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潛艇緊急上浮法 大洋深處營救失事潛艇中的艇員一直是一項高難度作業,除潛艇緊急上浮自救外,艇員從水下逃離失事潛艇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自救脫險”和“外救脫險”兩種。 一般來說,潛艇發生事故后,最先考慮和最可靠的自救方式是潛艇通過自身的力量浮出水面,主要辦法是幫助潛艇堵塞漏洞,并向失事潛艇輸送高壓氣體,用高壓氣體吹排壓載水柜,強行排水,將潛艇浮出水面。如果這些措施都不能使潛艇浮出水面,則應在沉沒前,迅速發射求救信息,并將救生浮標浮出水面,通過鋼纜和電纜與潛艇相連。另外,在潛艇內有報警裝置,一旦發生爆炸或燃燒,報警裝置啟動,各艙門將立即封閉,阻止火、水及毒氣進入。而制氧系統也會啟動,保證人的正常呼吸。 艇員自救法 如果上述一系列上浮措施失效,在無法得到水面救援的情況下,潛艇應立即執行水下脫險方案,想方設法組織人員安全浮出海面。具體來說,逃生路徑主要有負壓艙和魚雷發射管兩個地方。艇員穿好水下脫險裝具進入指定艙室或者是魚雷發射管。開啟裝置,海水緩緩流入,直至內外壓力平衡。而后艙門打開,這樣可以避免內外壓差給身體帶來的傷害。 自救上浮方法有三種:一是減壓上浮法:采用這種方法出艇時,艇員必須穿著出艇裝具,經魚雷發射管出艇,按專門脫險的減壓表的要求,逐站減壓,浮出水面。這種方法理論脫險深度為100—200米,實際成功記錄是60米。 二是自由上浮法:這種方法是艇員不帶呼吸器經調壓艙增壓后離艇,離艇后保持持續呼氣狀態自由上浮至海面。該方法理論上可從180米深處離艇,目前只有從68米深處成功的脫險記錄。 三是快速上浮法:艇員穿相應的充氣罩式服裝,經艇上調壓間快速加壓后,直接上浮到水面。目前世界上成功的脫險記錄是183米,該方法是目前自救脫險中最先進的一種。 自救上浮脫險一般要求失事潛艇所處的地方在淺水海域,如果失事潛艇所處的深度在180米以下,必須實施外援脫險。而且在脫險過程中,艇員還容易受寒冷的威脅和水下動物的攻擊。 外援救援法 外救脫險要依靠載人深潛救生艇、集體漂浮救生艙或救生鐘等裝置。 救生鐘也叫潛水鐘,是20世紀30年代發明的,目前新型的分上下兩個艙。上艙室是救生艙,內部通信、照明、水下電視和操縱裝置一應俱全,可用來控制救生鐘和運載潛艇艇員。下艙室為通道,底部有與潛艇救生平臺連接的接口。救生鐘本身無動力,用母船的絞車吊放到失事潛艇的升降口(出口)處,通過調節壓力并在潛水員的幫助下與潛艇實施對接,一次可營救6—8名艇員。1988年8月,秘魯“帕克查”號潛艇沉沒在約40米海底,用救生鐘救出22人。 載人深潛救生艇是一種人工操縱的潛水裝置。美國目前有深潛救生艇“神秘”號和“阿瓦隆”號,每艘耗資2。2億美元,下潛深度可達1500米,一次可營救24名艇員。目前世界上還有8個國家的海軍裝備這種救生艇。俄羅斯深潛救生艇技術屬世界一流,其載人深潛救生艇可一次容納15名被營救者。據俄媒體報道,在本月上旬舉行的演習中,AC—26型深水援救裝置下沉海底以后,未能與“失事”潛艇實現對接,無法營救船員,AC—26救援裝置隨后浮出水面,為蓄電池充電,但在后來的近3個小時內,竟然沒一次與“失事”潛艇成功對接,救援行動無功而返。該型深水救援裝置在參加2000年遇難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救援行動時也未能成功。 集體漂浮救生艙是另一種救援裝置。這種救生艙平時安裝在潛艇上,通過機械連鎖裝置與潛艇相連,內部備有生命支援系統。一旦潛艇失事,艇員可以進入該艙,打開連鎖裝置,該艙即慢速浮出水面。該救生艙已經在1985年首次安裝在德國為印度建造的209型潛艇上,成功地試驗了從80米深處載人上浮。由于費用較高,目前這種裝置還沒得到廣泛應用。“庫爾斯克”號潛艇上也有這種集體漂浮救生艙,但由于潛艇爆炸時救生艙損壞,從而使其失效。 。
熱心網友
逃生艙對接和魚雷發射管逃生。
熱心網友
好的潛艇都應該有隔離和逃生艙,關鍵時刻可以自救,至少潛艇每段之間是可以隔離的,避免因漏水而全軍覆沒。另外,潛艇外有接口,可以和救生艙對接,美國和前蘇聯都有自己的救生艙,關鍵時刻可以由水面艦艇投放和潛艇對接而解救被困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