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有多少人,那些人長期生活在上面嗎?
熱心網友
國際空間站既不是美國的工程,也不是俄羅斯的工程,它是一個國際太空工程,因為有16個國家參與。 南方網訊 冷戰時期,載人航天是美國和蘇聯兩國開展空間競賽的主要競技場。1982年,前蘇聯已成功地發射了7個“禮炮”號系列載人空間站,并擬發射“和平”號長期載人空間站。美國在空間站的運行管理方面處于明顯的劣勢。為擺脫這種局面,1984年1月,美國前總統里根向全世界宣布,美國將在10年內投資80億美元,建成規模龐大的永久載人空間站,并邀請盟國參加,擬壓倒前蘇聯即將發射的“和平”號空間站。歐空局、日本、加拿大等國迅速作出了積極響應,于1988年正式加盟該計劃,并把這一空間站命名為“自由”號空間站。但由于“自由”號空間站的目標定得太高,它在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面都受到了制約,迫使“自由”號空間站經受了一次次脫胎換骨似的重新設計,規模一次次縮小、技術難度不斷下降,而研制進度卻一次次延后,研制經費不斷上漲,反對“自由”號空間站的呼聲日益高漲,甚至險些被取消。 冷戰的結束為美俄間的航天合作提供了政治條件。美國出于政治考慮和垂涎于俄羅斯豐富的載人航天飛行、管理經驗,而俄羅斯急劇衰退的經濟環境,無力單獨建造原計劃發展的“和平”2號空間站,迫切需要從美國那兒獲得美元來支撐其龐大的航天計劃。兩國各取所需,一拍即合,以美國為首的“自由”號空間站合作伙伴于1993年12月正式邀請俄羅斯加盟,在原“自由”號空間站和“和平”2號空間站的基礎上,聯合建造“阿爾法”國際空間站(現稱“國際空間站”)。就這樣,以美國和俄羅斯牽頭,聯合歐空局11個成員國(即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丹麥、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1997年加入)等16個國家共同建造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誕生了。國際空間站成為迄今最大的航天合作計劃。國際空間站的結構 南方網訊 國際空間站總體設計采用桁架掛艙式結構,即以桁架為基本結構,增壓艙和其它各種服務實施掛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掛艙式空間站。其總體布局如圖所示。大體上看,國際空間站可視為由兩大部分立體交叉組合而成:一部分是以俄羅斯的多功能艙為基礎,通過對接艙段及節點艙,與俄羅斯服務艙、實驗艙、生命保障艙、美國實驗艙、日本實驗艙、歐空局的“哥倫布”軌道設施等對接,形成空間站的核心部分;另一部分是在美國的桁架結構上,裝有加拿大的遙操作機械臂服務系統和空間站艙外設備,在桁架的兩端安裝四對大型太陽能電池帆板。這兩大部分垂直交叉構成“龍骨架”,不僅加強了空間站的剛度,而且有利于各分系統和科學實驗設備、儀器工作性能的正常發揮,有利于宇航員出艙裝配與維修等。 國際空間站的各種部件是由合作各國家分別研制,其中美國和俄羅斯提供的部件最多,其次是歐空局、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這些部件中核心的部件包括多功能艙、服務艙、實驗艙和遙操作機械臂等。俄羅斯研制的多功能艙(FGB)具有推進、導航、通信、發電、防熱、居住、貯存燃料和對接等多種功能,在國際空間站的初期裝配過程中提供電力、軌道高度控制及計算機指令;在國際空間站運行期間,可提供軌道機動能力和貯存推進劑。俄羅斯服務艙作為國際空間站組裝期間的控制中心,用于整個國際空間站的姿態控制和再推進;它帶有衛生間、睡袋、冰箱等生保設施,可容納3名宇航員居住;它還帶有一對太陽能電池板,可向俄羅斯部件提供電源。實驗艙是國際空間站進行科學研究的主要場所,包括美國的實驗艙和離心機艙、俄羅斯的研究艙、歐空局的“哥倫布”軌道設施和日本實驗艙。艙內的實驗設備和儀器大部分都是放在國際標準機柜內,以便于維護和更換。加拿大研制的遙操作機械臂長17。6米,能搬動重量為20噸左右、尺寸為18。3米×4。6米的有效載荷,可用于空間站的裝配與維修、軌道器的對接與分離、有效載荷操作以及協助出艙活動等,在國際空間站的裝配和維護中將發揮關鍵作用。你要詳細了解國際空間站的資料就到:南方網 科技 專題集錦 國際空間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