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中國有沒有!我沒有找到圖片!
熱心網友
一代不如一代:中國巡洋艦史 熟悉海軍的人都知道,作為一種大型水面戰斗艦種,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巡洋艦(Cruiser)曾在世界海軍作戰史上創造出無數顯赫的戰績,并獲得“海上戰斗堡壘”的美譽。中國海軍在近代史上曾有過短暫的輝煌,亦曾幾度擁有多艘令人矚目的巡洋艦,并在世界各個大洋上留下過驕傲的航跡。 中國自造巡洋艦 19世紀40年代初,大英帝國的海軍艦隊和陸戰隊在鴉片戰爭中用他們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封閉已久的國門。50年代末,英、法兩國在英法聯軍之役中,又一次用堅船利炮迫使大清王朝再次接受城下之盟。 兩次戰爭的慘敗,使清廷受到巨大震駭,也促使朝廷中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正視現實,尋求救國御侮之策。以林則徐、魏源等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為代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抵御列強侵略的思潮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一批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的軍工廠相繼應運而生;而福州船政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設在馬尾的福州船政局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12月23日正式動工興建,到1868年夏季建成。船政局分設有前、后學堂,藝圃,考工所等,聘請了一批來自英、法等國的教師和工程師;船政局的船廠建有4座船臺,能建造龍骨長 100米、排水量2500噸的艦船;另建有一座長90米、寬45米的浮船塢(當時稱為鐵船槽),專門用于修理輪船。 福州船政局既建造軍艦又培養海軍軍官,堪稱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130年前興辦這樣的新事業,會遇到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深得清廷寵信,為這一全新是事業竭盡心力,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曾在船政大臣衙門里寫下兩副對聯以示自己的心跡: “以一簣為始基,自古天下無難事; 致九譯之新法,于今中國有圣人。” “且漫道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此即是格致關頭認真下手處; 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須從鬼神屋漏仔細捫心來。” 1868年1月18日,船政局舉行第一艘輪船的龍骨安放典禮;次年6月10日,這第一艘建成的“萬年清”號輪船順利下水,其排水量為1370噸,推進功率150匹馬力,航速為每小時20公里。到1874年初,福州船政局共建成 15艘艦船,平均每年有3艘艦船建成下水,業績確屬不凡。英國軍官壽爾在參觀了福州船政局之后,對該廠生產的150匹馬力船用主機大為贊賞,認為它們的技術能力足以與英國機械工廠制造的同類產品相媲美。 福州船政局建造的第7艘“揚武”號于1872年3月建成下水。“揚武”號是福州船政局前期建造的最重要的軍艦,它所費工料繁巨,一船可抵二船。“揚武”號是中國最早的一艘巡洋艦,該艦艦長57米,寬10。8米,吃水5。37米,排水量1560噸;采用非復合式蒸汽機,總功率為1130馬力,航速12節,艦員147名。采用鐵骨木殼建成的“揚武”號巡洋艦,造價高達254000兩白銀;艦上共配備有11門艦炮。 從1869年(清同治8年)到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間,福州船政局共建成艦船40艘。1883年(清光緒九年)1月建成下水的“開濟”號是比“揚武”號更勝一籌的巡洋艦。該艦艦長79。74米,寬10。8米,吃水5。 49米,排水量2200噸;采用一臺功率為2400馬力的省煤臥式復合蒸汽機,航速15節,艦員183名。這艘鐵骨雙層木殼的巡洋艦造價高達268000兩白銀;艦上配備有10門艦炮,并在艦艏水線之下裝設有沖角。隨后,“開濟”號的兩艘同型姊妹艦“鏡清”號和“寰泰”號也從福州船政局造船廠的船臺上滑下了大海。 1872年下水的“揚武”號巡洋艦被編入福建海軍,成為該艦隊的旗艦。福建海軍擁有11艘軍艦,除旗艦“揚武 ”號巡洋艦之外,另有8艘炮艦、炮艇和2艘運輸艦。1884年8月,由海軍中將孤拔指揮的法國海軍遠東艦隊陸續闖入閩江口,進泊馬江伺機挑釁。但當地軍政大員們依據清廷“不可釁自我開”的指令,對入侵的法國軍艦不敢作任何的阻攔,反而施以友好款待;并嚴令與法國軍艦同泊馬江的福建海軍不得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 8月23日13時56分,集泊于馬江的法國艦隊利用退潮的有利時機,向錨泊于上游方向的福建海軍發達猛烈的炮火攻擊,中方艦艇在動中倉促予以還擊。兩軍剛一交火,法軍旗艦“窩爾達”號巡洋艦就集中全部炮火猛攻中方旗艦“揚武” 號;“揚武”號不甘示弱,首發炮彈就命中“窩爾達”號的艦橋,當場擊斃5名法國水兵,法軍艦隊司令孤拔中將幸得身免。不幸的是,法軍的46號魚雷艇急駛而來,用一枚魚雷擊中了“揚武”號巡洋艦的右舷中部,引起劇烈爆炸和滾滾濃煙。“揚武”號的管帶(即艦長)兼艦隊指揮官張成在混亂中倉皇泅水(另一說是乘小舟)逃跑,致使中方各艦失去統一的戰場指揮,不得不各自應戰。此次戰斗僅持續約半小時,法軍艦隊以2艘魚雷艇受重傷和死傷30多人的微小代價,取得了全殲中國福建海軍11艘軍艦以及其它數十艘商船(清海軍死傷700多人)的戰果。中國第一艘巡洋艦“揚武”號在受重創駛近岸邊后,被烈火焚毀。 福州船政局建造的另3艘巡洋艦“開濟”號、“鏡清”號和“寰泰”號,則被編入駐泊于江蘇、浙江海面及長江下游的南洋海軍,未能經歷海上大戰。“開濟”號于1902年失事沉沒于南京附近的長江中。福州船政局后來還建有巡洋艦“廣甲”號(1300噸)、“平遠”號(2100噸)、“廣乙”號(1010噸)、“廣丙”號(1030噸)等。而在此期間,南洋海軍還擁有2艘購自德國的2200噸級的巡洋艦“南琛”號和“南瑞”號,航速15節,各裝備有18門艦炮,艦員250名。 巡洋艦集中的北洋海軍 中法戰爭中福建海軍在馬江海戰全軍覆滅的慘劇,使清廷痛下決心要大辦海軍。光緒皇帝在1885年中法戰爭剛剛結束后就發布上諭指出:“法人尋釁,累次開仗,陸路各軍屢獲大勝,尚能張我軍威,如果水師得力,互相援應,何至處處牽制。懲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師為主” ;北京隨即組建成立了以醇親王奕譞(光緒皇帝之父)為首的“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簡稱海軍衙門)。鑒于北洋防務首當其沖的地位,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李鴻章出任海軍衙門的會辦大臣,具體負責北洋海軍的組建工作。 1888年秋,海軍衙門制訂出一部專門的海軍法規《北洋海軍章程》;該章程隨即被朝廷批準頒行,標志著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北洋艦隊擁有大小艦船近50艘,總噸位約5萬噸;其中主要軍艦22艘,魚雷艇10艘;這支艦隊一度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強大艦隊。在北洋艦隊的編成里,除了有2艘威震東亞的7335噸級的鐵甲艦(即戰列艦)“定遠”號(北洋艦隊旗艦)和“鎮遠”號之外,最為令世人矚目的就是8艘威風凜凜的巡洋艦。在此,逐一介紹這8艘巡洋艦的情況。 “超勇”號和“揚威”號 1879年(清光緒五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此二艦;向李鴻章提議訂造該二艦的是當時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該二艦是同型姊妹艦,其主要技術數據為:艦長 67。1米,寬9。68米,吃水4。27米,排水量1350噸,主機推進功率2400馬力,航速15節,艦員137名。艦載武器有艏艉各1門254毫米口徑主炮、4門120毫米口徑副炮、10門機關炮。李鴻章將該二艦的特點歸納為三條:船小、炮大、行速。李鴻章在呈給光緒皇帝的《訂購快船來華折》中說:“船小則價不盛昂,炮大則能御鐵甲,行速則易于進退。” 1881年8月3日,英國紐卡斯爾港在夏日吹著清涼的海風,迎風招展的彩旗使港灣充溢著一派節日的氣氛。中國出使英國大臣曾紀澤(曾國藩的長子)在此為中國巡洋艦“超勇”號和“揚威”號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在禮炮聲中,曾紀澤親手將清廷的黃色龍旗(清廷的國旗和海軍旗)冉冉升上巡洋艦的旗桿。8月17日,前來英國接船的丁汝昌、林泰曾、鄧世昌等率二百多名中國海軍官兵及部分英國教官,駕駛“超勇”號和“揚威”號啟程回國。這是中國人駕駛中國軍艦首次航行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沿途所經各國均鳴禮炮致賀,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同年 11月22日,該二艦歷經風濤,順利駛回天津大沽口;清廷對駕艦有功的林泰曾、鄧世昌等予以嘉獎。 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超勇”號管帶(艦長)是北洋海軍左翼左營參將黃建勛(福州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并留學英國);“揚威”號管帶是北洋海軍右翼右營參將(以花翎補用都司升署)林履中(福州船政學堂第三屆畢業生)。 “超勇”號和“揚威”號隨北洋艦隊參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海戰;并在苦戰之后被擊沉。“超勇”號管帶黃建勛落入海中后,有人拋長繩相救,他不就而亡;“揚威”號管帶林履中在失去軍艦后,也憤然蹈海成仁。 “濟遠”號 1880年(清光緒六年),北洋大臣李鴻章通過中國駐德國公使李鳳苞向德國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鏘造船廠訂造,同時訂造的還有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濟遠”號巡洋艦的主要技術數據為:艦長72。1米,寬10。37米,吃水4。78米,排水量2300噸,主機推進功率為2800馬力,航速15節,艦員202名;艦載武器有1座雙聯裝21 0毫米口徑前主炮,1門150毫米口徑后主炮,10門機關炮,4具魚雷發射管,2艘艦載魚雷小艇。值得一提的是,該艦擁有較強的裝甲防護力,其裝甲由25。4毫米鋼質和50。8毫米鐵質裝甲層復合而成,可抵御炮火的轟擊。1886年底,“濟遠”號駛至中國。 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濟遠”艦的管帶是北洋海軍中軍左營副將(以花翎副將銜補用參將升署)方伯謙(福州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并留學英國)。“濟遠”艦在甲午戰爭中先后參加了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9月17 日的黃海大海戰和1895年初的威海衛保衛戰;管帶方伯謙于黃海海戰結束數日后,被清廷諭令斬首于旅順口軍港。 甲午戰爭結束后,“濟遠”號被日本海軍擄去。后被編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參加了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并在旅順口戰役中觸雷沉沒于旅順口附近海域。該艦的前主炮等部分武器裝備于近年被打撈出水,被陳列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博物館里,供游人瞻仰。 “致遠”號和“靖遠”號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11月(中法戰爭剛剛結束),北洋大臣李鴻章通過中國出使英國大臣曾紀澤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此二艦。清廷原定將該二艦用于臺灣及澎湖之防務,后改留用于北洋海軍。該二艦是同型姊妹艦,其主要技術數據為:艦長76。25米,寬11。59米,吃水4。88米,排水量2300噸,主機推進功率5500馬力,航速高達18節,艦員202名;艦載武器有3門210毫米口徑和2門150毫米口徑主炮,8門6磅遠射炮,6門45毫米口徑速射炮,10門機關炮和4具魚雷發射管。該二艦訂購總費用近170萬兩白銀;1887年秋駛抵中國。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致遠”號的管帶是北洋海軍中軍中營副將(以花翎提督銜記名總兵借補)鄧世昌(福州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靖遠”號管帶是北洋海軍中軍右營副將(以花翎副將補用參將升署)葉祖?(福州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并留學英國)。該二艦隨北洋艦隊參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海戰。“致遠”號在激戰中被擊沉,鄧世昌落海后謝絕救援,壯烈犧牲,實踐了自己“誓與戰艦同存亡”的諾言。在黃海海戰后段,北洋艦隊喪失了統一的戰場指揮,各艦被迫各自應戰,葉祖?主動在“靖遠”號上升起指揮信號旗。“靖遠”號后來參加了1895年初的威海衛保衛戰,于2月 9日被擊沉。 “經遠”號和“來遠”號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11月(中法戰爭剛剛結束),北洋大臣李鴻章通過中國駐德國公使許景澄向德國伏爾鏘造船廠訂造此二艦。原定將該二艦用于臺灣及澎湖之防務;后改留用于北洋海軍。該二艦是同型姊妹艦,其主要技術數據為:艦長82米,寬12米,吃水5米,排水量2900噸,主機推進功率3400馬力,航速15節,艦員202名;艦載武器有2門210毫米口徑和2門150毫米口徑主炮,1門40毫米口徑速射炮,2座五聯裝47毫米口徑鋼炮,5座五聯裝 37毫米口徑鋼炮和4具魚雷發射管。該二艦訂購總費用約為174萬兩白銀。1887年秋,該二艦與在英國訂造的“致遠 ”號和“靖遠”號巡洋艦一同駛抵中國;途中該四艦進行了各種編隊訓練和單艦訓練。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經遠”號的管帶是北洋海軍左翼右營副將(以花翎補用游擊升署)林永升(福州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并留學英國);“來遠”號管帶是北洋海軍右翼左營副將(以花翎補用游擊升署)邱寶仁(福州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該二艦隨北洋艦隊參加了甲午黃海大海戰,“經遠”艦被擊沉,管帶林永升中彈身亡;“來遠”艦受重傷,后來參加了1895年初的威海衛保衛戰,于2月6日被日軍魚雷艇擊沉。 “平遠”號 “平遠”號是福州船政局建造的第29艘艦船,于1887年12月建成下水,1889年交付服役;后于1894 年甲午戰爭前調歸北洋艦隊。該巡洋艦主要技術數據為:艦長59。1米,寬11。85米,吃水3。96米,排水量210 0噸,主機推進功率2400馬力,航速14節,艦員145名;艦載武器有1門254毫米口徑和2門150毫米口徑主炮,8門機關炮和4具魚雷發射管。該艦的造價為524000兩白銀。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平遠”號的管帶是北洋海軍后軍前營都司李和(福州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平遠 ”號隨北洋艦隊參加了黃海大海戰和威海衛保衛戰,最終被日本海軍擄去。1904年在日俄戰爭中觸雷,沉沒于旅順口附近海域。 外購巡洋艦重振海軍 清廷最大的海軍艦隊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滅;除在幾次海戰中損失的艦艇外,其余艦船悉數被日本海軍擄去,僅存者只有一艘被日軍卸除武器裝備的小型練習艦“康濟”號(威海衛戰敗后,該艦因獲準運送丁汝昌、劉步蟾等北洋海軍高級將領的靈柩而幸得留存)。在此情形下,北洋艦隊已蕩然無存,京畿的海上門戶洞然大開。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清廷決定重建北洋海軍;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負責辦理外交事務)負責海軍的重建工作,后來又在陸軍部增設海軍處,具體承辦重建海軍的事務。為重振海軍以鞏固海防,清政府又不惜花費巨資,從英、德等西方國家訂購了大批各種規格的軍艦,而巡洋艦又一次成為軍火進口項目中惹人注目的大額生意。年輕的光緒皇帝對于中國海軍在1884年甲申中法戰爭和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時隔十年的兩度慘敗,特別耿耿于懷;在189 8年他所主持的著名的“戊戌變法”中,海軍海防問題又被理所當然地列為重要的議事日程之中。當年的7月29日,光緒皇帝在紫禁城內召見軍機大臣;他鄭重明諭:“國家講求武備,非添設海軍、鑄造兵輪,無以為自強之計。” 就在這場僅僅為期103天的“百日維新”運動期間,中國從德國訂造的3艘同型巡洋艦“海容”號、“海籌”號和 “海琛”號分別駛抵距北京城最近的海上港口天津大沽。這3艘巡洋艦遠涉重洋,歷盡風濤,行色匆匆,似乎都要日夜兼程而為光緒皇帝的變法壯舉獻上一份厚禮。最后一艘趕到天津大沽口的“海琛”號于1898年的9月21日終于靠上了碼頭,但蕭瑟的北國秋風卻無言地傳來了來自北京城內的不幸消息:這一天,慈禧太后發動了“戊戌政變”,將光緒皇帝幽禁于中南海的瀛臺,并假借其名義發布吁請太后訓政的詔書,又一次臨朝“訓政”。清廷海軍的重振大業,在一開始就遇上了極為不幸的黑暗政治時日,似乎被歷史昭示著此次重振海軍只能是一廂情愿的曇花美夢。 “海容”號、“海籌”號和“海琛”號這3艘同型巡洋艦是總理衙門于1896年5月下令中國駐德國公使許景澄向德國伏爾鏘造船廠訂造的,單艦造價為163000英鎊。該三艦的主要技術數據為:艦長95。77米,寬12。4米,吃水5。79米,排水量2950噸,主機推進功率7500馬力,航速19。5節,艦員263名;艦載武器有3門150毫米口徑克魯伯式主炮,8門105毫米口徑克式炮,2門60毫米口徑克式炮,4門37毫米口徑哈乞開斯炮,5挺8毫米口徑馬克沁機關槍和1具魚雷發射管;載煤量580噸,載淡水量270噸。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夏,又有兩艘更大的巡洋艦“海天”號和“海圻”號駛抵天津大沽口。該二艦是18 96年11月清廷令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的同型巡洋艦,其單艦造價為328000英鎊。該二艦的主要技術數據為:艦長129。32米,寬14。23米,吃水6。1米,排水量4300噸,主機推進功率17000馬力,航速24節,艦員445名;艦載武器有2門200毫米口徑阿姆斯特朗主炮,10門120毫米口徑阿式炮,12門47 毫米口徑阿式炮,4門37毫米口徑阿式炮,6挺7毫米口徑馬克沁機關槍和5具魚雷發射管;載煤量990噸,載淡水量3 37噸。“海圻”號巡洋艦于1911年出訪英國、美國、墨西哥、古巴等國,進行了環球航行;遺憾的是,“海天”號巡洋艦在幾年后就因艦長失職而觸礁沉沒。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病死;年僅8歲的溥儀即位,定年號為宣統,其父載灃擔任攝政王而掌控朝政。次年,載灃親自代理全國海陸軍大元帥,并提出振興海軍,設置了籌辦海軍事務處,由他的六弟郡王銜貝勒載洵和提督薩鎮冰擔任籌劃海軍大臣。 1909年(清宣統元年)10月,載洵和薩鎮冰帶隨員赴歐洲各國考察海軍。在意大利,他們訂造了1艘1000 噸級的炮艦;在奧匈帝國,訂造了1艘2000噸級的驅逐艦;在德國,訂造了3艘700噸級的新式魚雷艇和2艘400噸級的鋼甲平底炮艇。在英國,他們考察了多家造船廠并參觀訪問了皇家海軍大學,分別向兩家造船廠訂造各一艘巡洋艦,即“ 肇和”號和“應瑞”號。 “肇和”號是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的一艘巡洋艦,造價為210000英鎊。該艦主要技術數據為:艦長97 。6米,寬11。89米,吃水4。27米,排水量2600噸,主機推進功率6000馬力,航速20節,艦員230名;艦載武器有2門150毫米口徑阿姆斯特朗式主炮,4門100毫米口徑阿式炮,6門3磅阿式炮,2挺馬克沁機關槍和2具魚雷發射管;載煤量550噸,載淡水量255噸。“應瑞”號是向英國維克斯造船廠訂造的另一艘巡洋艦,造價為2040 00英鎊。該艦主要技術數據為:艦長100。65米,寬12。62米,吃水3。97米,排水量2460噸,主機推進功率6000馬力,航速20節,艦員230名;艦載武器有2門150毫米口徑維克斯主炮,4門100毫米口徑維式炮,2 挺馬克沁機關槍和2具魚雷發射管;載煤量550噸,載淡水量255噸。 令載灃這位根本就不懂海軍的滿洲貴族沒有想到的是,當“肇和”號和“應瑞”號這兩艘巡洋艦建成后駛抵中國時,時間已是1913年;此時中國的天地已改變了顏色,大清王朝的歷史紀元已被換成了中華民國的紀年。順便一提的是,載灃等人于1910年夏季還赴美、日兩國考察海軍,向紐約某造船廠訂購了一艘3000噸級的“飛鴻”號巡洋艦,但后來因故未能交貨。 無可奈何花落去 1910年(清宣統二年)12月4日,清廷將籌辦海軍處改為與陸軍部平行且同級別的海軍部。次年3月9日,清廷開始向包括海軍大臣載灃在內的全體海軍軍官頒授三等九級的海軍軍銜。清廷的海軍軍銜設置情況是:正都統(海軍上將),副都統(海軍中將),協都統(海軍少將);正參領(海軍上校),副參領(海軍中校),協參領(海軍少校);正軍校(海軍上尉),副軍校(海軍中尉),協軍校(海軍少尉)。 就在清廷對海軍建設采取一系列舉措之際,在湖北爆發了武昌起義,掀開了辛亥革命的歷史大潮。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被清廷派赴武漢等地鎮壓革命黨人的海軍艦隊卻易幟而將炮口對準了大清王朝。特別是1911年11月12日,“海琛” 號、“海籌”號和“海容”號三艘巡洋艦率先駛離武漢,宣布起義,成為整個海軍異動的標志;清廷花費巨資所購入的巡洋艦,最終卻加入了倒戈者的行列。 武昌起義爆發后僅一個月,整個清廷海軍即完全倒向革命黨,這對行將垮臺的清王朝構成致命的一擊。12月25日,孫中山先生自海外回國;并于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月3日,民國臨時政府組建了以黃鐘瑛為首、湯薌銘為副的海軍部。但在不久之后的軍閥割據時期,剛從形式上統一起來的民國海軍,又處于分裂狀態,并被卷入各地勢力的混戰之中。 1929年4月12日,國民政府明令設立海軍部;6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海軍部正式成立,部長為楊樹莊(19 38年1月,海軍部奉命撤銷,改組為海軍總司令部)。1930年,海軍部訂造2艘新型2600噸級巡洋艦:與日本播磨造船廠簽訂合同,船款以東北大豆折價分期交付;圖紙由日方設計,分別在中、日兩國建造。1932年,在日本建造的“寧海”號完工駛抵中國;由江南造船所承造的“平海”號于1931年8月動工,1936年駛赴日本安裝武器系統,1937 年4月駛返國內。這兩艘巡洋艦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軍艦。1931年,江南造船所還建成1500噸的輕巡洋艦“逸仙” 號。 但是,在1937年爆發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中,民國海軍僅有的9艘巡洋艦,即“海圻”號、“海琛”號、“海容 ”號、“海籌”號、“平海”號、“寧海”號、“逸仙”號、“應瑞”號和“肇和”號,奉命在江蘇江陰的長江航道設置封鎖線;9月25日,“海圻”號、“海琛”號、“海容”號、“海籌”號等4艘老巡洋艦被沉塞于主阻塞線之后充當輔助封鎖線。這4艘巡洋艦即不戰自沉矣! 幾乎與此同時,在同一地點與日本飛機的激戰中,“平海”號、“寧海”號、“逸仙”號這3艘巡洋艦也相繼沉沒。 10月23日,從江陰退到安徽采石磯的“應瑞”號巡洋艦亦被日軍的飛機炸沉。同年9月下旬,另一艘巡洋艦“肇和”號在廣東虎門要塞的激戰中,被日軍飛機炸沉。至此,中國海軍的巡洋艦已全部蕩然無存,殉國于水底。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海軍接受了英國海軍贈送的一艘巡洋艦“重慶”號。該艦原名為“黎明女神”號或“曙光”號(HMS Aurora),是英國于1936年建成的一艘輕巡洋艦(造價為2259951英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艦擔任英國海軍地中海K艦隊的旗艦,曾擊沉10多艘敵艦和20多艘商船,被英軍譽為“銀色鬼怪”。1943年,該艦曾運送英國國王赴馬耳他;1944年,歐洲盟軍總司令愛森豪威爾上將曾在該艦上指揮了對班泰雷利亞島的攻擊行動。該艦主要技術數據為:艦長154。03米,寬15。56米,吃水4。2米,標準排水量5274噸,滿載排水量7500噸,采用4臺透平主機,推進功率64000馬力,最高航速32。25節,續航力4000海里,艦員近600名。其艦載武器主要有3座雙聯裝152毫米口徑主炮,4座雙聯裝100毫米口徑副炮(均能進行自動裝填),2座40毫米口徑高射炮,3座雙聯裝20毫米口徑機關炮,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及深水炸彈等;艦上配備的雷達指揮儀,可控制火炮對海對空射擊。 “重慶”號巡洋艦堪稱為中國海軍有史以來裝備最新、火力最強的一艘軍艦,被當時的國民黨軍政要人們譽為“中國海軍的新生”。但“好景”不常的是,“重慶”號于1949年2月26日從上海吳淞口外駛向××黨控制下的煙臺港,投奔了新的主人;不久后,即因為國民黨空軍的轟炸而沉于遼西葫蘆島附近海域。 從此,中國人不再擁有自己的巡洋艦。 。
熱心網友
按國際上標準來說噸位在7000以上就算巡洋艦了!但中國沒有巡洋艦!但有7900噸位驅逐艦,"現代級"驅逐艦。還有在7000噸位驅逐艦052B和052C型驅逐艦。我還是介紹一下吧!"現代"級導彈驅逐艦是前蘇聯在70、80年代冷戰高峰期間為了抗衡美國海軍而建造的高性能水面作戰艦艇,屬于第三代驅逐艦。`1970年由原蘇聯北方設計局設計,1976年完成施工設計后首艦“現代”號交由列寧格勒日丹諾夫船廠建造,1978年11月下水,1980年12月建成服役。該級艦的主要任務是為編隊護航,擔任對海、對空作戰任務,攻擊敵航母及其它大中型水面艦艇;在兩棲作戰中實施火力支援;保衛海上交通要道等。 1998年底傳出中國要購買該級艦的消息。首艦“杭州”號1999年12月試航,2000年初遠涉重洋,從俄羅斯圣彼德堡北方造船廠回國。途中于2月11號穿越臺灣海峽,抵達浙江舟山軍港。中國訂購的第二艘現代級驅逐艦,于2000年6月27日開始海試,8月15日結束。9月,該艦由中俄聯合進行驗收,11月30日交付中國海軍。 主尺度:長156。37米,寬17。19米,吃水7。85米 排水量:標準7900噸,滿載8480噸 航速:32節 主機:4座蒸汽鍋爐,2軸,99500馬力 續航力:2400海里/32節;6500海里/20節;14000海里/14節 艦員:296人(最多可容納350人) 導彈:艦艦導彈:四聯裝MOSKIT(SS-N-22“日炙”)超音速巡航導彈發射器2座 艦空導彈:Shtil(SA-N-7“牛虻”)單聯裝兩座(備彈48發) 艦炮:2座雙聯裝130毫米火炮。 2座雙聯裝AK130艦炮,35-45發/分,射程29。5千米 4門AK630近防炮,3000發/分,射程2000米 魚雷:2座雙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火箭:RBU-1000型300毫米6管反潛火箭2座射程1000米 PK-2型雙管干擾火箭2座 MRG-1型7管多用途榴彈發射器2座 直升機:卡-25B反潛直生機 052B導彈驅逐艦中國最新一代的通用型導彈驅逐艦。首艦1999年底或2000年初開工建造,2002年5月初下水,目前可能已交付海軍。標準排量約7000噸,柴燃動力,航速<30節。4座4聯C803反艦導彈發射架,2座9M38M單臂防空導彈發射架,1座100毫米單管隱身主炮,2座國產7管30毫米近防炮,4座3×6多用途發射器,2座3聯324毫米魚雷發射管,搭載1架卡-28反潛直升機。 168、169 排水量:7000噸 主機:柴燃動力 航速:<30節。 武器:反艦導彈:4座4聯C803反艦導彈發射架 艦空導彈:2座9M38M單臂防空導彈發射架 1座100毫米單管隱身主炮 2座7管30毫米近防炮 4座3×6多用途發射器 2座3聯324毫米魚雷發射管 直升機:1架卡-28反潛直升機 052C導彈驅逐艦是中國海軍第一代具備相控陣雷達、垂直發射系統的防空型導彈驅逐艦,被譽為“中華神盾”。首艦2003年4月29日下水。目前該級兩艦均在海試,不日將交付中國海軍。標準排量約7000噸,柴燃動力,航速<30節。2座4聯新型反艦導彈發射架,2組“海紅-9”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1座100毫米單管隱身主炮,2座國產7管30毫米近防炮,4座3×6多用途發射器,2座3聯324毫米魚雷發射管,搭載1架卡-28反潛直升機。 170、171 排水量:7000噸 主機:柴燃動力 航速:<30節。 武器:反艦導彈:2座4聯新型反艦導彈發射架 艦空導彈:2組“海紅-9”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 1座100毫米單管隱身主炮 2座7管30毫米近防炮 4座3×6多用途發射器 2座3聯324毫米魚雷發射管 直升機:1架卡-28反潛直升機下圖為"現代"級導彈驅逐艦。
熱心網友
有。叫什么就不太清楚。
熱心網友
肯定沒有,只有大型驅逐艦現代級
熱心網友
有
熱心網友
笑話!!!我們有BC????
熱心網友
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