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魅力?它都包括那些?
熱心網友
很簡單。就是你真實的自我,裝是裝不出來的。自信、熱情、誠實。建議看《你的形象價值百萬》
熱心網友
支持1樓!
熱心網友
人格,指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不僅包括與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包括與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的個性特征的總和。 也指個人的道德品質和人的能力作為權力、義務的主體的資格。而人格魅力則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個人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容納,他實際上就具備了一定的人格魅力。人,作為“萬物之靈”,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會的人。作為社會的人,無論在什幺樣的社會形態里,他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離開社會、離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也將不成其為人。 人在社會交往中,認識自我,在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中發展自己,壯大自己。在社會生活中,人際關系常常表現為一種感情上的聯系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無論是誰,在社會交往中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越好,他的朋友就越多,就越能使自已得到溫暖、勇氣,增加自己的智能和力量。人際關系,是一種最基本的關系,可也是一種最復雜的關系。從主觀上,我們常盡善盡美地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但客觀上,我們卻常常為各種人際關系間的糾葛與矛盾所煩惱和痛苦。我們探討表現人格魅力的心理學規律,旨在通過與人溝通心靈,加深理解,從而促進人際關系向理想的方向發展。誰都渴望自己與周圍人的關系是和諧融洽的。尤其是青年,更希望與別人友好相處,獲得他人的信任、理解和友誼。然而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產生取決于交往雙方,即一個人不但接受他人,同時還能為他人所接受,相互間的關系才會不斷發展。如果大家覺得與某人交往并非是一件順利的事情,或者對他沒有好感,即使他樂于同別人交往,但人們未必接受他。那幺,怎樣才能討人喜歡,受人信賴呢?這就涉及他的人格魅力的問題。請看以下事例:莫洛是美國紐約最著名的摩根銀行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他那總經理的寶座,使他年收入高達100萬美元。他最初不過在一個小法庭做書記員而已,后來他的事業得以如此驚人的發展,究竟靠的是什幺法寶作后盾呢?莫洛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他博得了大財團摩根的青睬,從而一蹴而就,成為全國矚目的商業巨子。據說摩根挑選莫洛擔任這一要職,不僅是因為他在經濟界享有盛譽,而且更多的是因為他的人格非常高尚的緣故。范登里普出任聯邦紐約市銀行行長之時,他挑選手下重要的行政助理,首先便是以人格高尚為挑選的重要標準。杰弗德便是一個從地位卑微的會計,步步高升,后來任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總經理的例子。他常對人說,他認為“人格”是事業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說:“沒有人能準確地說出‘人格’是什幺,但如果一個人沒有健全的特性,便是沒有人格。人格在一切事業中都極其重要,這是勿庸諱言的。”像摩根、范登里普、杰弗德等領袖人物,都非常看重“人格”,認為一個人的最大財產,便是“人格”。一位有名的商店經理曾經說:“有些人生來就有與人交往的天性,他們無論對人對己,處世待人,舉手投足與言談行為都很自然得體,毫不費力便能獲得他人的注意和喜愛。可有些人便沒有這種天賦,他們必須加以努力,才能獲得他人的注意和喜愛。但不論是天生的還是努力的,他們的結果,無非是博得他人的善意,而那獲得善意的種種途徑和方法,便是‘人格’的發展。”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獲得人們的喜愛和合作。因此。世間凡是智者賢人,常把人格的特征極力地表現出來。有的時候,有些人即使與我們偶爾相識,只有一面之交,也能引起我們的注意,使我們喜悅,這是什幺道理呢?他(她)能打動我們,使我們善待他們,這又是什幺原因呢?賀華勃說:“這是一種不可言喻的兩情相悅,他給予我們的,猶如芳香給予花兒一樣。”這種人格,或者是我們看見的他們的目光,或許是我們看見的他們的微笑,或許是我們看見和聽到的他們的舉止言談。如果把這些“人格”湊合在一起,我們便得到一個印象,一個結論:就是他們很得別人的喜歡,使別人對他們產生興趣。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便和他們接近,成為朋友。這過程中,我們的人格也得到了發展,而使我們相悅的他們,也一樣。因此,可以這樣說,這些令我們喜愛的他人身上的“人格”特征,是他人身上放射的一種魅力。許多人,無論他們的相貌是否英俊,都具有這種人格的魅力.具有令人尊敬、愛戴的凝聚力。人格魅力的基礎還在于人的性格特征。二、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個人品質的吸引力,根本在于一種使人喜愛、仰慕并渴望接近的性格品質,這種反映一個人的精神和品德的內在屬性——人格魅力,能像磁石般地使眾人聚集在他的周圍。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森制定了一張表,列出550個描寫人的形容詞。他讓大學生們指出他們所喜歡的品質。研究結果明顯地表現出,大學生們評價最高的性格品質是“真誠”。在八個評價最高的形容詞中,竟有六個(真誠的、誠實的、忠實的、真實的、信得過的和可靠的)與真誠有關。而評價最低的品質是說謊、裝假和不老實。這個研究結果具有普遍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誠懇可靠的朋友,而痛恨和提防著口是心非、虛偽陰險的人。真誠無私能使一個外表毫無魅力的人增添許多內在吸引力。從人的性格結構分析,具有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第一,在對待現實的態度或處理各種社會關系上,表現為對他人和對集體的真誠熱情、友善、富于同情心,樂于助人和交往,關心和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待自己嚴格要求,有進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謙而不自卑;對待學習、工作和事業,表現得勤奮認真。第二,在理智上,表現為感知敏銳,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在思維上有較強的邏輯性,尤其是富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第三,在情緒上,表現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開朗,振奮豁達的心境,情緒穩定而平衡,與人相處時能給人帶來歡樂的笑聲,令人精神舒暢。第四,在意志上,表現出目標明確,行為自覺,善于自制,勇敢果斷,堅韌不拔,積極主動等一系列積極品質。具有上述這些良好性格特征的人,往往是在群體中受歡迎和受傾慕的人,或可稱為“人緣型”的人。當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具備這些良好品質,人們之間在具備這些性格特征的數量和質量上的差異,就決定了個人對他人的吸引力的不同。三、真誠——敞開心扉給人看人格魅力的基本點就是真誠。人格魅力來自于完善的人格,真誠待人,恪守信義則是贏得人心、產生吸引力的必要前提。待人心眼實一點,心誠一點,守信一點,能更多地獲得他人的信賴、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因此獲得更多的成功機遇。我們主張知人而交,對不很了解的人,應有所戒備,對已經基本了解、可以信賴的朋友,應該多一點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點真誠,少一些戒備。對可以信賴的人,真真假假,閃爍其詞,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舉。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說:“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后便會了解的。”他還說:“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要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不會對你怎幺的。”以誠待人,會在可以信賴的人們之間架起心靈之橋,通過這座橋,打開對方心靈的大門,并在此基礎上并肩攜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誠實在,肯露真心。“敞開心扉給人看”,對方會感到你信任他,從而卸除猜疑、戒備心理,把你作為知心朋友,樂意向你訴說一切。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內隱閉鎖的一面,同時又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有開放的一面。然而,開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發現一個開放的心靈,爭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這就是用真誠換來真誠,如果人們在發展人際關系,與人打交道時,能用誠信取代防備、猜疑,就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好的結局。以誠待人,要坦蕩無私,光明正大,一旦發現對方有缺點和錯誤,特別是對他的事業關系密切的缺點和錯誤,要及時地指正,督促他立即改正。雖然人不喜歡被批評,但當別人認識到批評者確實是為自己著想,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靈得以溝通,友情得到發展。以誠待人,應當知人而交,當你摔出赤誠之心時,先看看站在面前的是何許人也,不應該對不可信賴的人敞開心扉。否則,適得其反。要想得到知己的朋友,首先得敞開自己的心懷。要講真話、實話、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你的坦率換得朋友的赤誠和愛戴。正如謝覺哉同志在一首詩中寫道:“行經萬里身猶鍵,歷盡千艱膽末寒。可有塵瑕須拂拭,敞開心肺給人看。”有一個英國作家,名叫哈爾頓,他為編寫一本《英國科學家的性格和修養》的書,采訪了達爾文。達爾文的坦率是盡人皆知的,為此,哈爾頓不客氣地直接問達爾文:“您的主要缺點是什幺?”達爾文答:“不懂數學和新的語言,缺乏觀察力,不善于合乎邏輯地思維。”哈爾頓又問:“您的治學態度是什幺?”達爾文又答:“很用功,但沒有掌握學習方法。”聽到這些話,誰不為達文的坦率與真誠鼓掌呢?按說,像達爾文這樣蜚聲全球的大科學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問題時,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甚至為自己的聲望再添幾圈光環,有誰會產生異議呢?但達爾文不是這樣。一是一二是二,甚至把自己的缺點毫不掩飾地袒露在人們面前,這樣高尚的品德,換來的必是真摯的信賴和尊敬。朋友的交往亦是這樣。你敢于說真話,說實話,肯讓人知,朋友為你的誠實所感動,便會從心底深處喜歡你,他給你的回報,也將是說真話,說實話。《晏子春秋·內篇存下》中就有“信于朋友”的話,把“信”看成是朋友之間的一個重要環節。“信”,在封建社會被視為五常之一,是人的一種美德。過去小孩子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中,就有專門講交友的章節,并有種種概括:“爾我同心日金蘭,朋友相資曰麗澤”,“心志相孚為莫逆,老幼相交日忘年”,“刎頸之交相如與廉頗,總角之好孫策與周瑜”,這里說的都是友情的深厚,而深厚的友情其源泉便是真誠待人。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異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肝膽相照,赤誠相見,才會心心相印。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并沒有減弱“真誠”在友誼宮殿中的光澤。相反,對于社會的進步,人們給“真誠”又增添了熠熠光彩。離開了真誠,則無所謂友誼可言。一個真誠人的心聲,才能喚起一大群真誠人的共鳴。“投之以本桃,報之以瓊瑤。我們的生活中應充滿真誠。有一句成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是說憑著真心誠意可以解決很多難題。有一位出版商講過一個故事。他剛出道時,一直希望能有個名作家的著作讓他出版,但他沒什幺資本,一直不敢去和那些作家接觸。可是他實在想極了,有一天,便抱著他從報上剪下來的某位作家的文章,硬著頭皮去拜訪那位作家。他坦然地說明自己的狀況,也表明了出書的意愿,這位作家不置可否,但也沒有給他壞臉色看。他無功而返,過了一個月,他又去看那位作家,誠懇地說明他的想法,就這樣去了10次,前后經過了半年,他獲得了這位作家一本新作。這就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就是“真心誠意”的力量。“真心誠意”的力量為何如此大?這是無法用科學方法去加以分析的,我只能說,“真心誠意”是一個人真實內心的自然涌現,所以能直接感動對方,和對方內心的真實情感產生共鳴和交流,而且超越了現實利益的層次。“伸手不打笑臉人”、“見面三分情”,這是人都有的一種感情,你的真心誠意除了可解除對方的武裝之外,更可在對方的感動中激起他的同情心、不忍心,因而松懈了他自己的立場——“看他那幺真心誠意,就接受他的要求吧!”——總是會這樣想。因為如果拒絕,自己多少也會自責,認為自己太無情了,因而難過半天。這是人性中“善”的作用,是很奇妙也很微妙的現象。所以我們要牢記“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八個字,因為很多問題可以你的“精誠來解開。不過,你必須先了解“精誠”——“真心誠意”的本質,那是不造作、不虛假、沒有欺騙也沒有心術的一種情感,只有這種情感才能真正地感動對方。讓對方接受你,認同你。用“真心誠意”做事,容易獲得別人的合作,甚至為你吃虧也不在乎;用“真心誠意”做人,則容易獲得別人的接納。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如何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心誠意”?我這幺說,是因為會做戲的人太多了,能哭能笑,讓你感受不到他的真感情,因此對某些戒心較強,主見較深的人,你必須用外在的行為來表示你的”真心誠意”。怎幺做呢?鍥而不舍。換句話說,不計時間,不計次數地持續下去,因為時間也是一種“支出”,如果不是真心誠意,早就放棄了。不惜工本。人都怕花無謂的錢,如果不是真心誠意敢花這種錢嗎?這幺說,無法“不借工本”的人就沒希望表現出他的“真心誠意”了?那也不然,你大可坦白說明自己的情況,對方會針對你的狀況另行考慮的,“誠于中,形于外”,對方是會感受到的。如果你身上沒有卻還裝闊,只會弄巧成拙。態度謙和:十足的真心誠意也會被狂傲無禮抹煞,尤其是當你是有求于人時。 四.真心誠意——來自對人的真摯關切 要做到對人真心誠意并不難,重要的是要對人感興趣并真摯關切。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明顯缺乏的便是這種對人的興趣。其原因,不外是他們在應酬人際關系方面既不具備天生的人格魅力,又不去努力。他們漠視人生,這就好比是打桌球的人,不精于打,玩高爾夫球的人,不精于玩。于是,他們總是輸家。這些人,應當學會如何建立廣泛而良好的人際關系。為發展人格起見,我們必須懂得,個人的人格魅力,完全是由對人感興趣,和發自內心的喜愛所至。把這種魅力發展起來,待人接物既可處處制勝,對人的興趣亦自然地滋長,同時,吸引人們的能力也隨之增強起來。為此,卡耐基說:你只要對別人真感興趣,在兩個月之內,你所得到的朋友就比一個要別人對他感興趣的人在兩年之內所交的朋友還要多。卡耐基為此說了許多有趣的故事。他說美國總統提奧多·羅斯福異常受歡迎,甚至連他的仆人都喜歡他,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羅斯福的黑人男仆詹姆斯·亞默斯寫了一本有關于他的書,取名為《提奧多·羅斯福,他仆人的英雄》。在那本書中,亞默斯說出這個富有啟發性的事件:“有一次,我太太問總統關于一只鶉鳥的事。她從沒有見過鶉鳥,于是他詳細地描述一番。沒多久之后,我們小屋的電話鈴響了。我太太拿起電話,原來是總統他本 。
熱心網友
人格魅力指一個人對他人產生的心理印象和影響力。包括:處世態度、待事原則、工作能力與業績、信譽度、社會影響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