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中“濕”是怎樣在體內變化的,結局是什么?濕會不會化熱?

熱心網友

濕邪為外感六淫病邪的一種。從邪氣的性質來看,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當濕邪侵犯人體,留滯于臟腑經絡時,最容易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所以感受濕邪的病人常有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等癥狀,一般多采用藿香正氣軟膠囊進行治療。此外,濕為陰邪,還容易損傷陽氣。濕性重濁重”,即沉重或重著之意。是指感受濕邪后,常感覺頭部沉重,周身困重,四肢懶沉重等癥狀。假若濕邪留滯經絡關節,則陽氣...

熱心網友

濕邪為外感六淫病邪的一種。從邪氣的性質來看,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當濕邪侵犯人體,留滯于臟腑經絡時,最容易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所以感受濕邪的病人常有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等癥狀,一般多采用藿香正氣軟膠囊進行治療。此外,濕為陰邪,還容易損傷陽氣。濕性重濁重”,即沉重或重著之意。是指感受濕邪后,常感覺頭部沉重,周身困重,四肢懶沉重等癥狀。假若濕邪留滯經絡關節,則陽氣輸布受阻,可以見到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等臨床癥狀,這種病痛又稱“濕痹”或“著痹”。“濁”,即穢濁,多指分泌物穢濁不清而言。其臨床癥狀多見面垢眵多,大便溏瀉,下痢粘液膿血,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疹浸淫流水等。這就是濕邪穢濁的臨床表現。濕邪還有一個特性是粘滯“粘”,即粘膩;“滯”,即停滯。濕邪粘膩停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濕邪致病,臨床可見患者的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滯澀而不暢,比如汗出粘而不爽,發熱雖不高,但不宜退去,舌苔膩;二是指濕邪為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或反復發作。濕性趨下,易傷陰位,濕邪傷人,其病多見下部,如下肢水腫明顯。此外,淋濁、帶下、瀉痢等病癥,也經常與濕邪下注有關。脾主運化水濕,其性喜燥而惡濕,故外感濕邪,留滯體內,常先困脾氣,使脾陽不振,運化水濕功能減弱,水濕停聚,出現腹瀉、尿少、水腫、腹水等病癥。在中成藥中,藿香正氣軟膠囊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因此,常被用來治療外感濕邪引起的病癥。夏季或夏秋之交自然界濕氣較重,可以食用苡米、蓮子等健脾的食品。脾虛運化水液的功能失職,可導致水濕內停,形成內濕,這是內傷病,與外感濕邪是不同的,治療上多采用健脾的方法。

熱心網友

中醫認為脾喜燥惡濕,故濕邪傷人最易困遏脾胃清陽,而影響脾胃的正常升降,從而產生泄瀉,痢疾,黃疸,積聚脹滿之類的病癥。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其侵襲人體雖可由人胃陽充實程度之不同而有寒化,熱化的不同,但病延日久傷人陽氣是其必然,因此治療濕邪所致病癥固護人體陽氣是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