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好
熱心網友
關于J10 它很可能會是一款失敗的產品。 當然這不是說它社計的失敗,大家先不要罵,容我把話說完。 首先是J10喊這么久了,就是從來沒見大軌摸裝備,不錯,它的性能相比以往的國產機,地確是不在同一檔次上。但是美國老的F22以經例裝,很顯然,J10比22底了個檔次,這就意味著10號一出來就落后了。而且隨著SU27 30的引進。中國空軍以經有了相當數量三代戰機,而10號之所以遲遲不能露面,相信還是一些計術瓶頸未能禿破所至。而早在22出現,想信空軍方面就開始研發新的可以和其對抗的戰機,現在想信也有些眉目了,J14的消息相信也并非是空穴來風。 而如果10號只是作為過渡產品與27高底搭配,其競爭對手也大有人在,FC1就是典型。所以說,如果10號的進度還是這樣不緊不慢下去再拖上一兩年,其前景將會不太妙
熱心網友
裝備的很少
熱心網友
中國第3代輕型空優戰斗機
熱心網友
l0
熱心網友
殲十戰機性能參數 全機長:14.57米 全機高:5.3米 翼展:8.78米 全機空重:8840千克 高空最大速度:2.0馬赫 低空最大速度:1.2馬赫 作戰半徑:1100千米 最大航程:2500千米 起飛重量:19277千克 載彈量:7000千克
熱心網友
以下是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對J-10多任務戰斗機的資料(非PLA官方)名稱:殲擊10 或 殲10 西方名稱:F-10 生產商:成都航空工業集團(CAC) 類型: 第四代單引擎,單座,擔當攔截、空優和對地攻擊的多任務戰斗機。 計劃:成飛生產的中國第四代多任務戰斗機J-10將成為被曝光的解放軍戰斗機目錄中最先進的戰機。j-10計劃(項目號10)已經進行了長達20年。從報道中可以看到截止2001年建造了的6架原型機在成飛的試飛基地進行了廣泛的實驗飛行。在90年代中期,j-10的模型圖片在一本介紹中國航空工業的出版物中被首次披露。 J-10項目可以追尋到2。5馬赫三角翼鴨式布局戰斗機J-9,該戰機是融合了米格-23和瑞典防御設備管理局的薩伯JA-37的技術。在1969年J-9項目從沈飛轉到了成飛,后來由于資金不足而取消。 始于1980年的j-10項目是為了對抗蘇聯的第四代戰斗機米格29和蘇27。最初的設計目標是空優戰機,但是蘇聯的解體和替換中國的主力戰機沈飛的J-6(米格19)和J-7(米格21)的需要改變了該計劃,變為發展一種多任務戰斗機。 J-10的開發最初基于取消了的以色航空集團(IAI)的幼獅輕型戰斗機,由于需要的變化J-10經過了多次的重新設計。雖然報道顯示在2005年以前只能完成30架j10的生產,但是評估表明j10至少應該生產300架以替換解放軍要退役的如多如海水的j6系列和j7系列戰斗機。 設計特點:j10采用矩形腹部進氣,低平三角翼,一對鴨式前翼,一個大型垂直尾翼,兩個腹翼。該設計空氣動力學穩定,提供給戰斗機較高的靈活性,低空盤旋性能和爬升性能。飛行員通過計算機數字線傳控制系統,該系統提供整個飛行過程良好的控制穩定性以及巨大的飛機可控性。 座艙:J-10的座艙配備有三個鑲嵌式的平面液晶多功能顯示器(MFDs),包括一個彩色液晶多功能顯示器(mfd),一個大視野抬頭顯示器(hud),可能還包括一個頭盔瞄準具(HMS)。使用中國洛陽航空電子設備公司生產的仿制烏克蘭的Vympel R-73 (AA-11 ALAMO)Arsenel頭盔瞄準具,還是使用在2000年珠海航展上簡單介紹了的新的頭盔瞄準具還以一個謎。 飛行員使用一種被稱作“Iron Bird”飛行控制系統,該四余度(四通道)數字線傳飛行系統(FBW)是基于在沈飛的J-8-2ACT驗證機上試驗了的主動控制技術。 雷達:有多個方案可供J-10選擇。這些方案包括安裝在后期蘇-27上的俄羅斯法佐特隆(Phazotron) Zhuk-10PD雷達系統,它可以搜索160千米的,最多同時攻擊的6個目標。 為了滿足低空飛行和精確打擊的需要,安裝一個形如安裝在F-16嵌入式外掛點的前望式紅外和激光指示吊艙。中國制造的該夾艙類似于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披露的以色列的拉法爾“利特寧”(Litening)吊艙。 引擎:單座,單引擎的J-10戰斗機在尺寸上與洛克馬丁公司的F16/CD相當。首批J-10的發動機據信是動力為27500b(120千牛)的俄羅斯留里卡設計局(Lyulka Saturn)的al31f渦扇噴氣引擎,中國空軍的蘇27和蘇30使用同樣的引擎。有關報道表明早在2001年100部為j10特別改裝的al31f引擎已經交貨給中國。 中國也在開發自己的渦扇-10(WS-10)引擎,它可以安裝在J-10的后期版本上。根據美國的分析,J-10在機動性上將比即將成為美國海軍主力戰斗機的f18e/f略強。 武器:J-10的基本配置武器是國產23mm機炮。 J-10有11個武器掛點,機翼6個,機腹5個,在機翼內側和機腹中部,可以用來掛副油箱。基本配置武器23mm機炮隱藏在機腹的里面。 除了可以攜帶源于以色列怪蛇3的短程紅外尋的空空導彈霹靂8以外,J-10還可以攜帶已經裝備中國側衛戰斗機的俄羅斯的r-73短程和r-77中程導彈,為了滿足超視距攻擊的需要他還可以攜帶發展中的霹靂-11和霹靂-12中程空對空導彈。 為了滿足對地攻擊的需要,j10可以攜帶激光制導炸彈,鷹擊8系列反艦導彈,以及各種非制導炸彈和火箭。J-10還可以攜帶發展中的如鷹擊9噴氣動力反輻射導彈。 改良:1998年珠海航空展首次披露的AL-31F全向矢量渦扇引擎,可能會被用于J-10引擎的改良選擇,以提供該戰斗機更優越的機動性。該項目很可能還有海軍版的J-10,或許這種J-10是雙引擎的,以用于裝備中國的航空母艦。中國很有可能考慮升級J-10的雷達為先進的相控陣雷達來提高它的戰斗性能。 性能: 成員:1人 尺寸:不明 重量:不明 引擎:單AL-31F渦扇發動機,17857b( 79。43千牛),加力后27557b (122。58千牛) 最大飛行速度:1。2馬赫(低空)-2。0馬赫(高空) 半徑:實用作戰半徑超過550千米 升限:不明 最大爬升速度:不明 過載限制:不明 武器掛點:11個,機翼6個,機腹5個,最大載彈量 大于4500千克。 。
熱心網友
殲-10只是一個過渡型號
熱心網友
近十幾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現代化進程和裝備采購計劃,一直采取了和美國空軍一樣的傳統做法,即走“高低”搭配的路子。中國空軍的前線戰斗機和戰斗轟炸機部隊陸續裝備了先進的蘇―27(單座)和蘇―30(雙座),這兩種機型使用的都是俄羅斯“土星”公司生產的推力為12。5噸的AL―31F型發動機。不久之后,中國空軍的現代化戰機行列將再添新兵: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生產的殲―10。這款據稱綽號為“前衛”的單發動機新機型比上述蘇霍伊戰機的尺寸要小,但采用的是相同的發動機。 美國空軍當前裝備的重型戰斗機是雙發動機的F-15C(單座空優型戰斗機)和F-15E(雙座戰斗轟炸機),二者使用普惠公司生產的推力為13。2噸的F100型發動機。而輕型戰斗機則為單發動機的F-16,使用的發動機則有F100和通用公司的F110。采用同樣“高低”搭配戰機結構的還有俄羅斯空軍,但是中國空軍卻是在除了美國空軍以外,惟一能夠負擔采購新型“高低”戰機的軍隊。項目發展歷史 殲-10的項目驗證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時由成都飛機公司和第811飛機設計所基于流產的殲-9型戰斗機進行設計。原殲-9項目是為設計一種速度達到2。5馬赫帶鴨翼的三角翼空防型戰斗機,其作戰目標是原蘇聯的米格-29和蘇-27。最初的計劃要求,后來發生了重大變化,于是1988年重新將這款新型戰斗機的設計定位在一種采用新技術的中型多用途戰斗機上,以替換中國空軍龐大的殲-6、殲-7和強-5機隊,并有效應對當時同類型的西方戰斗機。 雖然中國和以色列官方都否認雙方在新型戰斗機的研發上進行了合作,但普遍的猜測認為,在美國于1987年向以色列施壓,促其放棄了國產“幼獅”戰斗機項目后,以色列將該項目的先進研究成果轉讓給了中國。并且,非官方的中國媒體也聲稱殲-10/“幼獅”確實從一開始就是中以兩國的共同研究項目。但是,考慮到兩國不同的政治背景和殲-10與“幼獅”不同的作戰需求,似乎又不能肯定雙方存在過合作。因為,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空軍追求的是空防型戰斗機,而“幼獅”的設計重點是對地攻擊,空戰能力只是其次要考慮。同時,中國新型戰斗機的設計尺寸要大于并重于“幼獅”,以充分利用其推力為12。5噸的發動機。“幼獅”采用的發動機是推力為9。4噸的普惠1120型發動機。除了以色列的“貢獻”,裝備了F-16A的巴基斯坦空軍也有可能向中國提供了部分先進技術信息。殲-10的首架原型機可能于1996年中期就首飛了,而中國官方報道的首飛日期是1998年3月23日。但實際上,在后一個日子上天的是經過重大改進的3號原型機。為向項目發展提供樣機,共生產了五架供飛行測試的原型機(機號1003-1007)和兩架地面測試平臺(機號1008-1009)。兩架預生產型殲-10中的首架于2002年6月28日首飛成功。 從2003年2月開始,至少七架(機號1010-1016),也可能是10架預生產型殲-10(可能沒有裝備雷達)陸續提供給了中國空軍。其中的幾架目前正由中國空軍的作戰部隊進行作戰測試和評估,而其余的幾架則留在位于陜西閻良的中國空軍試飛訓練中心用于最后的項目發展階段。 據報道,殲-10的飛行測試于2003年12月全面完成,并獲得了生產許可證。首批50架殲-10A可能已經開始生產。首個裝備殲-10的戰斗機團(可能歸駐中國西南、印度當面的第44航空師)將于2005年底形成初始作戰能力。估計中國將生產至少300架殲-10,但這一數量仍只能是其空軍裝備的數千架殲-6、殲-7和強-5中的一小部分。據稱,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的殲-10月產量為兩架。 殲-10戰機想象圖 作為單座殲-10A基本型的補充,一種雙座的改型(殲-10B)也于2003年12月進行了首飛。改進機加長了機身,以容納后座艙和增大機內油箱的載油能力。改型機的外觀特征表明該機并不是教練機,而是意在發展一種新的打擊型戰斗機,或者是殲-10的電子戰和防空壓制型號。 和印度的“光輝”一樣,中國也計劃發展新型戰斗機的海軍型(殲-10C),。據稱,中國海軍更希望裝備一種雙發動機艦載戰斗機。因此,殲-10有可能重新設計,并使用兩臺俄羅斯克里莫夫公司的RD-93型發動機。考慮到海軍型戰斗機的采購量有限,因此該方案無疑效費比欠佳。中國海軍為此更傾向于使用俄羅斯的蘇-33。 除了滿足中國空軍自身的需求,殲-10(外銷型)極有可能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從目前來看,中國沒有將殲-10推向國際市場的明顯跡象,該機也沒有在國際航展上露過面。 總體布局 殲-10沿襲了“幼獅”式戰斗機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設計時的氣動布局,但為了滿足中國空軍的要求而進行了修改,采用了中國新型戰斗機最初設計時的大尺寸和大重量。 在對“幼獅”戰斗機的近耦合鴨式布局進行改進之后,殲-10放棄了“幼獅”的水平尾翼,而采用大三角翼加鴨翼布局(翼展比后者長一米多,翼面積增加15~18%)。但同時,殲-10保留了“幼獅”(還有瑞典的“鷹獅”)采用的活動翼面技術:外翼前緣為機動襟翼,固定內翼在全動鴨翼的配合下產生絕佳的氣動性能。常規飛機的水平尾翼位置被三角翼后緣的四塊活動副翼所占據。翼尖部分沒有設置用于輕型空空導彈的掛架,這一點與“幼獅”和“鷹獅”不同。 殲-10布局最為稱道之處是它的翼身融合。通過精心設計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的曲面,既增加了機內容積(用于載油、裝備,以及為爾后發展預留空間),也有效利用了它帶來的空氣動力增升效果。主翼后部機身兩側沒有安排其他結構,這再次體現了翼身融合的設計理念,只是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這兩片腹鰭用于戰機大迎角飛行時,配合高大的垂直尾翼保持飛機的穩定性。與“幼獅”相同的是,殲-10也設計了四片減速板,其中兩片位于機身上部主翼后方,其余兩片僅位于機尾下部腹鰭之間。 除了機翼,殲-10與“幼獅”的另外一處重大不同在于進氣道。“幼獅”的進氣道與F-16類似,為固定幾何形狀。而殲-10采用的是帶中心激波錐的二維可調式進氣道,這種帶調節板的進氣道布局與F-4“鬼怪”Ⅱ有些類似。只是殲-10將“鬼怪”的進氣道平移至機腹下,由調節板(位置在邊界層分離板的后方)構成進氣道的前部,這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更加適合高性能空空作戰。此外,可調節進氣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壓縮能力(在1。5馬赫時為5%,在1。8馬赫增加至15%,在2馬赫時為25~30%)極大地提高了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發動機推力,從而使飛機獲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性能。這種進氣道布局的不足主要包括隱身效果欠佳(這也是所有機腹進氣道布局飛機的通病)、重量偏大且結構復雜(F-16為此增重80~100公斤)和生產費用增加,同時調節板的動力和調節系統還加大了飛機的維護負擔。 適合超音速飛行的氣動布局、強勁的發動機和可調節式進氣道使殲-10最大速度能夠達到2。2馬赫,大于“幼獅”宣稱的1。8馬赫。殲-10的高超性能集中于空空作戰,因此無論是執行空防還是截擊任務都將是一把利器。 考慮到中國明顯地將美國戰斗機視為其主要空中威脅,加之美國的戰斗機設計一直強調奪取空中優勢的能力,因此不難理解中國要將空空作戰能力(包括進攻和防御)視為其戰斗機發展的主要需求。同理,殲-10在結構設計上強調機動過載要達到9G(所有最新型戰斗機都追求的目標),這無疑體現出中國空軍要求這款新型多功能戰斗機要在制空作戰中技壓群芳,至少要達到F-16最新型號的性能。 殲-10為放寬靜穩度設計,并采用四余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斗機首次采用這種當前最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中國空軍使用一架經過特殊改制的殲-8Ⅱ技術驗證機測試經過重新設計的線傳飛控系統,這顯示出殲-10的線傳飛控系統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產物。 推進系統 至少殲-10的首批生產型將采用久經考驗的俄制AL-31FN渦扇發動機。蘇-27家族也采用了AL-31系列發動機,不過FN型增加了一個經完全重新設計的檢修艙。這一檢修艙的設置是標準的俄式風格,在最初的AL-31型號中位于發動機上方,還包括部分壓氣機上部機殼的外側位置,但FN型的檢修艙則調整到與西方戰斗機發動機檢修艙同樣的位置,位于發動機和壓氣機下部機殼外側的位置。 除了殲-10原型機和預生產型使用的發動機外,據稱俄羅斯于2001年一次性向中國提供了54臺AL-31FN(另有渠道報道說是100臺)。這些發動機用于首批生產型殲-10。但俄羅斯拒絕向中國提供該型發動機的生產許可證。基于這個原因,中國正在研制可以替代AL-31FN的國產發動機。不過,即使所有的殲-10都將使用AL-31FN,中國也將尋求一種更加先進的改型,其最重要的技術要求當是配備軸向360度矢量噴管,以提升飛機的機動性能和發動機與機身有效配合帶來的推進效能。這種發動機曾經在1998年的珠海航展上首次露面,俄羅斯明顯是領會到了中國對發動機的潛在興趣。實際上,被西方奇怪地忽視了的發動機矢量控制技術卻在亞洲得到了廣泛歡迎,它首先被印度空軍裝備的戰斗機采用,接著是馬來西亞,而現在可能是中國。 把目光投向未來,中國可能最終采用“土星”公司的AL-41型發動機。目前,該型發動機正在為俄羅斯下一代的戰斗機進行研制。AL-41的體積可能與AL-31相同,但推力要增大30~40%。因此,AL-41可能成為未來殲-10型號的潛在選擇,并使其具備與同在概念驗證階段的F-16Block60相同的作戰能力。 目前,強勁且省油的AL-31FN為殲-10在空戰中發揮高超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其無論是在高速、大爬升率飛行,還是在大過載機動時都勿須擔心發動機停車。該型發動機由于油效比極高,因此使戰機在執行遠程滲透任務時同樣表現不凡。加之殲-10具有容積達5000升的內置油箱,這雖然比加兩個保形油箱的F-16要少700升,但戰機仍能夠在攜帶較大載荷的情況上達到一個理想的作戰半徑。殲-10還能攜帶三個副油箱,雖然目前尚不具備空中受油能力,但據悉中國已有開發殲-10空中受油能力的遠期計劃。 由于俄羅斯拒絕提供AL-31FN的生產許可證,而且考慮到中國一直在努力實現裝備采購的國產化率,因此殲-10極有可能將在未來采用一種國產發動機,如黎明發動機公司生產的WS-10A。但目前知道的信息僅包括WS-10A的推力水平(與AL-31相近)和布局(雙軸小涵道比并帶加力燃燒室的渦扇發動機),并且黎明公司已計劃在該發動機上加裝矢量噴管。 座艙和航電設備 殲-10的單座座艙為飛行員提供了良好的全向視野,這比以往繼承前蘇聯設計風格的中國戰機進步了不少。飛機的航電設備采用了符合西方機工程原理的設計組合:大屏幕抬頭顯示儀、三臺液晶多功能平顯,油門和推桿控制系統、數據存儲系統、先進的自動航行和氣象數據計算機和頭盔瞄準具。雖然這些產品的提供商目前還不能確定,但頭盔瞄準具已經基本能夠確定將采用國產型號,由洛陽航空設計所設計生產。 殲-10采用一種多模“邊掃描邊跟蹤”雷達。為獲得訂單,以色列埃爾塔公司推出了其EL/M-2035型雷達,而俄羅斯公司則為中國空軍提供了一系列選擇,其中包括他們正在使用的部分雷達(如同相加速器公司的“珍珠”,這種雷達是裝備殲-8ⅡC的甲蟲-M型雷達的改進型)。中國國產JL-10A型雷達也是一種選擇,但目前不知道它的研制進度是否能跟上殲-10的服役時間。由于殲-10的生產已陸續展開,因此它的雷達應當已經選擇完畢,但目前仍沒有與雷達具體型號相關的報道。 中國的殲-11(蘇-27和蘇-30)裝備了一種高性能的紅外搜索跟蹤和激光測距一體化系統,這為戰機提供了完全被動搜索和跟蹤能力。殲-10自然也有可能裝備一種同樣或者類似的系統。但在殲-10的原型機和預生產型機上看不到用于容納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的球狀結構,似乎也沒有其他的機身窗口顯示有內置的該類系統。 武器裝備 殲-10裝備了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機炮(俄制Gsh-23型機炮的中國版),位置在進氣口下方前起落架左側。殲-10的機身下設計了11個掛架: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余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半共開工的串聯掛架(與幻影-2000、“陣風”和F-15E的機腹掛架配置類似)。中國官方尚未公布殲-10的外掛載荷能力,但估計為5500公斤。 根據照片可以看出,殲-10的原型和預生產型機大多掛載兩枚PL-8(以制“怪蛇”Ⅲ)近程紅外制導導彈。殲-10的武器系統還將包括已經在殲-11上使用的俄制空空導彈(R-73近程和R-77中程主動制導導彈),以及中國的PL-12中程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殲-10也可以攜帶國產和俄制的空地導彈和激光制導炸彈(包括鷹擊-8K反艦導彈和新型鷹擊-9反輻射導彈),以及非制導炸彈和航空火箭彈。 據報道,用于殲-10的導航和目標指示吊艙正在研發之中,這些設備可能與機炮對稱安置在進氣道的右側。 技術和作戰考慮 當獲得有關殲-10的首批情報時,雖然西方國家知道它先進的氣動布局和技術直接來自以色列“幼獅”戰斗機,但還是認為它是一種輕型戰斗機。實際上直到最近,大部分西方媒體在提供殲-10的評估數據時仍是基于“幼獅”戰斗機的重量、尺寸和技術性能。 但在獲得了準確的數據后,顯露在人們面前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殲-10實際上是一種中型戰斗機,在作戰性能上類似于F-16C Block 50和幻影2000-5,或者更準確點說,就像單發的歐洲戰斗機或“陣風”。因此,說殲-10與最新的F-16型號具有相當的作戰能力一點也不為過,只是它的機身更大,并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殲-10最初的設計選擇中,與當前西方戰斗機設計思路不謀而合的地方得到了加強,特別是采用可調節式進氣道。 殲-10與其他亞洲國家的國產戰斗機一樣,當前最現實的問題是其航電設備和制導武器的發展進程和可靠性。另外一個需要關注的是數字線傳飛控系統,它不僅存在著可靠性問題,而且在與滿載現代航電系統的戰斗機結合以后,它是否能夠全面發揮潛能也將令人拭目以待。殲-10裝備矢量發動機,仔細看發動機噴口。
熱心網友
殲10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