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看了又看>>里長喝鍋巴湯,它是怎么做的呀?

熱心網友

口蘑鍋巴湯 主料:口蘑、雞腿菇輔料:鍋巴、玉蘭片、青豆、培根、番茄、西蘭花調料:雞精、鹽、香油、料酒、姜末、蔥絲、食用油做法:1、坐鍋點火后倒油,下蔥絲炒出香味,下培根略炒,再下玉蘭片、口蘑、雞腿菇,放鹽和料酒,下青豆,添一點水,雞精,加蓋煮開后下番茄塊再煮片刻;2、坐鍋點火倒油,油熱至7成,下鍋巴炸脆撈出裝盤;3、待煮的菜開鍋,點香油出鍋,倒在炸好的鍋巴上即可。特點:此菜上桌時“吱吱”做響,極有趣味,且味道鮮美。 豆腐鍋巴湯 用 料 豆腐鍋巴(黃色者為佳)30~60克,豆腐皮1張,雞蛋1個,白糖適量。 制 法 上物加水適量,共煮。 用 法 每日1碗,早晨空腹飲服。 注 釋 豆腐鍋巴,是腐漿在鍋底結成的焦巴,也叫漿巴、鍋炙。《藥性考》中曰:“開胃、消積、逐瘀”。《本草綱目拾遺》中云:“治淋濁補血”。豆腐皮也叫豆腐衣,性味甘淡平,有清肺熱、止咳、消痰、養胃、滑胎、解毒之功效。。

熱心網友

原名“鍋巴湯”,是吳中一道素享盛譽、歷史悠久的佳肴珍饌。上席時將蝦仁、沙司鹵汁倒入鍋巴碗內,但聞“吱嚓”之聲突然響起,因此而得又一美名——“平地一聲雷”。“天下第一菜”用大米飯鍋巴、鮮蝦仁為原料,配上各種調料,烹調、脆炸而成,色呈棗紅,甜酸可口,蝦仁滑嫩,鍋巴松脆,營養豐富,每每在餐桌上獲得一片喝采和贊譽。“天下第一菜”,名水虛傳。不信,請來吳中嘗一嘗。Story;徐籀做官 一天,已經退隱回昆山的閣老顧鼎臣,到光福潭東看自己的壽墳,壽墳按他的要求做得很好,心里蠻高興,逗留的時間長了一點,到他想著要回去時,已是傍晚時分。他從潭東坐船,經過太湖到光福,再從光福到塘門橋,再沿太湖到小橫山,已是半夜辰光,肚里空空,上岸想找一家人家弄點吃的。 到岸上,朝四面一看,整個村莊只有一家人家亮著燈光。于是幾個人敲門進去。原來是一做豆腐的人家,夫妻倆正在做豆腐。一問,主人姓徐名籀。這時顧鼎臣肚皮實在餓了,顧不了許多,對徐籀說,“我們半夜路過此地,肚子餓了想弄點吃的,不知方便不方便。” 徐籀看說話的人,氣度不凡,一臉的大麻子。心里在想,莫非此人就是人們常說的,顧大麻子,顧鼎臣吧。對方一說,滿口答應,“有,有,有。”徐籀在那里吹,他妻子在一旁發急,現在是半夜三更,哪里去弄啥吃的?她曉得徐籀說一不二的脾氣,沒辦法只得到灶間弄吃的。不一會擺出三樣吃的來。 “農戶人家,一時之間也拿不出什么好吃的,就這三樣東西,給大家充充饑吧。” 徐籀說。顧閣老有一個習慣,吃東西之前先要問菜名,徐籀看著臺上的菜脫口而出,“這是八寶鏟刀湯(鍋巴湯)、這是紅嘴綠櫻果(炒菠菜)、這是清燉界沿石(清蒸豆腐)。”顧閣老見多識廣,看到臺上香氣撲鼻的菜、湯,聽著這么詩情畫意的名稱,食欲大增,加上肚皮餓了多時,吃得有滋有味。幾個農家菜,看客人們吃得那么來勁,徐籀想這些人肯定有點來頭。只有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才會對粗茶淡飯那么有興趣。 吃飽喝足,顧閣老一定要有所表示,徐籀想幾個農家菜能值幾個錢?向人家要錢不是太小家子氣了,就說,“不用,不用。”顧閣老見對方這么老實,有心要幫幫他,對徐籀說,“你有什么要求,只要我能辦到,一定辦。”徐籀想不如跟他開個玩笑,“我想做官。”“想做官?”閣老問,“識不識字?”徐籀說,“不說字,”顧閣老說,“不識字怎么做官?”徐籀說,“我不識字,但是我能背百家姓。”“真的?”顧閣老問。“不相信我背給你聽。”說起來徐籀也真有點怪,一字不識,百家姓能倒背如流。當場把百家姓背了出來,顧閣老一聽說,“行,行。”說完叫人拿來筆墨,當場寫出了一封舉薦書。對徐籀說,你拿了這封信去見韓閣老,他會幫你忙的。 徐籀想不到一句玩笑,真的開出了花頭,他將信將疑接過顧閣老的推薦信,心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玩笑開到底,“顧閣老,我一介草民,怎能到京城去見韓閣老?” “喔,這事我倒忘了,韓閣老前天剛好到蘇州休假,你到蘇州韓閣老府上,只要拿著我這封信,韓閣老定會見你。” 送走客人,天已經亮了。本來早早就要出去賣豆腐的徐籀,今天豆腐也不賣了,他拿了顧鼎臣的信,到蘇州去見韓閣老。徐籀找到韓閣老府,對看門的說要見韓閣老,看門的看他一付農民打扮,“去,去,去,閣老不在家。”“什么不在家,韓閣老三天前剛從京城回蘇州,去去,快快通報。”說著拿出顧鼎臣的信來,看門的一看,是顧閣老的名貼,哪里敢怠慢,馬上把徐籀讓到里面。 韓閣老一看是顧鼎臣的信,既然是顧閣老舉薦的人才,想了一想說,真好蘇州知縣一職空缺,你就補這個缺吧。并當場寫了委任狀給他。 從韓閣老家里出來,徐籀看看天,天還是他做豆腐時的樣子,可是他徐籀,卻變了樣了,從一介平民變成了堂堂蘇州知縣,真是喜從天上來,推也推不開。 三個農家菜,換來一個蘇州知縣。一字不識的徐籀,開始了他的為官生涯,由此而演繹出一段有趣的故事來。徐籀做官 徐籀真的做了官,他第一個想到的是到昆山,找顧鼎臣謝恩。找到顧閣老府上,聽說是蘇州知縣徐籀到,顧鼎臣熱情接見了徐籀。并一再告誡徐籀:記住,你做官,一定要做一個清官。今后有事,在官場找韓閣老,在外面找我顧鼎臣。 在蘇州知縣任上,徐籀牢記顧閣老做一個清官的訓示,一心一意做一個清官。三年下來,原來家里的幾畝田賣掉了,自己的官服上全是補丁,他徐籀的親親眷眷沒有得到一點點好處,自己一家人,一年到頭還是粗茶淡飯,三年知縣做下來,除了名氣好聽一點外,他家的實際生活,還不如原來賣豆腐實在。更讓他吃不消的是,再下去連衙門里頭的開銷都無法維持,他想做官這樣難,還不如做做豆腐,早曉得就不向顧閣老討官做了。 想來想去,他想到了顧閣老說的話,“在官場外,有事找我顧鼎臣。”主意拿定,一天他又來到昆山,找到閣老府,顧鼎臣看到徐籀那身官服,心里就知道了一個大概。徐籀到底是賣豆腐的出身,見到顧閣老,三句話沒有講完,就訴起苦來。顧閣老耐心聽完了徐籀的話,對他說,“做官么,人人都講要做清官,說是說,真的做起來,稍微混一點好了。” 徐籀從顧閣老那里得到了令箭,回到蘇州縣衙,做官換了一個方式。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吃了原告,再吃被告。從此在衙門里斷案,不問案情,不問理由,看銀子說話。兩個人告到縣衙,他在大堂上放一個天平秤秤銀子,誰的銀子重,誰的官司就能打羸。三下二下,很快就出了名。以后有人找到衙門,看門的衙役干脆就對人說,“我們老爺本姓徐,只認銀子,不認理。” 時間很快,一晃又是三年,在這三年中,徐籀不但貪臟枉法,而且想著法兒向那些地方鄉紳搜捐刮稅,弄得地方鄉紳怨聲載道;更厲害的一手是,他把三年的皇糧吞歸已有。三年下來,他大大地發了,翻建了衙門,家里添置了田地房產,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暴發戶。很快有不少人寫奏章,要求懲辦徐籀。一封封奏章傳到京城,傳到了皇帝的手上,皇帝看后大為震驚,把奏章轉給韓閣老,韓閣老一看,也大吃一驚,想不到自己舉薦的人,闖下如此大禍,他本人要殺頭不說,還要牽連到他和顧鼎臣。皇帝要徹查此案,決定派欽差到蘇州查案。韓閣老想,此案關系重大,立即私下派人通知徐籀,要他做好準備。 徐籀得到皇帝震怒的消息,急急忙忙找到顧鼎臣,顧鼎臣聽他一講,對徐籀講,“叫你稍微混一點,你怎么混到這么個程度,我也沒有辦法了。”徐籀聽到顧閣老也沒有辦法,急著說,“好壞我這官是你推薦的,你總得幫幫我呀。”顧鼎臣問徐籀,“你有多少銀子?”徐籀也老老實實地報了數,“三百萬兩。”顧鼎臣一聽,嚇了一跳,“人家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你三年知縣,居然屯積了這么多銀兩,虧你有這么大的膽子。”想了一下,給他出了一個點子,“蘇州縣境內,沿太湖一帶常鬧水災,你要用這此銀子,做一樁造福人民的大事來,方可逃過這一大難。” 徐籀到底在官場混了這些年了,他經顧閣老一指點,馬上心領神會,回到蘇州連夜出動,調集各地船只,運土、運泥、運石頭,在沿太湖建造防洪大堤。 再說朝廷派出的欽差,不日就到了蘇州,因為徐籀是顧鼎臣舉薦的人,所以先到昆山拜會顧閣老。顧鼎臣聽后,對他說,徐籀在筑堤。欽差回到蘇州,找到蘇州縣衙,衙役告訴他,徐大人在太湖里,和民工一起筑太湖大堤。欽差是一個清官,他也不聽那個人說的話,親自到太湖邊找徐籀,到了現場,他看到太湖里,方遠幾十里的地方,檣子林立,無數船只來往不息,浩浩蕩蕩的筑堤民工,人山人海。再看徐籀,赤著雙腳,褲管卷過膝蓋,官袍往腰里一束,帽子歪戴著,在民工堆里拉牽。這是一幅多么壯觀的官、民治水的場景啊,看到這個場面,欽差大為感動,他想滿朝文武,有幾個象徐大人這樣的好官。這些鄉紳和地方官,出于什么目的,要誣告徐籀這樣的好官?他回到京城,當著文武百官,把個徐籀著實的表揚了一番,還說,三年皇糧根本不夠筑堤的費用。 皇帝一聽,大喜,下旨升任徐籀為蘇州知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