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個用bt的同學的硬盤都壞了,我不用bt但是用電綠,對硬盤的損害大么?
熱心網友
關鍵在你使用的時間范圍。在短時間也沒有什么,但不要連續的長時間使用。
熱心網友
和bt差不多
熱心網友
個人使用電驢2年多了,到現在是第四塊硬盤,總結經驗如下:1.只要使用硬盤沒有不傷的,這是損耗件嘛。2.使用電驢最傷的時候是下載完成hash的時候。因此在同一時間盡量減少下載文件的個數,個人認為超過300兆的文件,15個是極限。我就有一次同時下載駭客帝國三部曲hdtv版10多g,一個買了兩周的硬盤就廢了。3.高轉速硬盤傷,我用了兩塊筆記本硬盤4200轉的,一塊現在還完好無損最高紀錄連續開機2個月,后來換了一臺筆記本,第一塊4200轉連續開機3個月兩次,后來連續下載40多個文件有電影有連續劇,結果2天之后廢了。第二塊5400轉的,就是那個駭客帝國給廢了。現在這個還在使用中,每天開機18小時,目前運轉正常,已經使用半年了。4.建議還是每天讓硬盤休息休息,哪怕是2、3個小時。
熱心網友
……深受其害,我現在覺得它比病毒都厲害
熱心網友
大
熱心網友
非常傷害,我受其傷害深啊!
熱心網友
非常傷硬盤。
熱心網友
電騾和bt的原理一樣理論上講存在影響硬盤的可能性 見下文第1頁:什么是BT BitTorrent(簡稱BT)是現在最流行的P2P程序之一。它快速的下載效率、廣泛的下載資源,都是玩家喜歡它的原因。雖然現在BT下載很流行,網絡上的資源也很 多,但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都認為BT下載對硬盤是有很大的損耗的,會導致硬盤壽命提前結束,甚至還有人說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歷。到底BT是否傷硬盤,至今依然人言人殊,即使有人親身說因為BT而報廢了硬盤,也沒有證明得到因為BT而傷害硬盤的直接證據。因為誰知道硬盤的死因是因為BT,還是不良的使用硬盤習慣?下面的篇幅筆者會淺談一下BT對硬盤的影響,并假設要是BT下載對硬盤有害的話,怎樣來保護我們的硬盤。 什么是BT? 在這里用一點小篇幅介紹BT。BT是目前下載效率最高的P2P程序,所謂P2P,即是Peer to Peer(點對點傳輸)的簡稱,是一種新穎的檔案傳輸方式。舊有的傳輸方式是主從式架構,透過服務器端進行一點對多點的傳輸,缺點是當下載人數愈多的時候,下載效率就愈低。而P2P的使用者則同時具有「客戶端」和「服務器端」的特性,透過P2P程序將使用者和服務器連接起來,在下載的同時也提供上載的服務,達到快速分享的目標。諸如KaZaa、eDonkey、WinMX都屬于P2P程序,而其中BitTorrent更是效率最高的一種。 第2頁:BT的特色 BT的特色是下載的人數愈多,檔案下載的速度愈快。用一般eDonkey或其它P2P程序抓一些數百MB的大檔案,往往要下載三數天。但使用BT的話,如果種子多、Peer多,可能只需要數小時就能完整下載數百MB的檔案,難怪P2P用家都對BT趨之若鶩。 玩家只需要安裝BT程序,然后從網絡下載Torrent文件執行,就可以啟動BT下載。程序會連接Tracker服務器,搜尋有多少種子和正在下載的用戶,種子和用戶愈多,下載速度愈快。完成下載后,只要用戶不關閉程序,就會自動成為該檔案的種子,為其它正在下載的用戶上傳檔案,達到共享的目的。 BT比WinMX等P2P程序快速的原因,是它沒有排隊下載的機制。BT的概念是「只要同一時間下載的人數愈多,下載就愈快」,與WinMX等程序「下載完成數愈多,下載就愈快」的概念有點不同。因此,如果檔案已經很舊的話,使用BT下載的效率會相應下降,甚至會出現「絕種」的情況,需要向完成下載者「求種」才能續傳。但BT使用者其實非常多,如果一個Torrent檔出現絕種的情況,過不久也會再出現一個新的Torrent可以下載,加上BT下載大型檔案的優勢,因此BT都被某些人戲稱為「變態下載」。 BT傷硬盤嗎? 好了,回到正題。網絡上一直有流傳一種說法,指開發BT的人因為缺乏對維護硬盤的考慮,使用了很差的HASH算法,致使BT下載時不像FLASHGET等其它常用下載軟件在寫入硬盤數據前起用了高速緩沖,而是直接就寫入硬盤,造成硬盤損害,提早結束硬盤的壽命。但是又有一些熟識計算機的網民,提出BT并不損耗硬盤的證據。但中國人有句說話叫「寧可信其有」,因此假定BT傷硬盤而做一些解救準備,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那么,一般指BT傷硬盤的原因是什么呢?無外乎是:一、溫度;二、重復讀寫操作;三、 扇區斷塊等,在下面的篇幅會逐一解說。 第3頁:BT的三大指控 BT三大指控:高溫、重復讀寫、扇區斷塊。 有人指,因為BT對硬盤的重復讀寫動作會產生高溫,令硬盤的溫度升高,直接影響硬盤的壽命。而當下載人數愈多,同一時間讀取你的硬盤的人亦愈多,硬盤大量進行重復讀寫的動作,加速消耗。同時因為下載太多東西,使扇區的編排混亂,讀寫數據時要在不同扇區中讀取,增加讀寫次數,加速硬盤消耗。 不能說這些指控都是錯,但是又有沒有任何一種操作是完全不傷硬盤的?事實上,任何對硬盤的操作都會消耗硬盤,除非你將硬盤封起來不用,否則硬盤始終會有勞損的,所以你只能說BT可能會加劇這種消耗。但是,這種指控又是否可成立呢? 其實硬盤高溫是因為硬盤高速轉動,加上與空氣磨擦而成,讀寫動作的發熱量其實非常輕微。就算不使用BT,要是長期開著計算機運作,聽歌、玩3D游戲,都一樣會做成硬盤高溫。而且硬盤的轉速愈快,產生的溫度也愈高,這是硬件本身的操作問題,與軟件無關。因此,與其不用BT來保護硬盤,倒不如改善機箱的通風狀態還比較實際。 至于重復讀寫的問題的確存在。有些人形容,BT就像把單邊燃燒的柴枝折開兩、三段一起燃燒,大量的讀寫動作會大大加速硬盤的消耗,燃燒硬盤的生命。這種說法雖然有其道理,但未免也太夸張了。事實上,會做成重復讀寫次數增加的不只是BT,不良的使用習慣對硬盤的消耗不會比用BT少。透過增加BT程序的讀寫緩沖,可以大大減少BT的讀寫次數,減少對硬盤的消耗。而改正不良的硬盤使用習慣更是可以增加硬盤的壽命。因此只要調節得當,BT的重復讀寫操作并不會大幅消耗硬盤生命的。 扇區斷塊的情況也是類似的。無可否認,BT的下載會產生很多斷塊,但任何一部運作了一段時間的計算機,都會出現大量的斷塊。斷塊本身只是一個扇區的紀錄,并不會對硬盤做成什么影響。多斷塊會損害硬盤的原因,是每次執行某程序或檔案時,要不斷搜尋不同的斷塊來執行,減慢運作速度之余,更會增加CPU和磁頭的工作量,間接消耗硬盤生命。但這種情況可以透過定期重組硬盤的方式來修護,因此硬盤生命是取決于使用習慣,而非一、兩種軟件就可以影響的。 第4頁:到底有沒有損害 那么說,BT就不傷害硬盤?? 才不!上面已經提過,任何對計算機的操作都會消耗硬盤生命,問題只在于消耗是否嚴重罷了。無可否認,BT的運作和引伸出來的使用習慣,都屬于會加速消耗硬盤的類型。BT傷害硬盤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有沒有緩存的問題,因為新推出的BT程序,都已經提供調節緩存的功能,害怕硬盤損壞的話,將緩存設成10MB、20MB好了。傷害硬盤的最大原因,其實是BT的分享概念才對。 溫故知新一下吧。BT的分享概念是什么?——「同一時間下載的人數愈多,下載就愈快」。當有十個使用者讀取你的檔案時,加上你下載時的寫入操作,同一個檔案在同一時間會進行十一次讀寫操作,對磁頭臂會造成一定的耗損。人數愈多,次數愈多,累積的耗損就愈多,長遠來說確實損害硬盤,因此有些人會用限制上傳人數、限速等方法來維護。但其實這種耗損相當輕微,耗損并不如「折開柴枝來燒」那么夸張,只要節制下載的次數和份量,已足以有維護硬盤的效果。 另一個會損害硬盤的BT分享概念就是「留下種子」。在資源共享的大原則下,「留種」是義務,留種愈長久,愈是美德。但問題是這會使硬盤即使在完成下載后,仍然得不到休息的機會,維持長時間的讀取上傳的操作。因此有些人會下載完成就離開,不愿留下做種子。「留種」的損害有一定的根據,任何電子產品都需要有休息的時間,除非你家的計算機有網絡服務器的級數,否則你始終也要適時讓計算機休息降溫。因此無論是上傳還是下載,用家還是需隔一段時間讓硬盤休息。但「下了就跑」的做法有欠共享的精神,與其做一個自私的下載者,倒不如節制一下BT下載的次數和份量,適時讓計算機休息還好。 容許我再一次重申:沒有任何一種操作是不傷硬盤的。但良好的使用習慣足以抵消大部份的不良影響,所以還是要看各人怎么用。如果一天到晚不停的下載或上傳當然是不行的,隔個兩、三天就讓硬盤休息一下吧。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