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原生金融工具為基礎而新創造出來的虛擬金融工具。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政府紛紛放松金融管制,出現了金融體系自由化的趨勢,再加上近些年來計算機和電信技術的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場迅速發展起來。 (一) 金融體系國際化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70年代兩次石油價格上漲,使石油輸出國的國際收支出現了巨額順差,其中上千億美元流入到歐洲貨幣市場,這些石油美元由歐洲收支出現了巨額順差,其中上千億美元流入到歐洲貨幣市場,這些石油美元由歐洲貨幣市場貸出,很多又回流到非石油輸出國,這要某種程度上孕育了國際金融市場全球一體化的趨勢。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國家放松外匯管制及取消資本流動的限制推動了金融市場的一體化和國際化的進程。(二)國際融資證券化所謂國際融資證券化是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手段的證券化和貸款權的證券化。籌資手段的證券化是指80年代以后,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籌資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改變了長期以來主要依靠金融中介間接籌措資金的方式,轉而由利用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直接融資。在70年代,盡管國際債券市場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國際資本市場仍以銀行貸款為主。到80年代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國際證券的籌資比重不斷上升,到1986年,國際資本市場的債券發行額已遠遠超過銀行貸款額。貸款債權證券化是指金融機構以貸款債權作擔保發行證券,即以證券交易方法貸款債權,從而實現貸款債權的流動化,加速資金的周轉。導致國際融資證券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自國際債務危機的影響。1982年在拉美爆發的世界性債務危機,使一些發達國家銀行出現了巨額呆賬,這不僅削弱了這些銀行進一步發行新的國際貸款的能力,而且也嚴重影響了它們的信譽。一些信譽卓著的公司轉向證券市場,通過發行證券籌資,而許多銀行也在市場上出售債權。(三)放松金融管制金融業歷來是受政府管制較嚴的一個部門,金融管制可分為對內管制和對外管制。對內管制主要是限制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范圍及存貸款利率。對外管制主要是限制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業及金融市場,限制外國銀行在本國經營業務的范圍及對外匯流出入的管制。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些金融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國金融業的正常的運行機制,阻礙了金融業的發展,而有些金融管制由于受到金融創新的沖擊約束力已大大降低。因此從70年代末起,西方國家開始放松金融管制,形成了一股聲勢浩大的金融管制自由化的浪潮,放松金融管制心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⒈取消外匯管制。英國和瑞士在70年代末取消了限制資本流出的外匯管制。1980年日本修改了新的外匯管理法,1984年允許日元國際化。1986年法國和意大利也基本取消了外匯管制。⒉取消利率限制。美國國會1980年通過了《對存款機放松管制與貨幣控制法》,規定將逐步取消聯邦儲備委員會《管理條例Q》關于存款利率上限的規定。此外,加拿大、聯邦德國、意大利、英國等國也相繼取消了對銀行存款利率的限制。⒊放寬對各類金融機構在業務經營范圍上的限制,允許不同金融業務可以適當交叉,如美國傳統上商業銀行和其他儲蓄機構業務區分明確,80年代新銀行法出臺后,美國的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交叉,界限已趨于模糊。⒋放寬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市場的限制,如英國于1986年金融服務法“大震”后,允許外國證券公司進入英國,日本也允許部分外國證券公司進入其股票交易所。此外,美國建立了國際銀行便利,日本建立了離岸金融市場。⒌實際利率的提高。由于惡性通貨膨脹,70年代很多國家的實際利率為負值,即名義利率低于通貨膨脹率,因而債券對投資人的吸引力不大。80年代后期,西方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普遍下降,名義利率超過于通貨膨脹率,實際利息收益得以恢復正值,從而也使投資都恢復了對長期債券的信心和興趣。。
熱心網友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原生金融工具為基礎而新創造出來的虛擬金融工具。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政府紛紛放松金融管制,出現了金融體系自由化的趨勢,再加上近些年來計算機和電信技術的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場迅速發展起來。 (一) 金融體系國際化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70年代兩次石油價格上漲,使石油輸出國的國際收支出現了巨額順差,其中上千億美元流入到歐洲貨幣市場,這些石油美元由歐洲收支出現了巨額順差,其中上千億美元流入到歐洲貨幣市場,這些石油美元由歐洲貨幣市場貸出,很多又回流到非石油輸出國,這要某種程度上孕育了國際金融市場全球一體化的趨勢。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國家放松外匯管制及取消資本流動的限制推動了金融市場的一體化和國際化的進程。(二)國際融資證券化所謂國際融資證券化是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手段的證券化和貸款權的證券化。籌資手段的證券化是指80年代以后,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籌資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改變了長期以來主要依靠金融中介間接籌措資金的方式,轉而由利用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直接融資。在70年代,盡管國際債券市場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國際資本市場仍以銀行貸款為主。到80年代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國際證券的籌資比重不斷上升,到1986年,國際資本市場的債券發行額已遠遠超過銀行貸款額。貸款債權證券化是指金融機構以貸款債權作擔保發行證券,即以證券交易方法貸款債權,從而實現貸款債權的流動化,加速資金的周轉。導致國際融資證券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自國際債務危機的影響。1982年在拉美爆發的世界性債務危機,使一些發達國家銀行出現了巨額呆賬,這不僅削弱了這些銀行進一步發行新的國際貸款的能力,而且也嚴重影響了它們的信譽。一些信譽卓著的公司轉向證券市場,通過發行證券籌資,而許多銀行也在市場上出售債權。(三)放松金融管制金融業歷來是受政府管制較嚴的一個部門,金融管制可分為對內管制和對外管制。對內管制主要是限制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范圍及存貸款利率。對外管制主要是限制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業及金融市場,限制外國銀行在本國經營業務的范圍及對外匯流出入的管制。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些金融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國金融業的正常的運行機制,阻礙了金融業的發展,而有些金融管制由于受到金融創新的沖擊約束力已大大降低。因此從70年代末起,西方國家開始放松金融管制,形成了一股聲勢浩大的金融管制自由化的浪潮,放松金融管制心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⒈取消外匯管制。英國和瑞士在70年代末取消了限制資本流出的外匯管制。1980年日本修改了新的外匯管理法,1984年允許日元國際化。1986年法國和意大利也基本取消了外匯管制。⒉取消利率限制。美國國會1980年通過了《對存款機放松管制與貨幣控制法》,規定將逐步取消聯邦儲備委員會《管理條例Q》關于存款利率上限的規定。此外,加拿大、聯邦德國、意大利、英國等國也相繼取消了對銀行存款利率的限制。⒊放寬對各類金融機構在業務經營范圍上的限制,允許不同金融業務可以適當交叉,如美國傳統上商業銀行和其他儲蓄機構業務區分明確,80年代新銀行法出臺后,美國的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交叉,界限已趨于模糊。⒋放寬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市場的限制,如英國于1986年金融服務法“大震”后,允許外國證券公司進入英國,日本也允許部分外國證券公司進入其股票交易所。此外,美國建立了國際銀行便利,日本建立了離岸金融市場。⒌實際利率的提高。由于惡性通貨膨脹,70年代很多國家的實際利率為負值,即名義利率低于通貨膨脹率,因而債券對投資人的吸引力不大。80年代后期,西方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普遍下降,名義利率超過于通貨膨脹率,實際利息收益得以恢復正值,從而也使投資都恢復了對長期債券的信心和興趣。。
熱心網友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原生金融工具為基礎而新創造出來的虛擬金融工具。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政府紛紛放松金融管制,出現了金融體系自由化的趨勢,再加上近些年來計算機和電信技術的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場迅速發展起來。
熱心網友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原生金融工具為基礎而新創造出來的虛擬金融工具。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政府紛紛放松金融管制,出現了金融體系自由化的趨勢,再加上近些年來計算機和電信技術的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場迅速發展起來。 (一) 金融體系國際化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70年代兩次石油價格上漲,使石油輸出國的國際收支出現了巨額順差,其中上千億美元流入到歐洲貨幣市場,這些石油美元由歐洲收支出現了巨額順差,其中上千億美元流入到歐洲貨幣市場,這些石油美元由歐洲貨幣市場貸出,很多又回流到非石油輸出國,這要某種程度上孕育了國際金融市場全球一體化的趨勢。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國家放松外匯管制及取消資本流動的限制推動了金融市場的一體化和國際化的進程。(二)國際融資證券化所謂國際融資證券化是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手段的證券化和貸款權的證券化。籌資手段的證券化是指80年代以后,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籌資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改變了長期以來主要依靠金融中介間接籌措資金的方式,轉而由利用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直接融資。在70年代,盡管國際債券市場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國際資本市場仍以銀行貸款為主。到80年代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國際證券的籌資比重不斷上升,到1986年,國際資本市場的債券發行額已遠遠超過銀行貸款額。貸款債權證券化是指金融機構以貸款債權作擔保發行證券,即以證券交易方法貸款債權,從而實現貸款債權的流動化,加速資金的周轉。導致國際融資證券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自國際債務危機的影響。1982年在拉美爆發的世界性債務危機,使一些發達國家銀行出現了巨額呆賬,這不僅削弱了這些銀行進一步發行新的國際貸款的能力,而且也嚴重影響了它們的信譽。一些信譽卓著的公司轉向證券市場,通過發行證券籌資,而許多銀行也在市場上出售債權。(三)放松金融管制金融業歷來是受政府管制較嚴的一個部門,金融管制可分為對內管制和對外管制。對內管制主要是限制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范圍及存貸款利率。對外管制主要是限制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業及金融市場,限制外國銀行在本國經營業務的范圍及對外匯流出入的管制。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些金融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國金融業的正常的運行機制,阻礙了金融業的發展,而有些金融管制由于受到金融創新的沖擊約束力已大大降低。因此從70年代末起,西方國家開始放松金融管制,形成了一股聲勢浩大的金融管制自由化的浪潮,放松金融管制心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⒈取消外匯管制。英國和瑞士在70年代末取消了限制資本流出的外匯管制。1980年日本修改了新的外匯管理法,1984年允許日元國際化。1986年法國和意大利也基本取消了外匯管制。⒉取消利率限制。美國國會1980年通過了《對存款機放松管制與貨幣控制法》,規定將逐步取消聯邦儲備委員會《管理條例Q》關于存款利率上限的規定。此外,加拿大、聯邦德國、意大利、英國等國也相繼取消了對銀行存款利率的限制。⒊放寬對各類金融機構在業務經營范圍上的限制,允許不同金融業務可以適當交叉,如美國傳統上商業銀行和其他儲蓄機構業務區分明確,80年代新銀行法出臺后,美國的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交叉,界限已趨于模糊。⒋放寬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市場的限制,如英國于1986年金融服務法“大震”后,允許外國證券公司進入英國,日本也允許部分外國證券公司進入其股票交易所。此外,美國建立了國際銀行便利,日本建立了離岸金融市場。⒌實際利率的提高。由于惡性通貨膨脹,70年代很多國家的實際利率為負值,即名義利率低于通貨膨脹率,因而債券對投資人的吸引力不大。80年代后期,西方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普遍下降,名義利率超過于通貨膨脹率,實際利息收益得以恢復正值,從而也使投資都恢復了對長期債券的信心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