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這副對聯不但沒有問題,而且很妙,因為它含蓄而辯證,曲折而迂回。“無涯”是極言其大,形容而已,并非實指沒有邊際。唯其大,無舟楫則無以至彼岸,故以無涯;若假舟楫以渡,則有涯矣。舟楫者何?耐苦也。 此聯之妙,就在于蘊“有”于“無”中,以“無”言“有”,字曰其“無”,意含其“有”。誡人曰:學海,看似無涯,實則有涯;茍且則無涯,刻苦則有涯。 此聯之妙還在于,上下聯同為勸學之意,卻從相反的兩個角度落墨,避免了重復,又使文字對得工整。也合平仄。回頭再看上聯。從字面上看,“書山有路”似乎正寫其“有”,其實是反寫其“無”。試想,既然書山已有路,又何需“勤為徑”耶?實言書山無路也。若要“書山有路”,必須“勤為徑”也。前半句是結果,后半句是條件。不妨這樣想象:一位先生鼓勵他的學生去攀登一座書山,學生尋路良久未果,回頭對先生說:“書山無路!”先生答:“書山有路,勤奮便是路。”先生的回答,不正是上聯嗎?它與“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格言異曲同工。這首對聯,若改為“書山無路勤為徑,學海有涯苦作舟”,也符合平仄,也對得工整,然而失于淺白,沒有了含蓄,沒有了迂回曲折,也不耐人尋味了。。
熱心網友
哈哈哈,樓主真細致啊如果把它看做一個對聯:那么,在結構上,它對的很工整,沒什么問題 在內容上,細究下來:“路”“徑”對“涯”“舟”不妥
熱心網友
沒問題,對的很工整。
熱心網友
這不是對聯~所以不能以是否工整評論
熱心網友
這不是對聯,從文體上看沒有問題。
熱心網友
“書山”與“學海” 這兩個詞最早是漢代學者楊雄說的。他在《法言•·字行》中寫道:“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不至于山。” 意思是:百川因為奔流不息。才能到達大海;丘陵靜止不動,所以永遠達不到山高。比喻為學要勤奮,方能有所收益,若是懶惰怕苦,則學業無成。后來,人們就用“學海”來比喻博學多才的人。宋朝一位叫左圭的學者,將唐宋名家的野史雜說,匯集成一部書,十集、一百種,名為“百川學海”,明代王文祿將明代的有關學術思想、生產經驗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著述輯錄百種,匯為《百陵學山》一書。由于這幾種書都是匯集百家著述的,因此后人將“學山”改為“書山”,比喻書乃是知識的寶山,而后才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一幅精辟的格言警句式的治學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