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這些課文,你從魯迅的人生選擇中想到了什么?注:你想到多少就寫多少,回答不完整也沒事。

熱心網友

我認為人很難得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象魯迅那樣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且能清醒的認識社會現狀的人在現在更是難能可貴的。雖然他對自己的發展方向一改再改,但始終堅持一個信念,就是讓中國強大起來,讓國民強大起來。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有明確的目的,但很少能及魯迅先生的高尚,無非為了自己的個人發展。在這樣的信念驅使下,他們也是對發展方向一改再改,無非是哪個專業熱門,將來掙的多些。我認為對于這些人,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問一下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什么,看看自己的特長真正適合什么。

熱心網友

1、個人的選擇應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結合.2、個人的命運好壞與國家民族的勝衰密切相關。3、要使祖國強大,一定要改變中國國民的麻木的思想狀況。

熱心網友

(一)這篇文章題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沒有直接寫藤野,而是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從東京到仙臺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寫了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待,還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看電影事件。這些事情與寫藤野先生有什么聯系?文中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東京往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表現作者憂國之情,是作者學醫的主要動機。寫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作者的優待是為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是為藤野先生作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是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總之,所有這些都與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熱忱、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有密切的關系。(二)作者為什么要離開東京來到仙臺?為什么又告別藤野離開仙臺?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現的?文章開頭三段寫了作者在東京的見聞,表達了對這一環境的厭惡之情。作者在東京的見聞是怎樣的呢?作者寫道:“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櫻花爛漫的上野公園,看到的是一群“清國”留學生,他們以盤結辮子為榮,整天渾渾噩噩;本來留學生會館的門房有幾本書可買,“有時還值得去轉一轉”,然而就連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們攪得一團糟!魯迅是懷著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東渡日本的,沒料到東京竟也像南京一樣烏煙瘴氣。失望、痛苦、忿懟心情和強烈的報國熱望,使他百感交集,遠大的抱負和惡劣的環境形成尖銳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離開東京,尋求一個有利于實現理想的環境。所以,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嘆道:“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作者從東京來到仙臺,受到教職員們的優待,尤其還遇到了給他以無私的關愛和熱情的鼓勵的藤野先生。按理說,作者正可以從這里卒業回國,去“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吶喊〉自序》)。但是,為什么又毅然決然告別恩師、棄醫從文呢?本文主要寫了兩個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電影”事件。這兩件事深深刺激了魯迅,令他深切體會到弱國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認識到國人的麻木,進而認識到“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并且離開這仙臺?!庇只氐綎|京從事文藝活動去了。作者兩次易地求學,兩次輾轉奔波,無不貫穿著一種情懷,那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和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即便是往仙臺途中記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的家國愁思;記得“水戶”,也是因為這里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這是作者愛國感情的又一表現;對初到仙臺受到優待非同尋常的理解,也是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現;對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為他能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學生;最后,把懷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為實際行動,等等。(三)為什么作者對在仙臺所受到的優待用“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來解釋呢?作者到仙臺之后,受到了免交學費的優待和職員們在生活上的關心。對于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留學生給以特殊的關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誼。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為貴”,這里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一、關于課文,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理解,討論一下,究竟應該怎樣理解。1.標題是“藤野先生”,課文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并尊重學生自己的解讀,宜讓學生展開討論或辯論。以下意見僅供參考。1.第一,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鮮明和最精練的概括。這篇散文敘述的焦點應該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應該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的,不應是以描寫藤野先生為主,表現的卻是“我”的某種思想,文章在結尾處點明主題,“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钡诙?,從整篇文章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后者是暗線。寫對東京學習環境的厭惡,離開東京到仙臺,是寫與藤野先生結識的前因,接下來寫仙臺的學習生活,基本上都與藤野先生有關,而且,作者著力正面描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寫匿名信的尋釁和看電影所受到的刺激,這些事或是與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或是襯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誠,在那種環境下的難能可貴。后面幾段,則是寫和藤野先生的分別及分別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因此,“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應是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蹤的變化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諷刺的筆調,刻畫了在日本東京的清國留學生渾渾噩噩的生活丑態,表現了青年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憶了自己在仙臺醫專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著重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魯迅熱愛祖國、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心路歷程。第三部分,寫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主要寫藤野先生給魯迅影響,使他“良心發現”,“增加勇氣”,繼續戰斗。第二,《藤野先生》寫于1926年10月12日,地點在廈門大學。魯迅原來準備在廈門工作兩年,結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堅持斗爭,一方面寫了《藤野先生》這樣的回憶散文,清理自己從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回顧了自己愛國思想的發展,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后,又寫道:“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最后一句所表達的仍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感情。3.這是從另一角度看問題,視野更寬廣一些,是對上面兩種觀點的折衷。編者的觀點傾向于第1種。除上述理由外,補充如下:第一,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這篇作品留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寫信給魯迅,征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您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您譯出加入?!?936年增田涉來到上海,魯迅又向他打聽藤野的近況,當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此時藤野先生還健在),魯迅慨嘆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可見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第三,本文確實飽含著愛國主義感情,正是這種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主義感情是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說“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錯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把聚焦對準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熱心網友

我認為人很難得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象魯迅那樣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且能清醒的認識社會現狀的人在現在更是難能可貴的。雖然他對自己的發展方向一改再改,但始終堅持一個信念,就是讓中國強大起來,讓國民強大起來。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有明確的目的,但很少能及魯迅先生的高尚,無非為了自己的個人發展。在這樣的信念驅使下,他們也是對發展方向一改再改,無非是哪個專業熱門,將來掙的多些。我認為對于這些人,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問一下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什么,看看自己的特長真正適合什么。

熱心網友

重讀《藤野先生》“黑瘦的面容,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不知道為什么這位讓魯迅先生最為尊敬、感激的日本老師竟也成了我靈魂中的導師,讓我敬畏。每次讀《藤野先生》內心總有不同的感觸,總是為其中的幾個情景鎮攝、思索、激動。藤野先生不過一個普通的日本教師,卻讓我想到日本人的一些精神。我常覺得一個民族的精神并不是靠她的幾個英雄,志士來體現,相反地,是從最普通不過的幾個小民身上反映。大英雄行事未免太為天下矚目,到底其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什么,誰都不得而知。而小人物所作所為卻不必有太多顧忌,比較真實?;氐健短僖跋壬分?,我們從藤野先生的描述中大致可以看到一些日本民族的基本面貌。從他的研究、工作中可以看到他的敬業,客觀,認真。面對自己不懂的,虛心請教,對于弱國的留學生能夠公平對待,并且熱情幫助。作為朋友,真誠而友善盡管日本人在中國犯下滔天大罪,這些罪孽我們絕不能忘記。但血淚之外,仇恨之后,我們也要檢討一下我們中華民族為什么會慘遭異族如此屈辱的蹂躪。我們會發現敵人其實有許多可以學習的地方其實學習人家的技術是最容易,世界一百年的科技成果,我們可以在十年之內學習過來,然而世界一百年的文化,要我們十年之內吸收過來卻非常的困難。因為人的觀念韌性很強,不是那么快就能改過來的。它不比科技有很快的效果,它無象無形難以有直觀的感受。要改造這么大的一個民族的精神,幾千年來的思想觀念是相當困難的,這無異于愚公移山。然而卻又是迫切需要的,先生愿意挑此重擔,雖遭小人密計,又兼明槍暗箭,仍敢于作為,令人敬仰。因為沒有人作愚公,便永遠除不去留在民族身上的劣根,民族就永無進步。先生所做的,對整個民族是微薄,然而卻是意義重大的,他身先士卒,鞠躬盡瘁,但總有前仆后繼的志士在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也應該備感欣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