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我們要表述一個事物的本質,往往要借助于描述他在所處環境中“本來”的存在狀態來,或者相對于相關事物所起到的最根本的作用。 相對于不同環境、不同參照物,對事物本質的表述會有所不同。我們要想對一個事物的本質有更全面的把握,就需要盡可能多地換一換角度,了解他在不同環境的存在狀態以及相對于不同參照物所起到的根本作用。 拿人來做例子。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人的本質是一種高智能的生物體。如果要對他的存在狀態做更為具體的描述的話,人的本質還包括一種生活在地球上的,目前主宰著地球文明的生物體等等內容……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人的本質,就要考慮到人相對于其他人以及個體相對于整體的存在價值。馬克思的觀點值得參考: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從物質角度來看,人的本質是什么呢?由于視角和參照物的不同,對人的本質的描述肯定還會有變化。我的知識有限,不敢妄加論斷。 有人可能會想,一個事物怎么會有這么多的本質呢? 其實按照唯物主義觀點,事物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我們在對事物進行認識和理解時,就不得不用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概念來描述正在認識、不太熟悉的事物。在這個認識過程當中,就出現了我們在什么情況下認識它、描述它的問題。事物是客觀的,而我們的認識是多樣的。為了使我們的認識盡可能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就需要從不同角度來把握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