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數息樹邊說的對,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不愿去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先要和他溝通,找出他不愿意去的原因,然后再對癥下藥。孩子是最單純的,沒有什么不開心的話,出于一種天生的血緣關系,他怎么會不愿意去爺爺奶奶家呢??
熱心網友
找到孩子的興趣愛好在爺爺奶奶的家讓他去做
熱心網友
去他姥姥家~
熱心網友
其實,懂得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一個人的童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可以被稱為“關鍵期”在這個時期,他們遭遇的態度,經歷,以及物質生活條件,都將對兒童以后的心理,以及是否有健康人格,產生深遠影響。我曾經注意到美國關于保護兒童的法律,幾乎到了神經質的地步,開始我不太能接受,但后來我越來越接受,而且很受感動。一個社會生活條件好了,它就有能力分出精力來研究自身以外的厲害關系(雖然孩子是自己的)。其實在一個生活條件還較差一些的社會里,人們更注意的還是成人的感受和思維。我看過一個美國片子:一個孩子偶然發現一個間諜,當時的情況是這個間諜就要通過機場海關逃走,孩子大叫抓住壞蛋,警察以為他在胡鬧,因此把他趕到一邊不予理采,眼看就要過關,緊急關頭孩子大叫一聲:爸爸不要離開我!警察迅速反應,罪犯立即被逮捕。我當時感動的熱淚盈眶,這是孩子利用了在法律上可以成立的理由抓住了罪犯,但足見美國法律保護兒童的程度之深,之細膩,以及執法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我們成年人要經常檢查自己的行為,這樣做是不是確有必要,對孩子是不是公正?比如,是出于自己的生活方便,還是出于孝心,還是其他原因,是不是應該要孩子付出代價?總之對孩子是否公正是核心原則。當然對于某些原則問題,我們必須讓孩子接受并養成習慣,但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能適用的所謂原則是極少的,即使要做,也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使他接受。現實中,孩子由于幼小,他們的意愿經常被忽略。成人總是以理智和成熟來排斥和否定孩子,以至于很多的孩子后來都比較保守并缺乏靈活性和創造力。我們要永遠記住:天真雖然不能代替成熟,但成熟也代替不了天真,天真的需求也是珍貴的需求,它不僅帶來美好童年,也帶來今后的成熟和成才。我現在不能直接回答你怎么辦,因為很多具體情況并不明了,不足以進行判斷。因此我說了上面這些道理,這些文字應該可以影響你的價值觀,從而使你自己得出正確的判斷。孩子是我們自己的,也是社會的,我們希望他們健康成長,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熱心網友
多帶孩子去爺爺奶奶家生活,時間長了,孩子和老人之間會產生感情的,自然就會好轉,所以,還是多從大人身上找問題.
熱心網友
恕我直言, 這種情況只能到他的爺爺奶奶身上去找原因了. 如果他的爺爺奶奶能盡量(我說的是盡量)作的像孩子的弟弟妹妹, 孩子就愿意去了.難哪, 但不是絕對作不到.
熱心網友
不回就不要勉強也許是沒有什么印象越是強迫他(她)越會起反作用可以從側面說 比如 說老家有什么好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