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糧食是人類社會中是最為重要的、最為基礎的資源。在我國實行計劃經濟的時候,對糧食有一套專門的政策,以控制好糧食價格,保證糧食供應。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以后,仍然對包括糧食在內的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進行特殊管制,對糧食的政策有所變動,但沒有放松。那么請問,在其它國家有類似于我國這樣的做法嗎?他們是怎樣保證糧食的供應充足和糧食的價格穩定的呢?請以蘇聯、美國、英國、日本為例。
熱心網友
世界很多國家為了穩定農產品供應和增加農業生產者收入,都實施農產品保護價格政策,并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OECD成員因政策干預使農業生產者獲得的收入人均超過1萬美元,其中歐盟達到1。6萬美元,日本達到2。5萬美元,韓國達到2。3萬美元,墨西哥也達到1千美元。在農產品市場價格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各國把市場價格支持作為農業生產者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OECD成員因政策干預而實現農業生產者的收入中通過市場價格支持的超過60%,其中日本、韓國都超過了90%,歐盟超過60%,墨西哥為64%。而且西方國家的大米、小麥和玉米等糧食品種的市場價格支持力度相對更高。 政策支持糧食生產,不一定必須全部需要政府的財政預算支出承擔,也可以通過價格干預讓消費者承擔。OECD成員近年來由消費者承擔的農業生產者支持所占比重平均超過55%,其中歐盟大約52%,日本大約99%,韓國大約88%,墨西哥大約68%,波蘭大約77%,土耳其大約57%。可見,選擇價格干預政策,由消費者作為承擔人是世界多數國家對農業生產者支持的普遍做法。多數國家在不增加財政負擔的情況下由價格干預實現農民增收。西方很多國家制定了糧食最低保護價政策,但在實踐中卻不常用,關鍵就在于有較好的配套措施。 美國長期以來是實施價格干預的國家,重要措施之一是讓農民用自己的農產品做抵押,向農產品信貸公司獲得短期貸款,確保在農產品收成后價格最低時不急于出售糧食,直到市場價格比較有利的時候才出售?!〗梃b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考慮到我國有限的財力,我國糧食生產支持政策理應由過去的保護消費者向保護生產者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