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河西地區張掖一帶建國后的歷史資料(49—今),重點是49—90年,有數據最好,側重政策和環境保護方面我要寫這一帶的水土流失問題,能體現歷史變化的數據是最好的,當然史實也很需要,如果是甘肅河西走廊一帶、黑河一帶也行,能找到一點也好啊,手頭資料實在是緊缺

熱心網友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滋養出的一片綠洲和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自古水草肥美,澆灌農業發達,物阜民富,素有“金張掖”之稱。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成倍增長,耕地的急劇擴大,張掖成了典型的資源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量、畝均水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7%和29%。這不僅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還嚴重地破壞了生態。1957年出生的張掖市水務局副局長劉國強清楚地記得:上個世紀70年代,張掖市甘州區“半城蘆葦半城塔”,到處是水池和蘆葦。到了80年代就大大縮小,到了90年代基本消失,目前只有巴掌大一片了。  更為嚴峻的是,張掖位于黑河中游,集中了全流域91%的人口、83%的用水量、95%的耕地和89%的國內生產總值。在黑河水哺育張掖的同時,在下游地區的額濟納綠洲在過去的40多年內從6940平方公里急劇萎縮為3328平方公里。黑河尾閭湖泊西、東居延海也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完全干涸,周圍的胡楊林大片大片地枯死,并由此產生了一個籠罩我國北方200平方公里的新沙塵源地,直接影響西北乃至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  黑河流域出現的水資源緊缺、土地沙化、生態失衡,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00年,國家決定投資23。6億元開展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并保證向下游內蒙古自治區的額濟納旗定量分水。2001年2月,國務院將黑河治理列入西部大開發重點建設工程。2002年3月,水利部確定張掖市為全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  根據國家確定的黑河分水方案,張掖要在現狀用水量中拿出5。8億立方米,才能保證完成向下游的分水任務。這意味著張掖要削減23%的用水總量,或者說必須減少60萬畝耕地的用水量。 張掖缺水,不僅體現在供求矛盾突出上,還有時空分布不均、用水結構不合理、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在5~6月,需要灌溉水量約占全年用水量的35%,但同期黑河來水僅有20。4%,造成40萬畝耕地因不能適時灌溉而成災。在用水結構中,農業用水比例達87%,其中灌溉用水又占農業用水的90%以上,全市單方水產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為2。81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目前,全市62%的國土面積為水土流失面積,60%以上的草原呈現為荒漠和半荒漠,沙漠戈壁面積達1000萬畝。 根據國家分給張掖的6。3億立方米的用水總量,市里將水權逐級分配到各縣、鄉、用水戶和國民經濟各部門,實行城鄉一體,總量控制。在定額內用水執行基本水價,超過定額累進加價。同時,將民主政治的思想貫穿到水資源管理的全過程,逐級成立用水協會,并鼓勵進行水權流轉,農業灌溉用水全面實行水票制度,節約下來的水票可有償轉讓,引導水資源向高效的工業等產業流轉。  為了改變不合理的用水結構,提高用水效率,張掖市依托豐富“電、煤、鎢”資源,強力解決工業短腿的現狀。目前,總投資55億元、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張掖電廠已開工建設。在去年建成5個投資上千萬元、銷售收入達3000萬元的重點工業項目的基礎上,今年又開工建設了14個、建成投產10個工業項目。全市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42:29:29調整為36:31:33。  自國家實施黑河調水方案以來,張掖市累計向下游輸水22。5億立方米,連續3年完成黑河水量調度任務。干涸了10年之久的居延海從去年起,開始重現當年“碧波蕩漾,波濤滾滾”的壯麗景觀。 據了解,解放初期,祁連縣只有12萬頭(只)牲畜,1萬左右人口,到近兩年已發展到4.47萬人口,75萬頭(只)牲畜,在飼養高峰期,牲畜頭數更是超過百萬。此外,由于氣候變暖,降雨減少,這里的濕地面積也呈現出不斷縮小的趨勢。上世紀五十年代,黑河源頭高寒沼澤類草地面積達128.47萬畝,目前已縮小到109萬畝。祁連山雪線則由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3800米上升到現今的3950米以上,隨著源頭冰川消融速度的加快,目前冰川面積僅存290.7平方公里。在黑河源頭地區,草地沙化面積已達19.5萬畝,且繼續以每年200至450畝的速度推進。土地沙化不僅使草地面積不斷縮小,還直接影響著河流的徑流量,加之雨水的減少,黑河斷流的發生就成為生態變遷的必然結果。  雖然祁連孕育了黑河,但受黑河水恩澤最多的,卻是位于黑河中游的甘肅省張掖市。  這里的耕地、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全流域的95%、91%和89%,是名符其實的用水"大戶"。正因為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在黑河水的潤澤下,長期以來,這里的耕地和人口不斷增加,灌溉用水量也隨之急劇膨脹。"水從門前過,用水有啥錯",這是千百年來中游地區群眾對用水的直接看法。在傳統用水觀念的支配下,大水漫灌等非常"奢侈"的灌溉方式在這片素有"金張掖"美譽的土地上持續了一代又一代,曾經充足的用水鑄就了張掖綠洲曾經的輝煌。然而,當整個黑河流域開始處于生態失衡的處境中時,下游額濟納綠洲生態的持續惡化使張掖人清醒地認識到,是該轉變傳統水觀念的時候了。 額濟納綠洲,在歷史上水草豐美、風光秀麗。然而,由于黑河入境水量逐年減少,綠洲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據水文部門測定,20世紀90年代時,黑河進入額旗的水量被減少至每年2到3億立方米,河流的斷流期也由原來的100天左右延長至目前的200天左右。額旗原有的14處湖泊、16個泉眼和4處沼澤現已全部干涸。整個額濟納綠洲的面積急劇減少,目前僅存3328平方公里,約有近530萬畝的濕地和林草地變為沙漠和鹽堿灘,占綠洲可利用面積的50%以上。目前僅存的綠洲面積僅占全旗總土地面積的2.9%。  更為嚴峻的是,額旗每年沙漠化面積達13萬余畝,這些新的沙化土地生成后,又逐步形成新的沙源地。由于缺水干旱,額旗的植被嚴重退化,生物物種銳減。當地東西河沿岸的胡楊林已由原來的75萬畝減少到34萬畝,檉柳林則由原來的225萬畝減少到125萬畝,天然胡楊、檉柳平均每年減少3.9萬畝。此外,這里的草場植被覆蓋度30年降低了50%至80%,草本植物也由原來的130多種銳減到目前的30多種。據生活在胡楊林中的一位老牧民回憶,解放初期,額旗野生動物繁多,僅他能辨別的就有七八十種,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動物。當時,牧民家中牧場里的草長到齊腰高,綠洲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是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樂園。可是,僅僅經過幾十年的變遷,額濟納就成為我國主要的風沙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