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經典力學的任務之一就是由體系某一瞬時相關物理量p和q的數值,來求算其他各種物理量的值。經典力學認為,物理量p和q可以測到任何所希望的精確度(這里的p和q是泛指的物理量)。但近幾十年來已經證明,這種測定的精確度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原子中電子的運動,由于其質量非常小,運動速度又極快,且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人們對于電子以及其他微觀粒子的運動速度和空間位置兩個相關物理量的測量也有一定的精確度極限。1927年,德國的Heisenberg提出了一個重要關系式:如果以 表示粒子位置的測量誤差,以 表示粒子動量的測量誤差,則同時測定二者時,精確度極限為: 式中h為Planck常數,6.626×10-34J·s例5_1:計算電子速率的誤差 這一極限不是測定方法或測量儀器的限制,而是由微觀世界的內在本質所決定的。關系式 被稱為Heisenberg測不準原理或不確定原理。
熱心網友
因為如果要測量量子的速度或位置,必須用波,波有波長,所以量子的位置被鎖定在波的波長之中,位置測不準。但只要減小波長位置會準,但波波長越小,能量越大,這樣對量子速度干擾越大,這便是量子測不準的原因。有一個公式:量子位置的不確定性×量子速度的不確定性×量子質量不小于普朗克常數。
熱心網友
如各位所說,這不,就有科學家提出來將原子冷卻到接近零點來提取“零點能量”的說法,就是根據這一原理的
熱心網友
說得簡單點,就是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既人們永遠不能同時準確知道粒子(量子)的位置和速度;對其中一個量知道得越準確,對另一個量知道得就越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