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 馬蘭提起馬蘭,大家立刻能想起那一段段膾炙人口的黃梅戲選段,《天仙配》、《女駙馬》等。她是一位功底扎實、才華橫溢的表演藝術家,唱作俱佳,生旦齊能,曾榮獲多種戲劇大獎,并且在多部影視作品中飾演主要角色,像《龍女》中的海云花、《嚴鳳英》中的嚴鳳英、《遙指杏花村》中的紅杏等等,她獨特的藝術風采,像一首首流動著的詩,既博人觀賞,又耐人尋味。記者在在近期采訪了她,她談到了自己的生活及先生余秋雨。 父母希望我是一棵堅韌的草 馬蘭出生在安徽省太湖縣,母親是一名黃梅戲演員,父親是一名大學生,從事黃梅戲舞美設計工作。馬蘭出生的時候,正好上演一部電影《馬蘭花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電影中的小蘭那樣勤勞樸實,就為女兒取名為“馬蘭”。 馬蘭講起自己的童年時說:“記得我五歲的時候,父親被批判,那時候我們什么都不知道,父母一直瞞著我們。有一天,父母把兩個哥哥和我交給了一個鄉下人,這個人不是我們家的親戚,也不是他們的朋友,這個鄉下非常偏僻,非常貧困。一天下午,一個高個子叔叔說,‘馬蘭,你別這么開心了,你爸爸掛牌子游街被打倒了……’我一聽,知道這不是好話,我就一頭撞向他,拿起石頭就追著他打。過了很多年,我懂事以后就問爸爸媽媽,‘那時候你們為什么不來管我們?’爸爸媽媽說,‘是不愿意讓你們小小的心靈留下不好的記憶。’我覺得父母給了我終身的啟發和教育。”馬蘭動情地說。 后來馬蘭的父親到了縣城的圖書館工作,負責看管雜志、報刊,這個圖書館成了小馬蘭的游樂場。在一堆堆被封起來的畫報中,馬蘭看到了一張紅線女的照片。“那時候沒有看過古裝戲,不知道傳統戲曲是什么,但是我就莫名地被吸引了。于是我把這張上面打著差的彩色劇照偷偷撕下來,瞞著我爸媽一直藏在身邊。從我的童年一直保存到少年,從少年一直保存到青年。非常巧,在1993年的時候,我在北京演出《紅樓夢》時,看到報紙上登出一篇對我的表演藝術充分肯定的文章,我一看署名,竟然是紅線女。我當時非常激動,他的言詞對我充滿了鼓勵,給我提出了一些人生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我一直沒有機會,跟紅線女老師說一聲‘感謝’。” 雖然出生在黃梅戲世家,但是家里人并不希望馬蘭繼續走他們的老路,外婆從小就教育她要好好讀書。馬蘭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在操場上給人家唱了一首歌而被縣劇團的人看上的,后來卻因為父親的歷史問題沒有被錄取。“父親的性格非常剛烈,當他聽到這個消息時,他說一定要爭取。這個時候藝術學校來招生,我就獨自去了,后來考取了這個學校。在這個過程當中也遇到了一些麻煩,招生通知、體檢報告都沒有準時到我手上。后來我準備去藝校的那一天,媽媽流著眼淚給我梳辮子,爸爸給我買了一個很大的木頭箱,然后問我,‘你要不要做演員?’‘要。’‘你后不后悔?’‘我不后悔。’”就這樣,馬蘭向藝術之路邁出了堅定的第一步。 因為胖只能演老太太 已經40歲的馬蘭有著讓少女羨慕的身材,苗條而婀娜,可是沒有人知道馬蘭曾經是個十足的“胖妞”。因為肥胖,她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因為肥胖,她差點放棄心愛的表演生涯。 馬蘭說:“說起來很好笑,剛上藝術學校時我很胖,上課的時候,老師問我為什么沒有系腰帶?我說,‘我系腰帶了,只是因為胖,一個很寬的腰帶最后在腰里皺成一小條了。’我們照像的時候,同學們排成一排,而我只能露半個身子。其他同學穿著漂亮的練功服,腿長長的,而我卻像穿著棉衣似的,當時覺得很難為情。她們能演小姐、公主,而我只能演老太太。當時心里特自卑,夜里一兩點鐘,看到練功房里關燈了,我就悄悄趕到練功房練功。為了減肥,我就只吃面條,整整三個月沒有吃一粒米。” 因為肥胖,馬蘭的藝校生涯并不順利,在畢業演出時,她沒有上臺。“畢業演出那天,正好是我18歲的生日,那一天我永遠記得。前面鑼鼓喧天的,大家又唱又跳。而我的任務就是給人家搬凳子、搬布景,連作品都沒有。我一個人躲到小旮旯里,對著門,狠命地哭。那時候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減肥,要給自己建立信心。” 我對藝術特別尊重 從安徽省藝術學校畢業后,馬蘭被分配到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第二年,馬蘭迎來了她藝術上的第一個春天。在香港,馬蘭主演了黃梅戲經典曲目《女駙馬》,幾乎一夜成名,她迅速成為黃梅戲的頭牌女演員。 馬蘭說:“我屬于改革開放后的一代人,機遇比較好。當時黃梅戲舞臺青黃不接,我們這一批同學剛畢業,領導希望這些孩子們能夠展示黃梅戲舞臺的新氣象,他們就把擔子全部壓到我們身上。由于我在少年時期,自己給自己很多內心的折磨,可能我心里承受能力也相對好一點,所以當時我也非常努力。” 在香港一炮走紅后,馬蘭在國內也幾乎是家喻戶曉。通過舞臺,通過電視,觀眾認識了馬蘭,知道她是一個長相漂亮、唱功好的黃梅戲演員。馬蘭的事業在這一時期也格外順利,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她就擔任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副院長。“那個時候,很多演出商包括觀眾,都不知道黃梅劇院在什么地方,黃梅戲在哪個省也不是很清楚,但知道馬蘭在哪兒。我答應做這個副院長,但提出四個要求,藝術上要尊重我的選擇,不要強行命令我必須演什么,不能演什么,另外,時間上也要相互關照等等。” 做頭牌演員是很榮耀的,但也是很辛苦的。馬蘭說:“有一次演出,已經連演了11場了。當時下午5點多鐘剛結束一場,晚上8點鐘還有一場,說實話,我穿得里三層、外三層,而且全是繡花衣服,連上趟廁所都很困難,真是又累、又渴、又餓。我就說,‘能不能換 B組的演員來演?’劇場經理、劇團團長、老師挨個游說我,‘演吧,牌子掛出去的是你的名字,如果你不演,換了別人,把別人轟下去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我是含著眼淚唱完的。” 馬蘭對自己的事業要求非常嚴格,她說:“我非常尊重藝術規律,這是我的專業,我必須給觀眾一個認真的交代。曾經有一個片商要請我拍一部黃梅戲電影,我一聽故事梗概覺得不好,就拒絕了他。還有一次一位朋友讓我幫忙演一場,但我聽說是歡送某某的晚會,我就拒絕了。在我的演出史上從來沒有為某一個人演過專場,再高的領導也不能破例,雖然得罪了朋友,但我堅持了原則。類似的事情挺多,作為一個劇種的領頭人,你的形象代表著團隊的形象,所以我不能夠有絲毫的大意。” 選擇余秋雨不后悔 和余秋雨結婚后,馬蘭的社會角色似乎有了一個微妙的變化,對于他們的結合以及他們的社會形象,議論很多,但是馬蘭有自己的看法。 “要說完全沒有干擾、沒有壓力也不真實,我們兩個人的心理素質還算比較健康,遇到什么事情的時候,都還能承受。我們兩個人天性都非常善良,這也是我們能走到一起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這些年我覺得沒白活,不管是走的路,看的東西,經歷的事情,尤其是余秋雨,我覺得他真是經歷了豐富的人生。尤其是他冒險在外面考察這幾年,在國內還要承受很多輿論的東西,挺不容易的。但是我可以這樣說,我挺為他驕傲的,也使我的人生豐富了很多。”馬蘭說。 對于余秋雨和馬蘭之間的相互幫助,馬蘭說:“他一般都從文化的角度、從美學的角度給我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我們上海一個家,深圳一個家,家不大,但都有一個排練場,做一些練習,做一些實驗。我也用我的方式參與他的工作,他的每一篇文章出來我是第一個讀者,然后我就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不太演員腔的自然方式讀給他聽,然后他回書房修改。這個過程等于他在照鏡子。他在學術上是非常嚴格的一個人,講究到每一個標點符號的用法。” “其實這些年,我看到很多關于余秋雨的說法,有的帶有人身攻擊,有的是惡意編造的東西。我當然很難過,有的時候也很憤怒。我非常了解我的丈夫,他是一個極其善良的人。有的時候我背著他也跟他的朋友、同學聊起我們所經歷的事情,當我看到他的同學、朋友對他的肯定時,我心里非常踏實,我覺得我還沒選錯人。我難過的是,在他冒險在國外考察人類古文明的時候,當時真是不知道生命會消失在什么地方。國內已經狼煙四起,鋪天蓋地都是批判他的文章,我又不敢用長途電話告訴他,但我為丈夫感到自豪,我支持他用生命去尋找中國的文化。有這些東西,就埋沒不掉余秋雨,反而像他說的,他會因此過得更充實。”馬蘭為自己的丈夫而驕傲。 馬蘭在講起余秋雨在國外那段冒險的經歷時,她說:“在約旦的時候,在一個山口里,我跟他分手,他讓我回去好好工作。我就祝他一路平安。他的手扶在車窗上,一路灰塵,車窗留下一條很深的手印,車上所有的人都嚎啕大哭,人人心中都隱隱地覺得這張臉、這只手可能是這輩子最后一次見到了。當時我就想,如果這輩子這張臉再也不能活生生回到我眼前的話,我這一生也沒白過。” 馬蘭說,在那段時間里,每天都看電視,每天祈禱他們在外面都能平安。在伊拉克的時候,他們失蹤了兩天,完全斷絕消息,那兩天她沒吃、沒喝、沒睡。在這樣的情況下,余秋雨每天要做節目、要奔波、要考察,還要寫文章,往國內發送,他是用自己的生命走這條文化路,馬蘭覺得這非常不容易,而有些人連他的文章都沒有看全,就惡意中傷,字里行間看得出來,就是人身攻擊和惡意誹謗,她真覺得很痛心。 馬蘭的父親已經是近80歲的人了,每天看到報紙上大大小小的攻擊余秋雨的文章,他就把報紙全部藏起來,用塑料袋裝好,壓在沙發的角落底下。當時馬蘭看到這一切非常難過,但她從來沒有流過眼淚,她說,今天不會,以后也不會。余秋雨回國以后,跟馬蘭說了一番話,“中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無論是物質上,還是輿論自由方面都是空前的開放,這需要有人付出代價。我愿意犧牲自己來付這個代價。讓有些人能夠暢所欲言。”“那對你不公平。”馬蘭說。“沒事,這樣我會活得更結實一點。”聽了這些話,馬蘭覺得對于人生來講,這是受到了很好的鍛煉,你既然是男子漢,就必須承受這一切。 馬蘭跟著余秋雨在世界各地考察的時候,對人與人需要溝通有更深的體會,她說:“我跟余秋雨兩個人都追求善良,我們人生有很多的理想是一致的。我們希望人和人之間有好的溝通,不同的文化沒有關系,不同的語言沒關系,不同的種族也沒有關系,希望大家都能夠溝通。當我跟著他在世界各地走的時候,這一點我更深有體會。我走到耶路撒冷,走到埃及,我們出行都要有裝甲車駕著機關槍前后護送,我真覺得人與人之間多么需要溝通,多么需要理解,多么需要珍惜。說小一點,我們兩個人從來沒有吵過架,他也有急的時候,我如果不想聽,他就會立刻把電話掛掉。有的時候我話講一半,他的電話就掛了,他讓我冷靜一下,想好后再談。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但是我從來沒有說過傷他、傷感情的話。” 近兩年來,馬蘭很少登臺演戲了,她最后的演出劇目是和余秋雨合作的《秋千架》。“《秋千架》只是我們在藝術追求過程當中一個段落性的作品,《秋千架》和《紅樓夢》我還會重新打造。我沒有放棄觀眾,我心里面360天天天都惦記著觀眾,我真希望知道大家愛看什么,然后我努力打造出大家特別想看的好作品。目前我正在跟一些音樂家合作、實驗,大概明年上半年會有一臺非常新的作品出來。” 。
熱心網友
黃梅戲著名演員馬蘭.
熱心網友
余秋雨的妻子是黃梅戲演員馬蘭
熱心網友
馬蘭.
熱心網友
黃梅戲《嚴鳳英》、《天仙配》等的女主角:馬蘭。
熱心網友
黃梅戲著名演員馬蘭.
熱心網友
演員:馬蘭
熱心網友
在文壇赫赫有名的余秋雨的妻子是黃梅戲著名演員馬蘭,他倆被稱為“郎才女貌”的絕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