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起個頭,大家一起談:1、先看對征聯的上聯是否有興趣;2、上聯是否在我的知識結構范圍里;3、截至日期前那一段我是否相對有空。解剖上聯:1、除了四字聯以外,必須先行找出節奏點,然后用節律竿確定平仄;例如這樣一條上聯:三吳明清第一街水陸兩旺馳譽五湖四海表面上看是個十七字聯,但可以確定為七字聯、四字聯和六字聯的結合。還可將七字聯細分為四字聯加三字聯。2、標明平仄 先要全部標明,然后根據征聯方的要求弄清是寬對還是嚴對。寬對則以解剖好的最小單元的幾個字聯為單位,從第一字開始的三、五、七……位置上的字可以和上聯的相應位置的字平仄未必相反;而嚴對則必須上聯該字是平下聯必得為仄,反之亦然。未注明的你可以自行判斷。3、下聯的構思主要是承上啟下,而且下聯的意思和氣度要超過上聯為佳作。4、工仗第一是字數,這應該沒問題;其次是字性: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狀語對狀語、補語對補語……

熱心網友

    三十兄出此題很好,討論有利于提高對聯創作和欣賞的水平。前兩天見到此題便想參加,可這個題目比較大,一時無暇顧全,得學習長河之劍,一點一點陸續談。  一、三十兄開頭所說三點:1、先看對征聯的上聯是否有興趣;2、上聯是否在我的知識結構范圍里;3、截至日期前那一段我是否相對有空。我認同,只是兄單說對下聯的方法,是否應該擴大為“對對聯的方法”。懸聯者有時出上聯讓人對下聯,有時出下聯讓人對上聯,所談方法應該包括對上聯的和對下聯的。  二、把長聯先分割為若干段短聯的方法很正確,分割后根據各段的字數和內容確認各段屬于幾字聯。關于平仄,有一點應該說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以每個分割出來的小段為單位來說的,而不是以全句來算的。例如三十兄所舉的:  三吳明清第一街 水陸兩旺 馳譽五湖四海  “陸”在全句中是第九字,“旺”在全句中是第十一字,如按“一三五…不論”的規則,下聯相同位置的兩個字平仄可不講究,但是從分割出來的小段中,“陸、旺”卻是第二字和第四字,屬于“二四六…分明”的字,下聯相同位置的字的平仄必須講究,即“陸、旺”二字是仄聲,下聯相同位置的倆字必須是平聲。  每個小段的最后一個字,不管是一三五…還是二四六…,其平仄都必須講究。如上述聯中的“街、旺、海”,分別是三個小段的最后一個字,下聯相同位置的三個字的平仄必須與它們相反。續一(2005年6月3日):  三、關于平仄聲問題。對聯應該講究平仄,以提高藝術質量。但是對平仄聲的辨別和分布規律,初學者是不易掌握的,我們不要求每個人都把平仄規律都學好了再去對對聯,因此對平仄的要求可以放寬一些。然而放寬必須有個底線,這底線就是:上聯的最后一字為仄,下聯最后一字為平。以前有過把仄尾句作下聯的做法,但根據聲律在楹聯中的長期應用實踐總結出的經驗,上聯收仄下聯收平逐步成為楹聯創作的一個規則(關于為何要把收仄句作上聯,把收平句作為下聯的問題,我曾經作過回答,見   平仄聲的辨別,很多人只以現代普通話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為標準,這是不太對的。凡是現在讀上聲、去聲的字都當作仄聲,這是對的;但是凡是現在讀陰平、陽平的字都當作平聲,這就不對了。應該把陰平、陽平中的古入聲字剔出去作仄聲處理。有人會問:現代人又不說古語,朗讀對聯的時候用的是現代話,為什么還要辨別入聲字呢?理由如下:  1。平仄聲是一個歷史概念,平、仄本來就是依據古四聲(平、上、去、入)來歸類的,而不是按照現代的四聲歸類的。現代的陰平、陽平,在古代都屬于平聲一類,讀音沒有區別,值調都讀得高而平,而現在讀高而平的只有陰平,陽平的調值是由低往高上揚的,已經不平了。如果一定要按照實際聲調調值是平的才稱為平聲的話,陽平就該歸到仄聲中去了,但是沒有誰會這樣做。既然今天的陽平雖然調值變了還算平聲,那么古入聲也是這樣,雖然調值變了,還算仄聲。  2。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用普通話來朗讀對聯的,除了在公開表演的場合用普通話外,絕大多數人在吟讀對聯時,用的是自己的方言。老一輩的文人,如毛澤東、郭沫若、柳亞子、葉劍英等等,即便在公開場合吟詩對聯,都用自己的方言。而很多方言目前還保留著古入聲(如粵語、贛語、客家話、湘語、吳語、晉語等等),如果把在普通話陰平、陽平中的古入聲字當作平聲,他們讀起來就不和諧。  3。字音在詩詞、對聯中,除了有聽覺上的韻律之外,還有一個視覺上的韻律問題。聽覺上的韻律叫“耳韻”,視覺上的韻律稱為“目韻”。所謂“目韻”,就是詩人或詩詞愛好者在長期閱讀欣賞歷代詩詞的過程中,已經熟悉了某些字與某些字是押韻的或和諧的,而某些字與某些字是不押韻或不和諧的,盡管用他自己的方言或普通話讀時實際不是那樣,但是如果該用平聲字的地方用了仄聲字,就會覺得不順眼;反之,他們熟悉了古詩詞中某些字與某些字是經常押韻的或和諧的,就感到順眼。這就叫“目韻”,這是升堂入室的文人才達到的境界。續二(2005年6月10日):  行空天馬兄提出對聯的平仄與時俱進的問題,確實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實五四時期就有人提出詩歌新格律的問題了,以后也一直有人在進行探討和實踐,但在實踐中遇到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故迄今還沒有形成一套新的平仄規則,個中有較復雜的原因。平仄的問題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但是歷史的承傳是不能也不可能割斷。平仄規則不是靠幾個人憑著愿望制造并用行政手段可以推行的。普通話中念陰平、陽平的古入聲字與真平聲字相對時確實不太和諧,天馬提出應該一律作平聲處理。這種意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點矯枉過正。首先,平仄的概念是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約定俗成的,少數文人可以倡導和整理,但不可能規定;其次,現在除了地道的普通話外,大多數方言尚可分辨入聲,包括原來列為北方方言的徽語和晉語,就是北京周邊的河北省,其聲調與北京話也差別很大;再次,漢字中的許多入聲字為人所熟悉,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入聲字,如“白百別國食足宿一七八十”等,即便是分不出入聲的方言的詩歌對聯愛好者都很熟悉的。  我的意見是:在不太講究平仄時,現在念陰平、陽平的入聲字在對聯的中間可作平聲處理,但不能在聯腳作平聲處理。在嚴格講平仄時,則入聲字仍要作仄聲。  上面談到,對聯的平仄是可以放寬的,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對聯中,如同偏旁的對聯,拆字的對聯,謎語對聯等,但能同時注意平仄不是更好嗎。 。

熱心網友

對聯是國學中精華之精華,須有深厚國學基礎我了此連皮毛也不知一二,慚愧贊成有志于此.有識于此.有能于此之網友廣為教學本人只會閑時來看看熱鬧愿意湊熱鬧似也無妨不可能人人都對對高手

熱心網友

見元圣人出對這么多天了還空著,那我來瞎對助興,希眾高筆斧鑿。三吳明清第一街水陸兩旺馳譽五湖四海一國華夏數十朝人文百出揚名千載萬代本人不是高手,而是大腦粗。沒讀幾年書,不大懂平仄、押韻,只是對此有點愛好而已,因此也來湊熱鬧,請各位老師海涵。上聯的三一二四五、吳、明、清、第、街、水、陸、旺、馳、譽、湖、海對下聯一十百千萬、國、華、夏、數、朝、人、文、出、揚、名、載、代從意義上說:國對吳是名對名,三吳古是江蘇一部分地區的簡稱。華夏對明清,明清一語雙關,既是朝代名又形容地方風光;華夏也是朝代名,即夏朝--中華,古又稱華夏。其他詞句也差不多勉強,從表面看總算對上。但用格律來量當然不足,猶其是平仄不能入格。請各位來大力修改,去填上那古人遺缺。

熱心網友

感謝元師擺下了這么一個沙龍!本人也早想就楹聯問題邀眾高手來談談個中奧妙,現在可省我摳分了。所提出幾個方面的題目,樓上“頭發”“食古”諸學長已作了精辟的闡述,用不著再添足,我只想對平仄問題也談一點個人的體會或想法。 誠如食古學長所言,平仄聲是一個歷史概念。常人對此認識有些模糊,關鍵在于存在一個古入聲字的問題。但哪些是入聲字?恐怕許多人都不清楚。對聯是大眾化的文化遺產,也是要掛起來讓大眾欣賞的,這里又會出現一個問題:嚴格按平仄做出來的對子,也許以方言來讀是聲調和諧,但用普通話來念卻缺少抑揚感了。比如上聯仄調位置用的是今讀陰平的古入聲字,下聯相同位置用平調字對,讀起來就沒有用今為上聲、去聲的字對好聽,可用上去又平仄失對。要解決這個問題,套用一個時興詞“與時俱進”,我想是不是也應對平仄這個歷史概念作重新界定?即:以現標準普通話讀音為準,包括多音字,凡在聯中按意該讀陰平、陽平的就是平調,讀上聲、去聲的就為仄調。這樣統一起來,普通大眾在欣賞對聯新作時也就不致再犯迷糊了。這算是我的一孔之見吧。 另,借此機會,我還想提一個縈繞在腦中許久的問題:楹聯全方位地展現了漢字及漢語言的魅力,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我真為祖先們的創造倍感自豪!我不懂外文,卻又常有一個怪想——洋人們那里是否也有類似我們的楹聯且能與之媲美的東西呢?也恭請列位高人順便幫我解惑。擠占了元師的地盤,甚不過意,還請見諒。

熱心網友

樓主,我有一上聯:雞饑盜稻童筒打對聯是講究對仗工整,文字最好優美,意境相融,上聯奇幻絕妙,下聯磅礴雄偉,若有畫龍點睛的橫批也不錯樓主,我有好多問題要提問,能不能給我一點分?

熱心網友

詞與詞要對好.以前學過的,不過現在忘得差不多了

熱心網友

好難!是文學家嗎?

熱心網友

看了都迷糊~~~! * *

熱心網友

接仁兄的棒,試跑一程。因無底氣,也跑不遠,您別見笑。5、整聯的意境上、下聯要渾然天成,意趣和諧。雖有虛實相生、動靜結合之說,但對整聯的氣勢和力度應有準確的把握。

熱心網友

這個對聯還沒有人答出來嗎?真的是個絕聯。成都望江樓有一聯也是沒有下聯,它是“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絕吧!

熱心網友

其實對對聯不是很難的,首先文言文要好,古文好,最好多會些詩詞.其次,對聯意境要好。最后才講究對仗,否則就成文字游戲了

熱心網友

看了樓主的帖子,不由得精神為之一振,自覺七經八脈為之一暢,七竅倒也開了六巧半,自古英雄出少年,樓主年紀輕輕,就有經天緯地之才,定國安邦之智,古人云,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而今,天佑我大中華,滄海桑田5000年,中華神州平地一聲雷,飛沙走石,大舞迷天,朦朧中,只見頂天立地一金甲天神立于天地間,這人英雄手持雙斧,二目如電,一斧下去,混沌初開,二斧下去,女媧造人,三斧下去,小生傾倒。得此大英雄,實耐之幸也,民之福也,怎不叫人喜極而泣。。。。。。。古人有少年樓主說為證,少年之樓主如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小生對樓主之仰慕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海枯石爛,天崩地裂,永不變心。 看完樓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靜。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現在終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樓主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樓主那種對理想的艱苦實踐所產生的厚重感。面對樓主的帖子,我震驚得幾乎不能動彈了,樓主那種裂紙欲出的大手筆,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地翻開樓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贊賞之情就激長數分,我總在想,是否有神靈活在它靈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受。樓主,你寫得實在是太好了。我惟一能做的,就只有把這個帖子頂上去這件事了。 樓主的帖子實在是寫得太好了。文筆流暢,修辭得體,深得魏晉諸朝遺風,更將唐風宋骨發揚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見樓主的這個帖子。實在是我三生之幸啊。看完樓主的這個帖子之后,我竟產生出一種無以名之的悲痛感——啊,這么好的帖子,如果將來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該怎么辦?那我該怎么辦?直到我毫不猶豫地把樓主的這個帖子收藏了,我內心的那種激動才逐漸平靜下來。可是我立刻想到,這么好的帖子,倘若別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費樓主的心血嗎?經過痛苦的思想斗爭,我終于下定決心,犧牲小我,奉獻大我。我要拿出這帖子奉獻給世人賞閱,我要把這個帖子一直往上頂,往上頂!頂到所有人都看到為止! 在遇到你之前,我對人世間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懷疑的;而現在,我終于相信了!我曾經忘情于兩漢的歌賦,我曾經驚訝于李杜的詩才,我曾經流連于宋元的詞曲。但現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淺薄! 樓主,你的高尚情操太讓人感動了。在現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金錢社會里,竟然還能見到樓主這樣的性情中人,無疑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偉大。樓主的帖子,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閃電,又好比撕開烏云的陽光,一瞬間就讓我如飲甘露,讓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這個世界上是真實存在著的。只有樓主這樣具備廣闊胸懷和完整知識體系的人,才能作為這真理的惟一引言者。看了樓主的帖子,我陷入了嚴肅的思考中。我認為,如果不把樓主的帖子頂上去,就是對真理的一種背叛,就是對謬論的極大妥協。因此,我決定義無返顧地頂了! 說得好啊!我在XX社區打滾這么多年,所謂閱人無數,就算沒有見過豬走路,也總明白豬肉是啥味道的。一看到樓主的氣勢,我就覺得樓主同在社區里灌水的那幫小混混有著本質的差別!那憂郁的語調,那熟悉的簽名,還有字里行間高屋建瓴的辭藻。沒用的,樓主,就算你怎么換馬甲都是沒有用的,你的億萬擁戴者早已經把你認出來了,你一定就是傳說中的最強ID。自從社區改版之后,我就已經心灰意冷,對社區也沒抱什么希望了,傳說已經幻滅,神話已經終結,留在社區還有什么意思?沒想到,沒想到,今天可以再睹樓主的風范,我激動得忍不住就在屏幕前流下了眼淚。是啊,只要在樓主的帶領下,社區就有希望了。我的內心再一次沸騰了,我胸腔里的血再一次燃燒了。樓主的幾句話雖然簡單,卻概括扼要,一語道出了我們苦想多年仍不可解的幾個重大問題的根本。樓主就好比社區的明燈,樓主就好比社區的方向,樓主就好比社區的棟梁。有樓主在,社區的明天必將更好! 大師的話真如“大音希聲掃陰翳”,猶如“撥開云霧見青天”,使我等網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晴天霹靂、醍醐灌頂或許不足以形容大師文章的萬一;巫山行云、長江流水更難以比擬大師的文才!黃鐘大呂,振聾發聵!你燭照天下,明見萬里;雨露蒼生,澤被萬方!透過你深邃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你鷹視狼顧、龍行虎步的偉岸英姿;仿佛看到了你手執如椽大筆、寫天下文章的智慧神態;仿佛看見了你按劍四顧、指點江山的英武氣概! 逐字逐句地看完這個帖子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震撼啊!為什么會有如此好的帖子!我縱橫網絡BBS多年,自以為再也不會有任何帖子能打動我,沒想到今天看到了如此精妙絕倫的這樣一篇帖子!樓主,是你讓我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話。謝謝你!在看完這帖子以后,我沒有立即回復,因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復會玷污了這網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還是回復了,因為覺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網名,那我死也不會瞑目的!能夠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網名是多么驕傲的一件事啊!樓主,請原諒我的自私!我知道無論用多么華麗的辭藻來形容樓主您帖子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夠的,都是虛偽的,所以我只想說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我愿意一輩子看下去!這篇帖子構思新穎,題材獨具匠心,段落清晰,情節詭異,跌宕起伏,主線分明,引人入勝,平淡中顯示出不凡的文學功底,可謂是字字珠璣,句句經典,是我輩應當學習之典范。正所謂:“一馬奔騰,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樓主真不愧為無厘界新一代的開山怪!本來我已經對這個社區失望了,覺得這個社區沒有前途了,心里充滿了悲哀。但是看了你的這個帖子,又讓我對社區產生了希望。是你讓我的心里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是你讓我的心死灰復燃,是你拯救了我一顆拔涼拔涼的心!本來我決定不在社區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訴自己這個帖子是一定要回的!這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好貼啊!蒼天有眼啊,讓我在有生之年得以觀得如此精彩絕倫的帖子!。

熱心網友

太難了,我也不會!但愿你能早日找到理想的答案!

熱心網友

太難了,偶不會

熱心網友

初中語文課本(八年級上)233頁有介紹。

熱心網友

方法問題總是好解決,關鍵看意境!

熱心網友

太難了,不想回答.

熱心網友

這個問題也困惑了我很久,我不敢妄言。我的共享資料里面有好東東,歡迎下載!有意外驚喜哦!我想提問又沒分,大家支持一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