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的性能怎么樣可以達到3代半的標準嗎?

熱心網友

據《簡氏防務周刊》報道,單發單座的殲-10A最大起飛重量為19噸左右,采用國產火控雷達,可邊跟蹤邊掃描20個目標,并同時攻擊其中4個目標。就作戰性能而言,殲-10A基本達到了第三代戰斗機的要求。而據美國的《國防新聞》周刊報道,殲-10吸引外國軍事觀察家的另一個特點是載彈量大。據他們推測,殲-10戰機最大起飛重量在18噸左右,載彈量7噸以上,相當于二戰中重型轟炸機B-29的載彈量。這一指標在輕型戰斗機中是很先進的,表明它可有效實施對地對海轟炸攻擊。 殲-10性能參數估計為:機長14。57米,翼展8。78米,推力122千牛頓,最大速度2。0馬赫,最大升限18000米,作戰半徑1100公里,最大航程25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19277公斤,載彈量7000公斤,推重比大于1。1。這些數據表明,殲-10除維持正常平飛外,還有足夠的推力來滿足執行各種機動動作的需要,使水平加速、爬升、盤旋等性能均有較大提升,甚至可以在空中格斗狀態下毫不費力地垂直向上爬升。   殲-10極有可能同其他第四代戰機一樣,采用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使用四重系統而非三重系統的好處是可以允許戰機在執行任務時出現兩次故障。如果出現第二次故障,對于三重系統來說,將會出現好壞各一的局面,萬一好的系統要向左轉,壞的系統要向右飛,飛機將無所適從。但若是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好壞系統的比例仍是2比1,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飛機仍可正常飛行。殲-10的多個獨立翼面,若皆由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控制,那么當這些控制面協調動作完成機身轉向時,可以讓飛機在沒有俯仰、傾斜的狀態下上下左右轉換方向。   由于需控制的翼面較多,已不可能再用人力和機械傳動系統來控制,殲-10也可能相應地采用先進的四余度電傳控制,通過傳感器感受手對操縱桿的壓力,轉為電信號送往控制電腦,由電腦根據飛機實時情況計算出最佳控制量,并把控制信號送往舵面操縱系統,再調整飛機姿態。這樣既減輕了飛行員的負擔,又充分發揮鴨式飛機機動性,也保證了控制系統的冗余度和生存能力。   雷達方面:預計將采用國產脈沖多普勒JL-10雷達,搜索距離100千米~130千米,攻擊距離80千米~90千米,可同時跟蹤6個目標,并選定4個加以鎖定摧毀;遠期將采用國產相控陣雷達或俄羅斯“甲蟲”、“珍珠”雷達。據悉,殲-10采用了俄制AL-31F渦扇噴氣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為12260千牛,自身推重比在8左右,其優越表現在國際上頗有口碑,可說是中國軍機使用過的最好的發動機,這為殲-10的機動性超越同類機型提供了有力保證。中國可能還將從俄羅斯引進AL-37推力矢量控制發動機,進一步加強殲-10的實力。   火控系統與武器方面:機炮可能是國產6管23mm加特林炮或23-3雙管機炮;空空武器包括霹靂-8、霹靂-11等導彈;公開展覽上頻頻露面的離軸發射角達120度的瞄準頭盔,也應該會加以應用;中國機載光電探測吊艙已基本成熟,因此殲-10在不久的將來,可使用包括激光導引炸彈在內的多種精確制導武器,如R-73、R-77等俄制空空導彈及C-801、Kh-41反艦導彈等。殲-10如若順利研制成功,將成為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進入21世紀的主要裝備,也將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的里程碑。殲-10應當有著較殲-7、殲-8優良的作戰性能,可以和殲-8Ⅱ、FC-1、蘇-27SMK、蘇-30及防空導彈系統高低搭配,構成大密度、大縱深、高中低空互為重疊的立體防空網,滿足21世紀空戰要求,為國防做出重大貢獻。   西方按其劃分戰機的方法,將殲-10劃分為典型的第三代戰機,認為它將是中國第一種裝備部隊的國產第三代戰機、第一種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國產戰機,預計2010年以前投入現役。   另據國外媒體披露:殲-10的項目驗證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時由成都飛機公司和第811飛機設計所在已經流產的殲-9型戰斗機(采用帶鴨翼的三角翼的氣動布局,速度達到2。5馬赫,是典型的空防型戰斗機,作戰對象是原蘇聯的米格-29和蘇-27)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后來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貝貝判斷應是中美“蜜月期”的終結),于1988年(這個時間有誤,應為1986年??貝貝引注)重新將這款新型戰斗機的設計定位在一種采用新技術的中型多用途戰斗機上,以替換中國空軍龐大的殲-6、殲-7和強-5機隊,并有效應對當時同類型的西方戰斗機。  殲10作為一種能夠適應21世紀空戰環境的先進戰機采用了諸多新技術。:   ⑴數字電傳飛控技術。據《中國航空報》報道:“被列為國家重大專項的新型戰機,要實現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戰術要求,不僅要選擇一套切實可行的總體方案,還必須突破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其中,數字電傳飛控設計在我國是一項全新的技術,作為四大關鍵技術之一,它的成敗直接關系到總體方案的成功,一旦出現意外必將導致機毀人亡。國外,凡是采用數字電傳飛控技術的飛機,都出現過類似的慘劇。”“1996年3月的一天,在“鐵鳥”試驗大廳里,壯觀的“鐵鳥”臺靜臥著整裝待發。楊偉健步跨入“鐵鳥”試驗座艙,艙外,幾十雙眼睛緊張地注視著他。上電!開液壓!加油門!滑跑,起飛!各種指示燈交替閃爍,整個試驗過程順利流暢。試驗結果表明:系統運行正常!電傳飛控系統試驗成功了!這是我國在沒有任何研制經驗的情況下取得的成功!……正是這套先進的飛控系統,為后來確保新型戰機首飛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極具風險、技術難度巨大、最令人擔心的數字電傳飛控系統成為最讓試飛員放心的系統。”   綜合國外媒體的消息:殲-10為“放寬靜穩度”設計,并采用四余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斗機首次采用這種當前最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此前,中國空軍使用一架經過特殊改制的殲-8Ⅱ技術驗證機測試了經過重新設計的線傳飛控系統,這顯示出殲-10的線傳飛控系統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產物。可見,殲10同中國其他先進武器裝備的研發一樣也是集體協作的結果,在這一項關鍵技術上沈飛也是出了力的。   ⑵航空電子系統。這是新型戰機的又一關鍵技術,據《中國航空報》報道:1996年5月,我國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的第三代航電綜合試驗獲得成功!不僅縮小了與國外的差距,而且使我國航電系統的開發技術有了新的突破,填補了我國航空電子技術領域的空白。   在《中國航空報》的報道中多次提到“型號研制”、“型號試飛”等術語,并沒有引起多少軍事愛好者的注意。“型號研制”標志殲10的研制工作進入了改進改型階段;“型號試飛”成功說明相應的型號已經研制成功。   綜合各方面的消息,殲10最起碼有三種型號已經研發成功或正工研制當中。   ⑴殲10A。這也是殲10的單座基本型。據報道,首批投入生產的殲10A為50架,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的殲-10的生產能力為每月兩架。   ⑵殲10B。這是殲10的雙座改型,作為單座殲-10A基本型的補充,已于2003年12月首飛成功。主要改進:加長了機身,以容納后座艙和增大載油能力。國外媒體推測:從改型機的外觀特征來看,殲10B 并不是教練機,而是一種戰斗轟炸機,亦或是電子戰/防空壓制型。   ⑶殲10C。這是計劃發展中的海軍型號,應該是一種雙發艦載戰斗機,這需要對殲-10進行重新設計。 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在后面貝貝還要專門論及。在《中國航空報》的報道中提到了兩點:一是新型飛機前起落架采用了一種超高強度材料,機械加工難度很大,很顯然這超出了一般的陸基戰斗機的需要;二是殲10某型號機已經成功進行了彈射試飛,陸基戰斗機需要彈射起飛嗎?   據稱俄羅斯于2001年一次性向中國提供了至少54臺AL-31FN型航空發動機,殲10的初期生產型采用俄制發動機是確實無疑的。但俄羅斯拒絕向中國發放該型發動機的生產許可證,為了不受制于人,后續機型肯定要采用新近研發成功的國產型發動機。據報道:中國更先進的矢量發動機正在緊鑼密鼓的研制當中,這可以使殲10的機動性能得到大大提升。   殲-10的座艙設計基本擺脫了為中國軍工所熟悉的原蘇式戰機的設計風格,航電設備采用了更加符合人?機工效的設計組合:大熒屏抬頭顯示儀、三臺液晶多功能平顯,油門和推桿控制系統、數據存儲系統、先進的自動航行和氣象數據電腦和頭盔瞄準具。這使殲10具有了現代戰機的風格,初顯王者風范。   從一次國內電子技術展中獲得的消息,殲-10有可能采用了國產JL-10A型雷達,這是一種先進的多模機載雷達,其性能大家可以查閱有關資料。   殲-10擁有強大的武器系統:配裝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機炮;機身下共有11個掛架,其中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余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可以推斷其武器外掛載荷要在5噸以上,這就為武器配置提供了更大的選擇性。 殲10執行空戰任務時,可以掛載PL-8近距格斗彈,國產PL-12中距攔射彈,并具有發射俄制R-73近距格斗彈和R-77中距彈的能力;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可以攜帶多種國產或俄制空地精確制導/非制導武器。     殲-10是一種屬于三代半水準的中型戰斗機,作戰性能應當高于F-16C和幻影2000-5,略低于陣風和EF-2000。 。

熱心網友

殲-10是一種屬于三代半水準的中型戰斗機,作戰性能應當高于F-16C和幻影2000-5,略低于陣風和EF-2000

熱心網友

殲-10的唯一不足是雷達系統,隱身性能.整體看還可以,屬三代強一點.

熱心網友

難道真的(殲-10是一種屬于三代半水準的中型戰斗機,作戰性能應當高于F-16C和幻影2000-5,略低于陣風和EF-2000。)????是J10A?J1O改進型會比 陣風和EF-2000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