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傳奇

熱心網友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著名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是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變后,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注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并批評了從柳永、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李清照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如夢令》描寫惜春憐花的感情: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另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歐鷺她因趙明誠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別詞,更是情意深摯,別具一格。如《醉花陰》描寫女詞人在「佳節又重陽」時,倍感孤寂,于是以黃花自喻說:薄霧濃云愁永晝 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廚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構思新穎,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體怨詞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發詞人盼望丈夫來信的心情: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纔下眉頭 卻上心頭 她的后期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如《聲聲慢》上片表現詞人「尋尋覓覓」,又無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環境中獨自傷心的神態。下片觸景生情、悲秋自憐:「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語言明白、節奏急促,情調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樂》由「元宵佳節」引起感傷,追懷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寫到:中州盛日 閨門多暇 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 捻金雪柳 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 風鬟霜鬢 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 簾兒底下 聽人笑語 全詞流露出最國家變故、昔樂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來宋末詞人劉晨翁讀此詞,不禁「為之唳下」。 李清照的詞獨具一家風貌,被后人稱為「易安體」。李詞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從而擴大了傳統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二是善于從書面語言和日??谡Z里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于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才女李清照 ◇(上)  才高之人,必要多情以制其才氣,才使其身不為才所累,也不會以才而 至于傷人。然而才高而偏又要多情者,其心則每要為情所傷。這確實是一件 很不好辦的事情。而當在紅妝難出閨樓的時代里,女子多才而又要多情時, 則這樣的才情所必要給其造成的傷痛,更要深厚慘烈的多。而當品味從卓文 君到朱淑真到李香君柳如是的一曲曲夾隨了幾多女兒柔腸欲斷的詩詞時,才 發現歷史的塵灰中總少不了要以幾多薄命紅顏的斷腸絕調為佐料;這不能不 使人要驚懼于歷史所以能如此富有性情地演進,竟然總要以何等慘劇的情感 的付出為代價。   宋神宗元豐七年,中國歷史上才情最著之一位女性--李清照--在齊 魯一個并非常平的書香之家誕生。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其時名滿 天下之蘇軾門下,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其人博學多才,廉潔奉公,同時又 放任通達,不拘常俗,為難得之俊秀之才;其母王氏,乃名相王準之孫,時 相王(王+圭)之侄,家學頗豐。下嫁文叔而能自甘清貧,謹守賢良,殊為 難得。而李格非慧眼早識清照才氣,比之為蔡琰蔡文姬,乃刻意不讓其為封 建婦道思想所束縛,讓女兒自由翱翔于文章詞賦之間。如此美滿家庭,終于 成就了清照的超卓才氣。   清照出生之時,正是王安石變法末期。一歲時,神宗年三十八而薨,哲 宗繼位,改元佑年。時哲宗年僅十歲,因此由太皇太后高氏聽政。高氏大力 任用蘇軾等元閣老臣,盡廢熙元新法。元佑八年,高氏卒,哲宗親政,有“ 復熙寧、元豐之意”,次年即紹圣元年,任當初曾經背叛了王安石的章淳為 尚書左仆射,大力打擊元佑黨人,復行新法。蘇軾作為元佑黨人代表,自然 是首當其沖。而李格非為蘇子門生,又剛直不阿,不愿依附時勢,是年六月 即被貶廣信。明年,始返京為禮部員外郎,并把清照從老家接到汴京。到這 時,清照才算開始有了一段比較安穩自如的生活。然而由于格非位在“元佑 黨人”之列,因此后來宋王朝幾次對元佑黨人及其家屬的沉重打擊都忘記不 了他,清照一生幾番為此身世所累并屢遭磨難,其所由來如次。   這年清照才十五歲。李格非把她接到汴京,是為了她的婚事。然而李清 照一到京都,其超絕才氣便有如決堤之水,一泄千里而不可遏制。不到一年 ,也就是清照十六歲那年,即以一首“如夢令”名動京華。直至千載之后的 今天,我們都不得不為“綠肥紅瘦”之絕妙而驚嘆不已。   如此超絕才女,自當嫁給同等之超絕才子,才算般配。   才子佳人終成眷屬的這種令人神往的組合,是中國沉悶而缺乏創意的漫 長的歷史中少有的最能撥動人的心弦的華美樂章。而這樣的樂章中,通常卻 總還有不和諧的音符,亂人心扉。如前述的卓文君之與司馬相如、李香君之 與侯朝宗,柳如是之與錢謙益,莫不如斯。而等待正是二八華年風華絕代的 李清照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呢?   清照于十八歲那一年,嫁給了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二十一歲的太學生 趙明誠。這個趙明誠,少年時即頗有才名。陳師道說他“每遇蘇(軾)、黃 (庭堅)詩,雖半簡數字必錄藏”,可見他對蘇黃一派才氣非常之士,很有 好感。趙李之配,真可謂是郎才女貌,正是為人所向往者。   事實上,李趙初婚時確乎快樂燕如。明誠好金石,是有宋一朝有名的金 石家,好收藏金石玉刻,碑文拓本。每在公假出外購買時,則必不忘給清照 帶來果花枝樹,小夫妻兩實可謂如膠似漆,愛意融融。這從這一時期清照的 充滿富雅清芳的詞作中,也可略窺一二。從“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賦,此 花不與群花同”中,我們都可以想象見清照的頗帶幾分調皮地嬉笑于招展花 枝間、與夫君耍玩的綿綿場景。   然而這樣的時光,在清照漫長的一生中,是極為少見的。不幸很快就要 降臨到這個尚擺脫不了天真稚氣的少婦身上。   宋徽宗崇寧元年,也就是清照初為人婦的第二年,徽宗親書元佑黨人名 單,銘石于端禮門,永不錄用。李格非既為蘇軾余黨,在其中自然“名列前 茅”,不久連同蘇氏兄弟及蘇門四學士一起,遠謫邊郊。而趙挺之這時則隨 章淳而得意宦場,并借機報復大肆打擊元佑黨人,不遺余力,即便清照上詩 求他營救乃父也幾近于無動于衷。   這對于為人新婦之李清照來說,其打擊之大,可想而知。誠如她給趙挺 之所言:“炙手可熱心可寒”,一邊為自己生身親父,一邊為自己心愛的夫 君的父親大人,置身其中必日受煎熬,真難為了如許佳人了!李格非后雖蒙 身居相位的韓忠彥等的營救而能罷官潛心學問,尚不至于如蘇氏兄弟等遠斥 天涯海角,但對于李清照來說,這一場大變故對她心靈里所創治下的創傷, 卻是永遠也無法愈合了。這年她才十九歲。   趙挺之本是一個心胸狹窄而又勢利之人。親家蒙難自己非但見死不救, 甚至還有落井下石之嫌,一旦確定格非再無回返之可能,他對年幼的兒媳的 態度,也炯然不同以前。在那個父為子綱的時代里,這自然也連帶影響了趙 明誠對自己嬌妻的態度。明誠既然無意為愛而拋棄一起,甚至要想保住乃至 升遷自己的職位,自然就只有忍看嬌妻倍受苦難熬煎而無顧--即便他確實 是對清照頗有情意的話。對于李清照來說,以往的養尊處優被有家門可依的 無憂少慮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復返了。作為元佑黨人之后,她甚至已無法再 在京都呆下去了。明年,李清照終于被迫辭別新婚不久的夫君,與之生別離 ,回到了老家。   嗚呼!對于一個才高情篤之人來說,人生之最為慘烈而難于熬歷的苦難 ,莫過如此!而這樣的苦難對于年僅二十的李清照來說,才僅僅只是個開始 。等待在她前面的跨越北南兩宋的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還有更多的遠較此為 悲、為劇、為烈的苦痛在那里等著她孤獨而苦寂地去細細品嘗。唯有她在經 歷了無數的苦難磨礪之后,上蒼似乎才愿意贈給她以如椽神筆,寫就一幅幅 血淚交融的壯美秀麗精致絕倫的美妙華章。然而那樣的詩篇里,卻再也少有 兩年前新婚之時少女的無憂無慮的素撲雅致天真無邪的色調了。歷史注定了 要將李清照高高銘刻入文明的凌煙閣中,然而這終竟是要以幾乎完全而徹底 地毀掉如此一個美麗而才華絕代的少女的幸福為代價。如許慘烈的代價,對 于李清照來說,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對于處身于一個三綱五常道德牌坊牢牢束縛住了人們的心靈的郁悶而充 滿悲劇性的時代的人來說,一切似乎都已經由不得她作主了。無論李清照愿 意與否,她只有緊緊跟隨著歷史的車輪向前頑強不屈地走去,在其中繼續品 嘗著無限的悲與喜、苦與樂、幸福與不幸所釀制出的雜味人生苦酒。舍此她 并別無選擇。 ◇ 才女李清照 ◇(下)  宋哲宗朝及徽宗朝對元佑黨人的迫害,是歷史上很有名的一段公案。李 格非雖然不必如蘇氏兄弟那樣時有性命之憂,但身遭其累并及子孫,在那個 時代卻是難免的事情。李清照無法再容身于父親政敵之家中,只有遠避娘家 。其中滋味,我們今天是無法領會了。然而其中使得清照參悟世態炎涼,人 世險惡,卻無疑也是對其意志的一個很好的錘煉。然而燕爾新婚而不得不要 遭受此等劫難,與心愛之人作生別離,對于一個孤弱女子來說,其中痛苦無 論如何是太巨大了,實在是太巨大了。   然而趙明誠呢?這位年輕的新郎官,此時借其父在朝廷的炙手可熱之地 位的蔭庇,很快便當上了鴻臚少卿,一個頗為顯赫卻又十分清閑的職位。只 是不知當趙少卿酒足飯飽之余悠游于金石器皿之間的時候,是否還會記憶起 曾與他同床共枕美麗賢慧聰明卓絕卻正熬煎于偏鄉僻野向南方焦慮遠眺的嬌 妻呢?   然而史料可查的一個事實是,當兩年之后李清照曾回京探望親愛的夫君 時,在相府中卻遭到了冷遇。趙李之間傳頌千古的戀情,在趙明誠看來,不 過爾爾!相反的,這段時間,風流年少的趙明誠,是否有出格之舉,行天臺 之會,赴秦樓之約,固然無可細證;然而從此一時期寓居家中的李清照所寫 的一些詞來看,恐怕還是免不了的:而況在宋朝這一夫為妻綱正甚囂塵上的 時代,納妾或尋花問柳乃男人正當之舉,即便是情癡而專一如蘇東坡,其妻 王弗甚至還要主動勸其納朝云為妾;又何況是如趙明誠這樣的朝霸一方之相 門之年少張狂之士呢?對于李清照來說,明誠若有不忠之行為對她固然是個 極大的心理打擊,然而章臺路漫,武陵人遠,她又如何能管得了呢?   世事翻覆,斷難預料。靖康前后幾十年,也恰恰是有宋一朝政局最為動 蕩的時期。先是,趙挺之和蔡京爭奪權位,數起數落。趙家勢力自然也隨之 波動。崇寧五年,朝廷下令毀“元佑黨人碑”,大赦天下,解除黨禁,這對 李格非一家來說,自然是個好消息。大觀元年,蔡京復相,趙挺之罷右仆射 卒。蔡京旋即將趙家大小系獄。不久雖然重新獲得解放,然而趙明誠也再難 有當日之得意了。真所謂盈虛有數,天道好旋。明誠這個時候也算嘗到了當 初李清照所經歷的那樣的苦痛。但不同的是,清照并沒有冷待他,相反的, 不久即決然隨明誠避居青州鄉里,甘愿與他同苦,甚至還熱切地希望能和明 誠終老鄉野。比照當初清照在趙府橫遭冷遇,被遣回鄉,而趙明誠卻依然在 京逍遙地戴著烏紗帽,不知明誠冥冥之中倘若有知,若知道后人竟把他也列 為癡情男兒的典范,卻不知會羞愧否?   清照時年二十四歲。情也愛也,此間的不同,就有如此之劇大!清照真 不愧性情中人也!然而查遍古今中外,此等才情俱著者,可謂寥寥少矣!到 而今,勢利金錢遠比真情來的珍貴,一些人更把情感放上了天平秤上來討價 還價,那樣的才情,還能到哪里才能找尋得到呢?   與趙明誠一起屏居青州歸來堂頌詞讀書的十年光陰,是清照一生難得一 見的又一次快樂時光。這個時期,清照恍如從前幾年的重負中解脫了出來, 其作品里,又重現了多才少女的明亮耀麗的光彩來。此十年,“仰取俯拾, 衣食有足”,“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 卷,指摘弊病,夜盡一燭為率”,“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 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 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李清照《金石錄后序》)。如許生活,實在 要讓人稱羨不已了!只有在這個時候,趙李之配,才算不負為后人所仰慕者 !對于一個才情并著而又情真意篤冰清玉潔有如喜馬拉雅山上的天空、天山 上的雪蓮的年少女子來說,還有什么比這樣的相濡以沫恩愛如漆的生活更讓 她陶醉的呢?也難怪清照要說,“甘心老是鄉矣!故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行文至此,我甚至都能分享到了她的那一分快樂了!   象清照這樣的人,必首先是生活于精神的世界里。這正是她異于常俗之 人、包括趙明誠的根本不同之處。蓋常人必先居于此岸世界,而后看其有否 造化再渡向彼岸。而對于李清照這樣性情中人來說,此岸世界,不過是暫時 棲身之遽蘆罷了;她的身軀固然為其所拘限,她的心靈卻總能自由地翱翔于 此岸與彼岸之間;這固然時常的會使她因為與此岸總有若即若離之隔閡而遭 受苦痛,然而她于其中所能享受到的獨特的幸福與快樂,又豈是明誠之輩所 能體會得到呢?   此一時期,清照的創造力也達到了一個高峰。除了吟作了不少色彩明快 的詞篇外,她還協助明誠撰寫了成就其名之《金石錄》--明誠所為當世及 后世所傳者,不過其金石造詣,其中有大部清照之功勞,是免不了的。此外 ,清照還汲取劉勰與鐘嶸之觀點,天才獨創寫就了“別是一家”的《詞論》 ,評點當世大詞家如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張先、秦觀、柳永等,頗有捭 睨天下英雄如無物之氣概。易安詞體,當奠定于斯時。   然而趙明誠終是俗人。他是耐不住終老鄉野這樣的寂寞的,因為他并沒 有如清照那樣能于寂寞中尋求個人極大自由的超然品性。在避居青州的數年 中,他一直沒有放棄盡快回城作官的念頭。畢竟都市的熱鬧,再加個人陷身 塵世隨波沉浮所能獲得的刺激性興奮,就有如今天之出國流洋能給一些人帶 來快感一般,這樣的誘惑,他是斷斷抵制不了的。   政和元年,也就是趙李退居歸來堂不到四年左右時光,趙挺之通過其母 乞求當朝能復其官職。這樣不懈折騰了六七年,終于在重和元年,也就是趙 李居歸來堂整十年后,趙明誠終于如愿以償,得以離開青州出外作官。然而 讓人奇怪的是,清照竟然沒有隨他同行。這在官員可攜眷屬同任的宋朝來說 ,不能不說是十分奇怪的。因為我們都知道,蘇東坡在四次被貶甚至被遠謫 海南時,每次幾乎都是要帶上壇壇罐罐、妻兒老小一同上路的;他的第一個 妻子王弗,記得便是病死遭貶道上;而侍妾朝云更是自始至終伴隨著他,天 南海北四處流浪,一起渡過無數的風風雨雨。而得賢妻如清照的趙明誠,怎 么反倒如此的公而忘私呢?   這無論如何,都是解釋不通的。但或許任何的解釋,都是多余的了。因 為個中的原由,我們從清照給明誠的送別詞中,足以一窺底細了!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 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 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看來趙明誠并非真個是報國心切。他本是天臺劉阮、急登章臺路,欲赴 秦樓約罷了!可憐清照,縱然唱碎千萬遍陽關曲,也難留住曾和她十年同夢 的武陵中人了!十年來她不記前嫌,精心地以自己的熾愛撫平他的苦寂和創 傷;可這位先生,一朝得志,盡然首先就想要讓她重溫一下十年前她所經歷 的苦難?!案性乱黠L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舊恨新愁交織于此,怎不叫 她新瘦悲秋呢!   行文至此,真是要讓人目眥盡裂,膽血賁張了!真不知時光若倒退幾十 年,趙明誠倘遇到了包龍圖,是否會讓他看不順眼呢?   雖然又數年,明誠經歷官場磨難,才真切地體會到清照之情之真之切之 無可于俗物中可補者,終于有所領悟而回心轉意。然而縱便如此,后來金兵 南犯他們在池陽相別,明誠叮囑清照保管他的那堆金石器物時,依然是甚至 看重自己的那堆破爛貨甚于清照的生命!清照問他“如聞城中緩急,奈何? ”,他遠遠的回答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 ,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他是寧可 讓清照抱著壇壇罐罐一起死的,又何曾想到她的生命的珍貴呢?   而這樣一個朝秦暮楚反反覆覆的絕情的小人兒,竟然能和清照一起,垂 名于千年之后,空擔起情圣之名。明誠,汝無愧乎?!   李清照的最大的不幸,也正在于此。   建言三年,趙明誠死,清照時年四十六歲。明誠雖然不是一個重情之人 ,清照卻是。因此他的死,仍讓清照肝腸欲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或 許也是她的飽受滄桑磨難的情感的一種解脫。而造化的捉弄人之處便在于, 這還遠非是她的苦難的結束,而只是又一輪苦難的開始。她的悲劇性的一生, 只有在她靖難之后,以無比悲憤之情寫就那首足可讓古今天下所有的男人抬 不起頭來的五言絕句時,其激昂的色調才達于極致--而那離開現在,還有 讓人窒息難于熬繼的一段時間;而離開她徹底地從這個世界的苦痛中解脫出 來,還有漫長的二十七年。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即公元1155年,李清照死。死年七十三。 。

熱心網友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父親是文學家李格非,母親是狀元王拱 辰之女,也工文章。李照清早年生活在文化空氣濃厚的家庭里。 18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 著有《金石錄》,李清照寫了《金石錄序》,詳細的記載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對書畫金石的愛好。他前期的 詞章,多數是描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綺麗風光,風格清新明麗。北宋滅亡后,李清照夫婦倉皇南 渡。公元1129年,趙明誠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只身經歷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 映戰亂痛苦的生活,感時傷懷,懷舊思鄉,風格沉郁凄愴。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主要在于運用樸實的白 描手法,善于寫細膩的感情變化,語言明白如話。在宋代詞人中,卓然自成一家。有《漱玉詞》。 主要作品 如夢令 如夢令 漁家傲 醉花陰 武陵春 聲聲慢 夏日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