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關系有哪些職能?發展過程如何?
熱心網友
信用關系有哪些職能?發展過程如何? (1)信用關系的職能 信用關系的主要職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信用的調劑職能 信用最根本的職能就是調劑,是一種以借貸形式出現的調劑。信用關系的存在,解決了不同貨幣所有者之間貨幣余缺的矛盾,克服了貨幣收入(循環)在社會中不同類型貨幣收支單位存在的時間與空間上的不平衡。 ②信用的創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 信用還發揮著提供和創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我們現在所有的貨幣,包括紙幣和銀行的活期存款,都是由各種類型債務所組成,它們也都以某種方式取得了在支付中被普通接受的身份。例如,我們的紙幣,可以看成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債務證據,銀行的活期存款是專業銀行的短期債務。 ③信用的克服貨幣收入時間上不均衡的職能 在任何一個時期,不同單位的貨幣收支并不可能都完全相等。不同貨幣收支類型按其收入與支出的使用狀況可以劃分為三類:A.收入>支出型,稱為結余型;B.收入<支出型,稱為負債型;c.收入=支出型,無債務型。我國傳統習慣把收入使用限制在A、c型之中,但從商品經濟的角度看,負債型并不像我們想像得那么可怕。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在使用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時,其最大的目標是達到最大的滿足。不同的家庭為不同的所有者,只能通過信用方式將A型的貨幣“余”,調劑給B型的“缺”,才能使各自的消費得到滿足,那么,為什么有的家庭現時有很大的需要,而未來需要少呢?比如,新建立的家庭需要購置生活、享受的用品,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很難一下籌集,而有的家庭現時沒有這些需要,但在未來由于子女的長大而會產生這樣的需要。信用的出現,可以使現在消費與未來消費相交換,使得大家感到境況更好些,提高了整體的滿足程度。這實質上是每個家庭按時間的先后安排他們的消費問題,信用的出現克服了貨幣收入在時間上的不平衡性。 (2)信用關系的產生發展 從出現貨幣經營開始,人類社會的信用關系就出現了。而信用關系在其自身發展中一直遵循兩條軌跡:一條是正常的信用軌跡;另一條是高利貸活動。 區分正常的信用關系和高利貸活動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馬克思在對高利貸作定性分析時,曾提出兩個標準亦即高利貸活動的兩個特征:—是高利貸借用貨幣資金總是要投向非生產領域;二是高利貸者在貸出貨幣資金時提出的資本增殖要求往往違反社會平均利潤分配規律。在馬克思所處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定性分析無疑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從現代經濟發展的歷史實際來說,目前有許多情況都需要重新進行研究,不論現代的信用關系已發展到何等發達程度,不論目前的金融服務在許多市場經濟國家里有多么周到,高利貸活動卻總是禁而不絕的。而且,即使正常的信用活動早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利貸者的放款也進入了生產、流通等各種經濟活動之中。因此,以貨幣資金的投向作為劃分高利貸活動與正常信用活動的標準已很難自圓其說了。看來,高利貸和正常信用關系的劃分標準只能是利息率的高低,至于以多高的利率作為劃分標準,在實際經濟分析中也很難統一界定,似乎只能由經濟學家們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來下定義。 從實物借貸到貨幣借貸,從簡單的貨幣借貸活動到現代信用關系,這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信用發展過程。而從古至今始終存在的高利貸活動,應當說也是一種信用關系,只不過從其存在方式和經濟后果等方面具有扭曲的特性而已。 。
熱心網友
(1)信用關系的職能 信用關系的主要職能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信用的調劑職能信用最根本的職能就是調劑,是一種以借貸形式出現的調劑。信用關系的存在,解決了不同貨幣所有者之間貨幣余缺的矛盾,克服了貨幣收入(循環)在社會中不同類型貨幣收支單位存在的時間與空間上的不平衡。②信用的創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信用還發揮著提供和創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我們現在所有的貨幣,包括紙幣和銀行的活期存款,都是由各種類型債務所組成,它們也都以某種方式取得了在支付中被普通接受的身份。例如,我們的紙幣,可以看成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債務證據,銀行的活期存款是專業銀行的短期債務。③信用的克服貨幣收入時間上不均衡的職能在任何一個時期,不同單位的貨幣收支并不可能都完全相等。不同貨幣收支類型按其收入與支出的使用狀況可以劃分為三類:A.收入>支出型,稱為結余型;B.收入<支出型,稱為負債型;c.收入=支出型,無債務型。我國傳統習慣把收入使用限制在A、c型之中,但從商品經濟的角度看,負債型并不像我們想像得那么可怕。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在使用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時,其最大的目標是達到最大的滿足。不同的家庭為不同的所有者,只能通過信用方式將A型的貨幣“余”,調劑給B型的“缺”,才能使各自的消費得到滿足,那么,為什么有的家庭現時有很大的需要,而未來需要少呢?比如,新建立的家庭需要購置生活、享受的用品,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很難一下籌集,而有的家庭現時沒有這些需要,但在未來由于子女的長大而會產生這樣的需要。信用的出現,可以使現在消費與未來消費相交換,使得大家感到境況更好些,提高了整體的滿足程度。這實質上是每個家庭按時間的先后安排他們的消費問題,信用的出現克服了貨幣收入在時間上的不平衡性。(2)信用關系的產生發展從出現貨幣經營開始,人類社會的信用關系就出現了。而信用關系在其自身發展中一直遵循兩條軌跡:一條是正常的信用軌跡;另一條是高利貸活動。區分正常的信用關系和高利貸活動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馬克思在對高利貸作定性分析時,曾提出兩個標準亦即高利貸活動的兩個特征:—是高利貸借用貨幣資金總是要投向非生產領域;二是高利貸者在貸出貨幣資金時提出的資本增殖要求往往違反社會平均利潤分配規律。在馬克思所處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定性分析無疑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從現代經濟發展的歷史實際來說,目前有許多情況都需要重新進行研究,不論現代的信用關系已發展到何等發達程度,不論目前的金融服務在許多市場經濟國家里有多么周到,高利貸活動卻總是禁而不絕的。而且,即使正常的信用活動早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利貸者的放款也進入了生產、流通等各種經濟活動之中。因此,以貨幣資金的投向作為劃分高利貸活動與正常信用活動的標準已很難自圓其說了。看來,高利貸和正常信用關系的劃分標準只能是利息率的高低,至于以多高的利率作為劃分標準,在實際經濟分析中也很難統一界定,似乎只能由經濟學家們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來下定義。從實物借貸到貨幣借貸,從簡單的貨幣借貸活動到現代信用關系,這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信用發展過程。而從古至今始終存在的高利貸活動,應當說也是一種信用關系,只不過從其存在方式和經濟后果等方面具有扭曲的特性而已。 。
熱心網友
1)信用關系的職能 信用關系的主要職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信用的調劑職能 信用最根本的職能就是調劑,是一種以借貸形式出現的調劑。信用關系的存在,解決了不同貨幣所有者之間貨幣余缺的矛盾,克服了貨幣收入(循環)在社會中不同類型貨幣收支單位存在的時間與空間上的不平衡。 ②信用的創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 信用還發揮著提供和創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我們現在所有的貨幣,包括紙幣和銀行的活期存款,都是由各種類型債務所組成,它們也都以某種方式取得了在支付中被普通接受的身份。例如,我們的紙幣,可以看成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債務證據,銀行的活期存款是專業銀行的短期債務。 ③信用的克服貨幣收入時間上不均衡的職能 在任何一個時期,不同單位的貨幣收支并不可能都完全相等。不同貨幣收支類型按其收入與支出的使用狀況可以劃分為三類:A.收入>支出型,稱為結余型;B.收入<支出型,稱為負債型;c.收入=支出型,無債務型。我國傳統習慣把收入使用限制在A、c型之中,但從商品經濟的角度看,負債型并不像我們想像得那么可怕。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在使用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時,其最大的目標是達到最大的滿足。不同的家庭為不同的所有者,只能通過信用方式將A型的貨幣“余”,調劑給B型的“缺”,才能使各自的消費得到滿足,那么,為什么有的家庭現時有很大的需要,而未來需要少呢?比如,新建立的家庭需要購置生活、享受的用品,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很難一下籌集,而有的家庭現時沒有這些需要,但在未來由于子女的長大而會產生這樣的需要。信用的出現,可以使現在消費與未來消費相交換,使得大家感到境況更好些,提高了整體的滿足程度。這實質上是每個家庭按時間的先后安排他們的消費問題,信用的出現克服了貨幣收入在時間上的不平衡性。 (2)信用關系的產生發展 從出現貨幣經營開始,人類社會的信用關系就出現了。而信用關系在其自身發展中一直遵循兩條軌跡:一條是正常的信用軌跡;另一條是高利貸活動。 區分正常的信用關系和高利貸活動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馬克思在對高利貸作定性分析時,曾提出兩個標準亦即高利貸活動的兩個特征:—是高利貸借用貨幣資金總是要投向非生產領域;二是高利貸者在貸出貨幣資金時提出的資本增殖要求往往違反社會平均利潤分配規律。在馬克思所處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定性分析無疑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從現代經濟發展的歷史實際來說,目前有許多情況都需要重新進行研究,不論現代的信用關系已發展到何等發達程度,不論目前的金融服務在許多市場經濟國家里有多么周到,高利貸活動卻總是禁而不絕的。而且,即使正常的信用活動早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利貸者的放款也進入了生產、流通等各種經濟活動之中。因此,以貨幣資金的投向作為劃分高利貸活動與正常信用活動的標準已很難自圓其說了。看來,高利貸和正常信用關系的劃分標準只能是利息率的高低,至于以多高的利率作為劃分標準,在實際經濟分析中也很難統一界定,似乎只能由經濟學家們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來下定義。 從實物借貸到貨幣借貸,從簡單的貨幣借貸活動到現代信用關系,這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信用發展過程。而從古至今始終存在的高利貸活動,應當說也是一種信用關系,只不過從其存在方式和經濟后果等方面具有扭曲的特性而已。 。
熱心網友
現代信用形式以創造主體來劃分,大致有以下四種:(1)企業信用。企業信用是企業在資本運營、資金籌集及商品生產流通中所進行的信用活動。企業信用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商業信用;另一類是融資信用。商業信用的物質內容一般是商品的賒銷,信用工具形式則是商業票據。(2)銀行信用。以貨幣資金借貸為運營內容和以銀行及某些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為行為主體的信用關系可統稱為銀行信用。銀行信用與商業信用和企業融資信用相比。具有以下差異:1)作為銀行信用載體的貨幣,其自身沒有質的差別,因此它的來源和運用沒有方向限制;2)由于金融中介的規模一般都比較大,因此銀行信用較之企業信用更容易發展。(3)政府信用。在信用經濟的鏈條中,政府信用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政府不僅運用信用手段籌集資金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承擔風險較大的投資項目,而且政府信用所創造的金融工具也為中央銀行調節流通中貨幣供應量提供了操作基礎。(4)民間信用。這是指上述三種規范信用活動之外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及個人之間所發生的信用關系。民間信用的基本特征是沒有正規的金融工具做交易媒體,在活動中帶有自發性,利率較正規信用高,風險也非常大。一般情況下,民間信用的活躍程度同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金融服務發達狀況成反比。例如在中國,民間信用在農村比城市活躍、落后地區比發達地區活躍。 。
熱心網友
信用關系有哪些職能?發展過程如何? (1)信用關系的職能 信用關系的主要職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信用的調劑職能 信用最根本的職能就是調劑,是一種以借貸形式出現的調劑。信用關系的存在,解決了不同貨幣所有者之間貨幣余缺的矛盾,克服了貨幣收入(循環)在社會中不同類型貨幣收支單位存在的時間與空間上的不平衡。 ②信用的創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 信用還發揮著提供和創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我們現在所有的貨幣,包括紙幣和銀行的活期存款,都是由各種類型債務所組成,它們也都以某種方式取得了在支付中被普通接受的身份。例如,我們的紙幣,可以看成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債務證據,銀行的活期存款是專業銀行的短期債務。 ③信用的克服貨幣收入時間上不均衡的職能 在任何一個時期,不同單位的貨幣收支并不可能都完全相等。不同貨幣收支類型按其收入與支出的使用狀況可以劃分為三類:A.收入>支出型,稱為結余型;B.收入<支出型,稱為負債型;c.收入=支出型,無債務型。我國傳統習慣把收入使用限制在A、c型之中,但從商品經濟的角度看,負債型并不像我們想像得那么可怕。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在使用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時,其最大的目標是達到最大的滿足。不同的家庭為不同的所有者,只能通過信用方式將A型的貨幣“余”,調劑給B型的“缺”,才能使各自的消費得到滿足,那么,為什么有的家庭現時有很大的需要,而未來需要少呢?比如,新建立的家庭需要購置生活、享受的用品,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很難一下籌集,而有的家庭現時沒有這些需要,但在未來由于子女的長大而會產生這樣的需要。信用的出現,可以使現在消費與未來消費相交換,使得大家感到境況更好些,提高了整體的滿足程度。這實質上是每個家庭按時間的先后安排他們的消費問題,信用的出現克服了貨幣收入在時間上的不平衡性。 (2)信用關系的產生發展 從出現貨幣經營開始,人類社會的信用關系就出現了。而信用關系在其自身發展中一直遵循兩條軌跡:一條是正常的信用軌跡;另一條是高利貸活動。 區分正常的信用關系和高利貸活動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馬克思在對高利貸作定性分析時,曾提出兩個標準亦即高利貸活動的兩個特征:—是高利貸借用貨幣資金總是要投向非生產領域;二是高利貸者在貸出貨幣資金時提出的資本增殖要求往往違反社會平均利潤分配規律。在馬克思所處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定性分析無疑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從現代經濟發展的歷史實際來說,目前有許多情況都需要重新進行研究,不論現代的信用關系已發展到何等發達程度,不論目前的金融服務在許多市場經濟國家里有多么周到,高利貸活動卻總是禁而不絕的。而且,即使正常的信用活動早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利貸者的放款也進入了生產、流通等各種經濟活動之中。因此,以貨幣資金的投向作為劃分高利貸活動與正常信用活動的標準已很難自圓其說了。看來,高利貸和正常信用關系的劃分標準只能是利息率的高低,至于以多高的利率作為劃分標準,在實際經濟分析中也很難統一界定,似乎只能由經濟學家們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來下定義。 從實物借貸到貨幣借貸,從簡單的貨幣借貸活動到現代信用關系,這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信用發展過程。而從古至今始終存在的高利貸活動,應當說也是一種信用關系,只不過從其存在方式和經濟后果等方面具有扭曲的特性而已。 。
熱心網友
信用關系有哪些職能?發展過程如何? (1)信用關系的職能 信用關系的主要職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信用的調劑職能 信用最根本的職能就是調劑,是一種以借貸形式出現的調劑。信用關系的存在,解決了不同貨幣所有者之間貨幣余缺的矛盾,克服了貨幣收入(循環)在社會中不同類型貨幣收支單位存在的時間與空間上的不平衡。 ②信用的創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 信用還發揮著提供和創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我們現在所有的貨幣,包括紙幣和銀行的活期存款,都是由各種類型債務所組成,它們也都以某種方式取得了在支付中被普通接受的身份。例如,我們的紙幣,可以看成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債務證據,銀行的活期存款是專業銀行的短期債務。 ③信用的克服貨幣收入時間上不均衡的職能 在任何一個時期,不同單位的貨幣收支并不可能都完全相等。不同貨幣收支類型按其收入與支出的使用狀況可以劃分為三類:A.收入>支出型,稱為結余型;B.收入<支出型,稱為負債型;c.收入=支出型,無債務型。我國傳統習慣把收入使用限制在A、c型之中,但從商品經濟的角度看,負債型并不像我們想像得那么可怕。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在使用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時,其最大的目標是達到最大的滿足。不同的家庭為不同的所有者,只能通過信用方式將A型的貨幣“余”,調劑給B型的“缺”,才能使各自的消費得到滿足,那么,為什么有的家庭現時有很大的需要,而未來需要少呢?比如,新建立的家庭需要購置生活、享受的用品,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很難一下籌集,而有的家庭現時沒有這些需要,但在未來由于子女的長大而會產生這樣的需要。信用的出現,可以使現在消費與未來消費相交換,使得大家感到境況更好些,提高了整體的滿足程度。這實質上是每個家庭按時間的先后安排他們的消費問題,信用的出現克服了貨幣收入在時間上的不平衡性。 (2)信用關系的產生發展 從出現貨幣經營開始,人類社會的信用關系就出現了。而信用關系在其自身發展中一直遵循兩條軌跡:一條是正常的信用軌跡;另一條是高利貸活動。 區分正常的信用關系和高利貸活動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馬克思在對高利貸作定性分析時,曾提出兩個標準亦即高利貸活動的兩個特征:—是高利貸借用貨幣資金總是要投向非生產領域;二是高利貸者在貸出貨幣資金時提出的資本增殖要求往往違反社會平均利潤分配規律。在馬克思所處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定性分析無疑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從現代經濟發展的歷史實際來說,目前有許多情況都需要重新進行研究,不論現代的信用關系已發展到何等發達程度,不論目前的金融服務在許多市場經濟國家里有多么周到,高利貸活動卻總是禁而不絕的。而且,即使正常的信用活動早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利貸者的放款也進入了生產、流通等各種經濟活動之中。因此,以貨幣資金的投向作為劃分高利貸活動與正常信用活動的標準已很難自圓其說了。看來,高利貸和正常信用關系的劃分標準只能是利息率的高低,至于以多高的利率作為劃分標準,在實際經濟分析中也很難統一界定,似乎只能由經濟學家們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來下定義。 從實物借貸到貨幣借貸,從簡單的貨幣借貸活動到現代信用關系,這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信用發展過程。而從古至今始終存在的高利貸活動,應當說也是一種信用關系,只不過從其存在方式和經濟后果等方面具有扭曲的特性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