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北京文藝廣播開心茶館提到過落聽(音)大鼓。聽了許久,但對于這個曲藝形式不甚了解。請教各位高手這是哪個地方的曲藝形式。還有就是這種形式的詳細資料。落聽(音)這倆個字是哪倆個字?我想大概是地名吧?
熱心網友
樂亭大鼓樂亭響譽海內外的民間藝術樂亭屬河北唐山市,是李大釗的故鄉樂亭大鼓是我國北方的主要曲種之一。據記載,樂亭大鼓的成熟應在明代中晚期,是吸取樂亭民顏、民謠的精華的基礎上發展和成熟起來的。 樂亭大鼓這一名牌,有其偶然的來歷。清朝建立以后,開始為旗人分封土地。被分封在樂亭的崔佑文的前輩們在樂亭縣扎下了根,被稱為"京東第一皇莊"。崔佑文的把兄弟中狀元之后,使崔家更加財粗勢大,可直通五府六部,結交于皇親國戚。崔家酷愛民間藝術,他不但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蓮花落班社,還有很多大鼓藝人在崔家演唱。崔家也常年供養這些人。一次,崔佑文進京貢奉,帶著大鼓藝人到恭親王府獻藝,藝人們的技藝深得王爺的歡欣,并確定了"樂亭大鼓"之名。這個名稱一直延用至今。這就是樂亭大鼓名稱的來歷。 樂亭大鼓的表現形式比較簡單,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邊說邊唱。描繪場景,刻劃人物,議論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動作上。 樂亭大鼓施用的鼓,與其它流派的大鼓施用的鼓基本相同。一面小鼓,底下有個支架,一支鼓鍵敲擊,但與其他大鼓在敲擊的效果上是不同的,有其自身固定的鼓譜和套路來烘托氣氛。 樂亭大鼓施用的板是兩片月牙型的銅板,名叫"梨花板",實際上是"犁鏵板"的諧音。耕地用的犁鏵是用生鐵鑄造的,敲擊起來比較響亮,最初的板就是用犁鏵片磨制的。現在施用的板是用銅特制的,音色更好,外型更美觀。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員掌握節奏的作用,而且也隨劇情變化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樂亭大鼓伴奏的主要樂器是三弦。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兩種。樂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大三弦桿長,共鳴箱大,發音響亮,音色厚實,傳響較遠。用三弦伴奏能緊貼演員的發聲,使音樂與演唱更能融為一體。演員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時依據固定曲牌的旋律。前奏向奏間奏無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員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要求自行發揮,使上下唱腔更好地銜接起來。 樂亭大鼓的唱腔十分豐富,要求字正、腔圓、韻足、味濃,氣氛真實、色彩鮮明、氣口得當、鼓板合宜。樂亭大鼓的唱腔,自成體系,獨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調,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詼諧,用這些唱腔來表現不同的場景、意境、情感和情緒。九腔十八調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雙板、緊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涼調、撤單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螞咋蹬腳等。演員在演唱中,根據劇情變化靈活運用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運用在鼓句上。總之,唱腔優美、豐富是樂亭大鼓的一大特點。 樂亭大鼓的又一個特點是說唱兼而有之,唱時就是九腔十八調,而說時就如同其它劇種的賓白,更與評書相似。為什么把說叫賓白呢?從字面上可以理解,"賓"不是主要的,而是輔助的,就如同主人與客人一樣。"白"即是白話,既不是唱,也不押韻。賓白就是一種樂亭大鼓唱腔的輔助手段。樂亭大鼓的賓白,全部使用樂亭的地方語言,如果不說樂亭話就缺乏了樂亭大鼓的韻味。所以外地人學唱樂亭大鼓,都拜樂亭藝人為師,先學樂亭話。這在樂亭大鼓藝人收徒中叫"正口"。就是糾正原來的發音和聲調,使其與樂亭地方話相一致。 樂亭大鼓學來不容易,表演上各有風格,尤其是一人說唱一人表演,而且還要表現不同年齡、不同人物的各自特點,這就更增加了學唱樂亭大鼓的難度。所謂一板一弦說千古興替。一人一口演百面人生。如表現小孩的情節,嗓音要模仿小孩,面孔的變化要表現小孩的天真,動作也要有小孩的特點。這樣才能更逼真的刻劃人物的性格,增強說唱的感染力。 樂亭大鼓的劇目很多,有傳統劇目,有現代劇目。有長篇、中篇和短篇。還有一種微型劇目,樂亭大鼓叫書帽兒,多則十幾分鐘,少則幾分鐘,長篇大鼓能連續說唱一兩個月,中篇能說唱十天八天,短篇的則說唱一個晚上,約2個小時。現在保存下來和有據可查的中長篇書詞有200多部,短篇和書帽就更多了。長篇的傳統劇有《隋唐演義》、《楊家將》、《岳飛傳》等,中篇傳統劇有《瓦崗寨》、《回杯記》、《呼延慶》等。長篇的現代劇目主要是《烈火金鋼》、《桐柏英雄》、《平原槍聲》等;中篇的現代劇目主要有《奪印》、《火燒中家潭》等。 這些劇目大多是根據古代現代文學作品由作者進行再創作的,更多融入了樂亭的地方語言,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劇目。 。
熱心網友
對,是樂亭大鼓,樂亭是地名,行政區劃屬于唐山,面臨渤海。
熱心網友
是“樂亭大鼓”樂亭大鼓又名“樂亭調”,因發源于河北省樂亭縣而得名。 樂亭大鼓是河北省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種之一,流行范圍甚廣,除冀東各縣普遍流行以外,在華北地區和東北各省也有相當影響。它具有比較完備且富于變化的板式和刻板各種人物及不同情趣的曲牌。常見的曲牌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調、流水板等到10余個,即所謂“九腔十八調”。這些曲牌,或委婉清秀、或優美動聽,或莊重嚴肅、高亢激昂,剛柔相裨,雅俗共賞。其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等。從光緒末年的陳活埋、齊真、商小安,到解放后的靳文然、韓香圃、戚文峰等,不斷發展、創新,曲板逐漸增至30多個。其演唱方式,以說唱并重著稱,若刻劃正面人物則端莊賢淑,儼然可敬;揭露反面人物則可使之奸狡詭譎,人人皆憎;寫意抒情可讓人覺得暗香馥馥,瑞氣千條,如身臨其境;頌揚英雄人物則可使之光明磊落,英姿可描,讓人肅然起敬。演唱的書目有中、長篇及小段兒。比較流行的主要傳統書目有:《罵城》、《單刀赴會》、《三國》、《拷紅》、《楊家將》等。近幾年出現了許多新書目,比如 《雙鎖山》、《平原槍聲》、《節振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