在一塊絲織的手帕上,帶給了她的丈夫。明誠是一位學者,特別是和他妻子相比,還夠不上一位詞人。他自己也認識到這一點,有故事為證。 一次,正逢中國有名的九月九日重陽節,易安寫給明誠一首剛寫好的詞牌為“醉花陰”的詞,明誠嘆賞他妻子的詞名,他閉居三天,廢寢忘食,冥思苦想,終于寫出了五十闋。他把易安的詞雜進自己的詞中,拿給他的朋友陸德夫看,請他提意見。陸德夫玩味再三之后說,“只有三句絕佳”。明誠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是哪幾句,陸就把它們背誦給明誠聽,這就是易安所作的那幾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易安和她丈夫都出自書香門第,但誰都不富裕,這對年輕人只有節儉度日。明誠是一個太學生,只能月初和月中請假回家。節假日的時候,明誠總是把衣服當去,換回五百個銅錢,走到相國寺的廟會,在那里人們可購買書籍,還有一些碑文。此外他常常為他的詞人妻子買點水果和干果。他們一起一邊閱讀和評價這些碑文,一邊吃著水果和干果。 結婚幾年以后,他們的運氣好起來,挺之,明誠的父親被任命為宰相,明誠也在官府任職。這對年輕夫婦和以往一樣酷愛閱讀和文學寫作,現在他們有機會結識他父親在官府中的朋友,可以向他們借閱著名文學家的詩歌,歷史,自傳的原稿。這些手稿過去是很難見得到的。明誠和易安把它們抄下來,并加以編輯。有的時候她會發現一些很有名的藝術家的碑文和繪畫,非同一般的石雕或是金鑄藝術品,他們都愛不釋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總是把衣服和首飾拿去典當,把它們買下。有一次他們看到一幅徐熙牡丹圖,要賣二十萬銅錢。他們被這幅畫迷住了,但是他們付不起這樣一大筆錢。他們把這幅畫留下了一晚,第二天還給了賣主。此后夫婦兩人很久都為此惋惜。 明誠離職的時候,回到自己家鄉住了十年。在那里平靜地度過十年之后,明誠連任兩郡的郡守。他和易安大部分時間可以閱讀和寫作。他們編撰了《金石錄》,著錄所藏的金石拓本。他們熱情洋溢地投入了這一工作,每天晚上一直工作到蠟燭點完為止。每當他們收集到書、畫和古器,都仔細研究,指出它的缺點和瑕疵,加以整理。 易安有驚人的記憶力,她幾乎可以記住她讀過的一切書籍。 故事是這樣說的,一次,晚飯后,在歸來堂——他們讀書的地方,那里存放著他們的書籍,他們坐在那里,易安沏了茶。和她丈夫做一種游戲,誰贏了,誰就先喝茶。他們提出某一件事,然后要說出這件事的出處,在哪一本書的某卷某頁某行上,當然,易安得勝了!他們常常笑得傾倒,把茶都灑了。 公元1127年冬,青州兵變,趙明誠家存書冊十余屋被燒。 金人南侵,宋代文人南遷。與此同時,他們也改變了他們的文學風格。在金人入侵前,他們的詩歌語言比較歡快,清新,輕快。入侵后,經歷戰爭的騷擾,顛沛流離和文明的毀壞,這些詩人寫的詩不可避免地變得更傷感,情緒更為低沉。它的背景就是一片混亂的背景。和當時其他詩人一樣,在她南渡以后,易安的詞中也同樣流露出風格的變化和影響。 易安很不快樂,非常想念在北方生活的日子。在她的“永遇樂”這首詞以及其他詞中就表現出她的傷感情緒。在南方每當下雪的時候,她戴上斗笠穿上蓑衣,沿著城墻漫步,寫了詩她總是要求明誠和韻。 明誠在赴任途中病倒,易安得知丈夫病倒的消息,急忙乘船出發,終于在丈夫臨終前趕到。 極度的哀傷使她病倒了。還被人告發把玉器送給金人,也就是通敵,易安非常驚恐。這時她的藏書也丟失了很多。 易安在這次損失之后十分哀傷和極度失望,她到她弟弟那里,她的詩愈來愈情緒低沉,她失去丈夫的悲痛以及她眷戀故鄉之心在她的詞里一次又一次地表現出來。“武陵春”這首詞是她五十二歲那年寫成的。這是她寫的最悲慟的詞當中的一首,一首感情洋溢的詞。 易安卒年不詳。她大概活過六七十歲。 易安的生活史實是由十二世紀的一些書籍中收集來的:1.《宋史》,作者元朝大臣脫脫;2.《樂府雅詞》,作者南宋曾?V;3.《清波雜志》,作者宋周輝;4.《金石錄后序》,作者李易安,即我們女詞人本人。我的論文,只可能在哈佛大學中國圖書館中找到書目中的第一本。此外因為一些細節無法查考原著,作者選用了一本十九世紀俞成謝寫的李易安傳略,俞是當時一位著名的詩人和評論家。

熱心網友

對的

熱心網友

號易安居士,生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約1151),山東濟南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清照通曉音律,長于詩詞,工散文,能書畫,是位才華出眾的女詞人。清照十八歲嫁太學生趙明誠,婚姻生活典雅美滿。趙明誠做太學生時一月只能回家兩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清照的離情別緒便化作這些詞句。靖康亂發之后,1129年,明誠病逝,清照孤身流落,在杭州度過殘年。大約在1151年到1156年間,清照孤冷地離開人世。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她的詞作也隨著她生活的變化而變化著。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對大自然的描繪,對真摯愛情的抒發,清新明麗,意境優美。南渡后,悲傷于自己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臨著民族的災難,故而其作傷時感世,悼亡思鄉,沉郁感傷。然不論是清麗明快亦或沉重憂慮,她的詞總是以樸實自然的語言、抑揚頓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傳著,帶給人美的感染、帶給人至高的藝術氛圍,帶給人難以忘懷的共鳴。所謂“以尋常語度入音律”者也。她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作品頗豐,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但經過歷代大量地散佚,到清朝加以整理時已所剩無多。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全集有李文奇輯《漱玉集》五卷,收詞七十八首,詩十八首,文五篇,其中偽作不少;詞集有王鵬運四印齋本《漱玉詞》一卷,輯有詞五十首;另外還有近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漱玉詞》收詞六十首,其中存疑九首,偽作八首作附錄。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根據這些輯集,李清照的詞現存可能在五十首左右。《四庫全書》提要云“李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佚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