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一起結冰
熱心網友
冷水先結冰。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個問題:如果將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進冰箱中,哪一杯水先結冰?你也許會不加思索地回答:熱水。至于理由嘛,是因為你我都清楚這樣的一則故事:某國某地的一位中學生,在做實驗時,需要冰塊,而學校冰箱的空間有限,為了搶到位置,他來不及等水變涼,便將一杯熱水放進了冰箱,結果他意外地發現,自己的那杯熱水較其他同學先放入的冷水先結冰。好些人還為此找理由:根據熱機工作效率,溫差越大,熱機效率越明顯。事實上,這只是一個“愚人節”的故事!你家里有冰箱嗎?你家里有兩只一次性的水杯嗎?你家里肯定不缺熱水,更不缺冷水,如果你家里并不缺少這些的話,那么,你做一次該問題中所描述的實驗吧!實驗證明,先結冰的是冷水,這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熱心網友
熱水比冷水先結冰。
熱心網友
熱水。
熱心網友
姆潘巴的問題——開水比涼水先結冰的奧秘如果向你提問:“同樣多的開水和冷水一同放進冰箱里,哪個先結冰?”,你很可能帶著譏笑回答:“當然是冷水了!”錯啦!1。 姆潘巴的物理問題坦桑尼亞的馬干巴中學三年級曾有一位名叫姆潘巴的學生,在學校他經常與同學一起做冰淇淋吃。他們的做法是這樣的: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卻后再倒入冰格中,然后放進冰箱的冷凍室內冷凍。因為學校里的同學很多,所以冷凍室放冰格的位置一直供不應求。一九六三年的一天,當姆潘巴來做冰淇淋時,冰箱冷凍室內放冰格的空位已經所剩無幾了。一位同學為了搶在他前面,竟把生牛奶加糖后立即搶先放在冰格中送進了冰箱的冷凍室。而姆潘巴只好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得冷卻,立即把滾燙的牛奶倒入冰格,送入冰箱的冷凍室里。奇跡發生了,過了一個半小時后,姆潘巴發現他的熱牛奶已經凍結了,而其他同的冷牛奶卻還是粘稠的液,并沒有結冰,這個現象使姆潘巴驚愕不已!2。 嘲笑和回答姆潘巴百思不得其解,就去請教物理老師:為什么熱牛奶反而比冷牛奶先凍結?老師的回答是:“你一定弄錯了,這樣的事是不可能發生的。”姆潘巴并沒有就此罷休,他牢牢地記下了這個不同尋常的現象,常陷入深思之中……姆潘巴后來升入了伊林加的姆克瓦高中,他并沒有忘記這個問題,又向高中的物理老師請教:“為什么熱牛奶和冷牛奶同時放進冰箱,熱牛奶先凍結?”他沒想到老師卻這樣嘲笑說:“我所能給你的回答是:你肯定錯了。”當他繼續提出疑問與老師辯論時,老師又譏諷他:“這是姆潘巴的物理問?!蹦放税拖氩煌?,不滿意,但又不敢頂撞教師。3。 博士的答卷終于,一個極好的機會來到了,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物理系主任奧斯玻恩博士訪問姆克瓦高中。奧斯玻恩博士給學生作完了學術報告,接下去是回答同學的問題。姆潘巴經過充分的醞釀,鼓足勇氣向他提出了那個多年思慮的問題:如果你取兩個相似的容器,放入等容積的水,一個處于35℃,另一個處于100℃,把它們同時放進冰箱,100℃的水先結冰,為什么?奧斯玻恩博士在小姆潘巴面前接到了一份嚴肅認真的“考卷”,他還是第一次聽說到這個不同尋常的現象。感到為難和迷惑的博士并不掩飾什么,而是實事求是地回答道:“這個,我不知道,不過我保證在我回到達累斯薩拉姆之后親自做這個實驗。”回去后,他立即和他的助手做了這個實驗。結果證明,姆潘巴說的那個現象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事實!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會這樣呢?一九六九年,由姆潘巴和奧斯玻恩兩人撰寫的一篇文章發表在英國《物理教師》雜志上,文章對“姆潘巴的物理問題”做了詳細的實驗記錄,并對問題的原因作了第一次嘗試性的解釋。他們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實驗用品是直徑4。5厘米,容積100毫升的硼硅酸玻璃燒杯,內放70毫升沸騰過的各種不同溫度的水。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定量分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冷卻主要取決于液體表面;冷卻速率決定于液體表面的溫度而不是它整體的平均溫度;液體內部的對流使液面溫度維持得比體內溫度高(假定溫度高于4℃);即使兩杯液體冷卻到相同的平均溫度,原來熱的系統其熱量仍要比原來冷的系統損失得多;液體在凍結之前必然經過一系列的過渡溫度,所以用單一的溫度來描述系統的狀態顯然是不夠的,還要取決于初始條件的溫度梯度。奧斯玻恩博士雖然沒有最終解決姆潘巴的物理問題,但面對科學和事實,他給了小姆潘巴和我們一份科學求實的答卷。4。 問題遠比想象的要復雜后來許多人也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驗和研究,人們發現,這個看來似乎簡單的問題實際上要比我們的設想復雜得多,它不但涉及到物理上的原因,而且還涉及到作為結晶中心的微生物的作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多變量問題”。(1)。 物理原因從物理方面來說,致冷有四種并存的機制:輻射、傳導、汽化、對流。通過實驗觀察并對結果進行比較,發現引起熱水比冷水先結冰的原因主要是傳導、汽化、對流三者相互作用的綜合效果。如果把熱水和冷水結冰的過程敘述出來并分析其原因就更能說明問題了:盛有初溫4℃冷水的杯,結冰要很長時間,因為水和玻璃都是熱傳導不良的材料,液體內部的熱量很難依靠傳導而有效地傳遞到表面。杯子里的水由于溫度下降,體積膨脹,密度變小,集結在表面。所以水在表面處最先結冰,其次是向底部和四周延伸,進而形成了一個密閉的“冰殼”。這時,內層的水與外界的空氣隔絕,只能依靠傳導和輻射來散熱,所以冷卻的速率很小,阻止或延緩了內層水溫繼續下降的正常進行。另外由于水結冰時體積要膨脹,已經形成的“冰殼”也對進一步結冰起著某種約束或抑制作用。盛有初溫100℃熱水的杯,冷凍的時間相對來說要少得多,看到的現象是表面的冰層總不能連成冰蓋,看不到“冰殼”形成的現象,只是沿冰水的界面向液體內生長出針狀的冰晶(在初溫低于12℃時,看不到這種現象)。隨著時間的流逝,冰晶由細變粗,這是因為初溫高的熱水,上層水冷卻后密度變大向下流動,形成了液體內部的對流,使水分子圍繞著各自的“結晶中心”結成冰。初溫越高,這種對流越劇烈,能量的損耗也越大,正是這種對流,使上層的水不易結成冰蓋。由于熱傳遞和相變潛熱,在單位時間內的內能損耗較大,冷卻速率較大。當水面溫度降到0℃以下并有足夠的低溫時,水面就開始出現冰晶。初溫較高的水,生長冰晶的速度較大,這是由于冰蓋未形成和對流劇烈的緣故,最后可以觀察到冰蓋還是形成了,冷卻速率變小了一些,但由于水內部冰晶已經生長而且粗大,具有較大的表面能,冰晶的生長速率與單位表面能成正比,所以生長速度仍然要比初溫低的水快得多。(2)。 生物原因同雨滴的形成需要“凝結核”一樣,水要結成冰,需要水中有許許多多的“結晶中心”。生物實驗發現,水中的微生物往往是結晶中心。某些微生物在熱水(水溫在100℃以下一點)中繁殖比冷水中快,這樣一來,熱水中的“結晶中心”就要比冷水中的“結晶中心”多得多,加速了熱水結冰的協同作用:圍繞“結晶中心”生長出子晶,子晶是外延結晶的晶核。對流又使各種取向的分子流過子晶,依靠晶體表面的分子力,抓住合適取向的水分子,外延生長出分子作有序排列的許多晶粒,懸浮在水中。結晶釋放的能量則通過對流放出,而各相鄰的冰粒又連結成冰,直到水全部凍結為止。以上是科學家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綜合分析所得出的一些結論和提出的一些解釋。但要真正解開“姆潘巴問題”的謎,對其做出全面定量而令人滿意的結論,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F在有的學者提出用高錳酸鉀作液體示蹤劑,用雙層通電玻璃觀察窗來進一步觀察,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試,或許揭開這個歷時二十多年奧秘的人將是你。。
熱心網友
看放在哪一層了!如果在冷藏室,都不結冰。在冷凍室,冷水先結冰。
熱心網友
經成功提交。 為了保證網絡社區環境,您可能要稍候幾分鐘才能看到您提交的內容! “愛問”編輯提供24小時內容檢查服務,盡最大努力保證提交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