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你能告訴我人口老齡化會引發那些社會問題嗎?
熱心網友
辯證看待人口老齡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事業的巨大改善,我國老年人口明顯增多。面對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的趨勢,不少人為此憂心忡忡。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人口老齡化問題要辯證地看待,不僅要看到老齡化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更要看到人口老齡化背后所蘊涵的“銀發消費市場”商機以及老年人豐富的智力、經驗等資源,努力將壓力變為機遇 料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國已成為老齡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從現在的7%上升到11.8%,預測當峰值到來時,65歲以上老人比例將達到23%。特別引人注目的還有高齡化問題--21世紀中葉8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到時將可能超過1億,是現在老齡人口的10倍左右。在不少人眼中,老齡化就是沉重的負擔,甚至一些老年人也認為自己正在成為社會的包袱,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有關專家認為,不可否認,老齡化確實將給我國社會發展帶來壓力,但我們不能只看到其負面影響,還應該看到一些新的積極效應,努力發掘其背后所蘊涵的機遇和契機。老年產業其實也是朝陽產業,人口老齡化問題背后所蘊涵的巨大的“銀發”消費市場不容小覷。據專家分析,我國老年人口的經濟水平大體分三個層次:一是年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間的溫飽型消費;二是年收入在5000元至8000元間的溫飽型向小康過渡型消費;三是多于8000元收入的小康型消費。實際上,老年用品市場的需求日漸強烈,老年人對特殊生活用品,如老人床墊、浴盆及護理商品如手杖、輪椅等大多有需求,對輔助商品如老花鏡、助聽器、假牙假發等需求也較多。在生活用品上,老年人要求方便舒適,在老年保健品的開發上,需求潛力和市場前景十分看好。“銀色消費”市場日趨擴大,老年消費品市場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老年人所擁有的嫻熟技術以及豐富的閱歷和經驗,更是日積月累、不可多得的社會財富。盡管精力上可能不如年輕人,但相對年輕人來講,老年人才工作報酬要求比較合理,工作經驗豐富,一上手就能解決實際問題,而且穩定性更高。讓一部分力所能及的老人重返職場,不僅有利于緩解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所面臨的壓力,還有利于解決老年人“空巢綜合征”等心理問題。專家們還建議,我國應當鼓勵各級政府把老年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和老年產業開發納入計劃。與此同時,制訂興辦老年消費品產業的扶持政策,在政府開放各類福利性老年服務機構的同時,允許并鼓勵各社團組織及私人組織舉辦以贏利為目的的老年服務機構;鼓勵外資和社會團體、各界人士集體或個人投資興辦老年消費品產業;對新建老年服務設施給予政策優惠等。(完) 中國面臨人口難題:人口結構老齡化趨勢明顯 在過去5年中,中國的出口翻了一番,比美國、德國、日本和英國在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速度都要快。幾十年后,當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到了該退休的年齡,中國很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一極。 以上觀點是一個普遍共識,然而有些學者卻把注意力投向了人口問題。除非社會政策有比較激進的轉變,否則,到2040年,中國人中間年齡段的平均年齡將從現在的32歲提高到44歲。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預測,通過下一代的發展,中國將會比歐洲國家在過去一個世紀發展得更成熟;但同時,也不得不面對與人口問題相關的財政、社會以及生產力等方面的挑戰。 “很多人認為,我們會變得比日本或美國更富,我不太相信。”任職于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人口統計學家及社會學家李東立(音譯)先生說,“因為中國的人口負擔太重了。” 從預測未來的角度看,人口統計也許不如貿易數據有說服力,但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在過去二十幾年間取得的成效確實有目共睹。如果不實行這一政策,中國現有人口就不會是13億,而是16億。 但是人口老齡化和生產力下降導致了新的人口問題:中國的嬰兒出生率為平均每個媽媽生育1。3至1。8個孩子,而國際上保持人口平穩增長的標準出生率為2。1,也就是說,中國的出生率遠低于標準水平。 此外,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導致中國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孩子的數量減少。性別選擇性的流產雖被視為非法,但在有些地區比較普遍。現在,中國是世界上青少年和青年人性別失衡最嚴重的國家。據中國2000年的人口普查,男女嬰出生比例為118∶100,而正常的比例應該為103∶100或105∶100。 以上問題的影響正在逐漸引起重視。一些人口統計學家推測說,男女比例失調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壓力。 由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理查德·杰克遜和耐爾·霍華德撰寫的人口報告《銀發中國:中國養老政策的人口和經濟分析》一文指出,10年后,出生于“嬰兒潮”時期的一批人將會逐漸退休,工作人口將出現收縮。中國過去靠富余的廉價勞動力創造了經濟奇跡,而勞動力減少很可能引發潛在的危機。 “我認為,本世紀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協調生產力水平仍然低下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清華大學的經濟學家胡鞍鋼說。 胡先生認為,勞動力市場收縮、資本競爭及稅賦增加可能會迫使中國重新考慮發展模式。中國現在投入到社會福利方面的支出很小,而國有銀行的大量私人存款都被投資到工廠、機器、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上。 在未來,政府要么在養老及醫療保險上加大投入,要么通過資本市場自由化使個人在退休賬戶上能得到更多回報。通過任何一條途徑,中國都將不會過分依賴國家控制的資本投資。 美國、日本和歐洲的人口出生率都在下降,并逐漸向老齡化社會和消費主導經濟過渡,雖然經濟增長率降低,但經濟仍然繁榮。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人口在以非正常的速度增長,跳過了西方國家經歷過的建立中產階級的漫長過程。事實上,到2040年,中國的老年人會比美國多,而人均國民收入只及美國的1/3或1/4。 “我們會有與發達國家類似的社會負擔,然而與之對應的卻是貧窮國家的收入。”胡先生說,“此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曾面臨這種難題。” 同樣,也沒有什么國家像中國一樣面臨嚴重的男女比例失調的問題。很多研究表明,中國可能會有15%的成年男子在適婚階段找不到老婆。 來自布里漢楊大學的哈德森和來自肯特大學的鄧波爾教授在他們新近出版的一本書中提出了一個預測,他們認為,“男性過剩”會誘發高犯罪率并導致社會不安定。“有大量的證據可以證明,未婚成年男性過多是導致犯罪和戰爭的潛在風險因素。”鄧波爾女士在一次訪談中說。 中國的專家則認為,這個預測是荒謬的,它把罪犯和戰士都想當然地定義為男性。北京師范大學的人口統計學家張秀蘭(音譯)女士說:“每個年輕人都要供養父母和祖父母,怎能說他們‘過剩’,可以隨意派到戰場上去呢?” 事實上,胡先生和張女士都認為中國的人口是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的,當然,這一定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才行。 政府可以提高退休年齡。目前中國專業人員的退休年齡為55至60歲;工人的退休年齡為50至55歲。這個標準比多數西方國家的都低。此外,在教育上加大投入可以幫助提高生產力水平,降低對人工以及青壯年勞動力的依賴。建立大型的、更規范化的證券和股票市場,提高個人儲蓄的回報率等也是良策。 但有人認為,最佳也是惟一長期的辦法,就是取消計劃生育政策,允許人們自行決定生幾個孩子。 “這個辦法在未來5至10年中恐怕不會實施,因為政府領導人還是很在意人口過多和失業問題的,”張女士說,“但遲早,中國還是需要更多的人。” (摘自美國《紐約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