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預警機,又稱空中指揮預警飛機,它集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于一體。有位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總裁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國家如果有較好的預警。監控、情報搜集能力,即便戰機數量只有對手的一半,也一樣可以贏得戰爭。”  預警機是裝有遠程警戒雷達用于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并可引導己方飛機執行作戰任務的飛機。大多數預警機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機背上背有一個大 “蘑菇”,那是預警雷達的天線罩。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國海軍根據太平洋海空戰的經驗教訓,為了及時發現利用艦載雷達盲區接近艦隊的敵機,試驗將警戒雷達裝在飛機上,利用飛機的飛行高度,縮小雷達盲區,擴大探測距離,于是便把當時最先進的雷達搬上了小型的tbm─3w飛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架空中預警機試驗機ad─3w “復仇者”,它于1944年首次試飛。后來,美國和英國又研制試驗了幾種預警機,但它們由于雷達功能單一、下視能力和目標分辨能力差等技術難題未解決,所以難以達到實際使用的要求。  50年代,美國繼續預警機的研制工作,將新型雷達安裝在c─1a小型運輸機上,改裝成xtf─1w早期預警機,于1956年12月17日前次試飛,后來又經改進,裝上新型電子設備,在1958年3月3日試飛成功,正式定名為e─1b “跟蹤者”式艦載預警機,1960年1月20日正式裝備美國海軍。e─1b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用的預警機,它初步具備了探測,海上和空中目標、識別敵我、引導己方飛機攻擊敵方目標的能力。它的雷達探測距離為200公里,可同時引導20─30架己方飛機進行攻擊。但e─1b機載雷達的分辨能力還不很強,雷達數據不能傳輸級航空母艦的指揮中心,而且引導能力也有限,一艘航空母艦載飛機60─90架,若同時升空,就需2─4架預警機進行引導,很容易形成混亂。    70年代,脈沖多普勒雷達技術和機載動目標顯示技術的進步,使預警機在陸地和海洋上空具備了良好的下視能力;三坐標雷達(可同時測定目標的方位 、距離和高度)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預警機的功能由警戒發展到可同時對多批目標實施指揮引導。于是便誕生了新一代預警機,其代表是美海軍的e─2c “鷹眼”和美空軍的e─3a “望樓”。現代預警機實際上是空中雷達站兼指揮中心,所以它又被稱為 “空中警戒與控制系統”飛機。e─2c可探測和判明480公里遠的敵機威脅,它至少能同時自動和連續跟蹤250個目標,還能同時指揮引導己方飛機對其中30個威脅最大的目標進行截擊。e─3a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達370公里,可同時跟蹤約600批目標,引導截擊約100批目標。預警機可提高己方戰斗機效能60%以上,所以它在現代戰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982年4月,在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發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隊由于未裝備預警機,不能及時發現低空襲來的阿根廷飛機,以致遭受重創。同年6月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空軍使用e─2c預警機引導己方飛機,襲擊敘利亞軍隊駐貝卡谷地的防空導彈陣地,并進行空戰。結果敘軍19個導彈連被毀,約80架被擊落,而以這方無一損失。在1911年的海灣戰爭中,e─2c和e─3a預警機為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贏得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美國近年來的多次海空作戰行動中,無一不出現預警機的身影。中國的空警2000預警機。

熱心網友

我可以一點也不夸張的說:預警機可一讓空軍的戰斗力提高10倍以上

熱心網友

預警的作用。。。

熱心網友

  預警機也稱“空中預警機和控制系統飛機”,又稱空中預警指揮機。  用于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并可指揮引導己方飛機執行作戰任務的飛機。它具有良好的探測低空、超低空目標的性能、便于機動、生存力強等特點,戰時可迅速飛往作戰地區,遂行警戒和指揮引導任務;平時可沿邊界或公海巡邏,偵察敵方動態,防備突然襲擊。  早期的預警機只有預警功能。現在它集預警、指揮控制和通信功能于一體,起到活動雷達站和空中指揮中心的作用。一般由載機及監視雷達、數據處理、數據顯示與控制、敵我識別、通信、導航、探測等7個電子系統組成。實際上它是把預警雷達及相應的數據處理設備放到9000-10000米高空,及早地發現和監視從各個空域入侵的300-600公里以外的空中目標,而且還能引導和指揮已方的戰斗機進行攔截。它克服了地雷預警雷達的低空盲區,擴大了預警的空間范圍。   預警機通常由大型運輸機改裝而成。機身上裝有帶罩的雷達天線,機艙內裝有預警雷達,以及敵我識別、情報處理、指揮控制、通信、領航和電子對抗等設備。預警機可在數百千米距離內發現、識別、跟蹤數十至數百批目標,向地面或海上指揮系統提供情報,為地面防空武器系統指示目標,并引導己方飛機遂行作戰任務。艦載預警機可隨航空母艦進入遠洋活動,擴大預警范圍。

熱心網友

預警機就是把地面雷達站裝在飛機上,移到空中,用于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并可指揮已方飛機執行作戰任務的飛機。 最早研制裝備預警機的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國海軍為能及時發現利用艦載雷達盲區接近艦隊的敵機,把當時較先進的警戒雷達裝在小型的TBM—3W飛機上,這就是早期的預警機。

熱心網友

于警機和雷達的作用一樣,但比雷達更可靠,更好!!!雷達有盲區,都是在地平線以下的地區,預警機在天上,可以讓電磁波照射到所有的地方!!!!!!

熱心網友

預警機的作用簡單說就是把地面雷達站搬到天上,變為視距運、靈活機動的指揮控制、情報搜集中心。

熱心網友

空中預警機是指裝有雷達和電子偵察設備,用于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指揮引導己方執行作戰飛行任務的一種特殊軍用飛機。 自古以來,盡早發現敵人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就一直是能否奪取戰爭主動權的首要條件。在古代,人們只能憑眼力發現敵人,而要盡早發現敵人,也只能登高遠眺。到了近代,有人曾使用過載人氣球、載人風箏等作為登高望遠的戰場監視工具。當然,這些還都是比較原始的戰場監視手段。直到無線電雷達出現以后,人類才具備了超視距的現代預警手段。 雷達作為一種視域廣闊、跟蹤定位能力強的現代監視手段而備受人們的青睞,特別是監視跟蹤空中飛行器更是它的拿手好戲,為此而獲得了“千里眼”的美名。雷達是30年代未由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沃森·瓦特首先發明的。雷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英國頂住德國的空中進攻、取得“不列顛之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雷達投入使用之初,都是安放在地面的。但由于地球是圓的且表面凹凸不平,而雷達發出的電磁波只能沿直線傳播,這就使得設在地面上的雷達發出的電磁波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照”得到。對于地平線以下以及高山遮擋住的目標,雷達是無法發現的。這些雷達所“看”不到的地方,通常被稱作雷達的“盲區”。 為減少雷達盲區,有人受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啟發,產生了把雷達搬上飛機的想法:如果讓雷達隨飛機升到上萬米的高空,其視野不就大大開闊了嗎? 最先把這種設想付諸實施的是美國人。40年代初,為解決地面和艦載雷達探測不到低空入侵飛機的問題,美國開始實施“卡蒂拉克”計劃。1945年,美軍在經過無數次的試驗之后,終于成功地把一部AN/APS-20雷達裝在了一架綽號為“復仇者”的飛機上。于是,這架代號為TBM-3W的飛機就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空中預警機。此后,美國又在多種飛機上安裝雷達,進行試驗。不過,這些所謂的“空中預警機”并不具備真正的使用價值。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的預警機是在1958年才試飛成功。它就是美國的E-1B艦載預警機,人送綽號“跟蹤者”。 美國在研制艦載預警機的同時,也著手陸基預警機的研制。1949年6月9日,用C-121運輸機改裝成的WV-1型陸基預警機開始試飛,經改進后定名為“警戒星”。該機機身上背著個高2。13米的大鼓包,機身下則有一個3。5米的大鼓包,里面分別裝著測高雷達和監視雷達天線。不久,美國又研制了一種把測高雷達和監視雷達天線裝在一起的特殊飛機,機身背部裝有一個直徑達11。8米的盤狀雷達天線,取名為WV-2E。從WV-2E開始,預警機背上馱個大圓盤的奇特外型才被固定下來。 從第一架空中預警機問世算起,至今只有40年,然而它的發展極快。如今,它已成為現代空戰中不可缺少的機種。那么這個背馱大圓盤的怪物究竟有何特殊本領,而受到人們如此的青睞呢? 顧名思義,預警機的任務就是預先提供信息。因此,它必須具有極佳的“視力”。一般來說,設在地面上的雷達可以發現幾百公里遠的空中目標。這對人的肉眼來說,已是非常了不起的了。但這對空中預警機來說,并不算什么。因為它一旦升到空中,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1000公里以外的空中目標,算得上是名符其實的“千里眼”。一架預警機的監視范圍一般可達幾十萬平方公里。在這個區域里,任何飛行目標都休想逃過它的“眼睛”。尤其是當入侵者以100米以下的高度飛行時,空中預警機就更能顯示出它那超凡的本領了。因為對于這些低空進襲者,地面雷達發現它們的距離將減小到幾十公里。而空中預警機的“視力”卻幾乎不受什么影響。顯然,對付來犯的敵機,空中預警機能比雷達提供更多充裕的預警時間,從而可以使己方防空部隊更從容不迫地進行防犯準備。 空中預警機還有一個本領,那就是它還是一個出色的“空中指揮所”。一旦打起仗來,它還可以擔當起“空中司令官”的重任。一架預警機通常可以指揮引導數百架己方飛機與敵機進行空戰。 空中預警機之所以有這么大的本領,是因為它擁有若干套功能齊全的系統: ①雷達探測系統是預警機的關鍵部分。正是它才使得預警機擁有一個背馱大圓盤的怪模樣。最新式的預警機通常采用具有下視能力的脈沖多普勒雷達,能在地面和海面的嚴重雜波環境中探測和跟蹤高空或低空、高速或低速飛行目標,能對數百個目標進行處理和顯示。 ②敵我識別系統主要用于在復雜的戰區內辨別敵我,由詢問機和應答機組成。詢問天線通常安裝在雷達天線上,在雷達探測的同時對目標進行詢問,目標的回波被送入數據處理系統,天線掃描一次可以詢問200個裝有應答機的目標。經過綜合處理的信號最后輸入到顯控臺,使機上操作員和指揮員對戰區敵我力量的分布一目了然。 ③電子偵察和通信偵察系統主要用于對各種雷達和通信信號進行探測、識別、定位和跟蹤,是雷達探測系統主要的情報支援手段。 ④導航系統主要用于為預警機提供飛機的精確位置、姿態和速度參數。這些數據被輸入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從而給雷達系統提供基準位置,使各種傳感器獲得的信息能夠準確地轉換到大地參考系上去。 ⑤數據處理系統主要由一部處理速度達到每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次的計算機組成。預警機之所以能迅速、準確地處理、顯示上百個目標,全是它的功勞。 ⑥通信系統包括機內部通信和外部通信。機內通信系統為操作員和機組建立話音通信;外部通信系統由數部短波和超短波電臺組成,可將大量信息傳遞給空中友機、海上艦船或地面指揮所,信息傳遞可以是話音或數字模式。 ⑦顯示和控制系統主要用于顯示戰區綜合信息,供指揮員和操作員對戰場進行控制指揮,發出指令,并進行數據處理和編輯。顯示臺分為搜索、引導攔截、指揮、電子偵察等多種功能。 此外,為了保證上述系統能夠正常工作,預警機還配備了冷卻、電源等輔助系統。 空中預警機每次執行任務之前,所有與這次任務有關的資料都將事先存儲到數據處理系統,比如像天氣情況、己方飛機的性能、敵方飛機的性能等等。當預警機背上的圓盤天線發現敵機來襲時,數據處理系統將根據雷達提供的數據快速推算出敵機的數量、種類、位置等,然后向己方戰斗機發出指令,并引導它們飛向目標,進行截擊。整個過程在極短時間內就能完成。 空中預警機最早亮相戰場是在60年代的越南戰爭。但由于是初次使用并缺乏經驗,再加上當時所使用的E-1B“跟蹤者”預警機性能也不盡完美,因此并未產生轟動效應。真正令人對空中預警機刮目相看,還是在E-2“鷹眼”預警機誕生之后。 “鷹眼”是由美國著名的格魯門飛機制造公司研制,也是美國第一種專門設計制造的空中預警機。在此之前,美國的預警機都是用運輸機或其他飛機改裝的。格魯門公司于1956年開始設計E-2。經過方案論證后,共制造了3架原型機。第1架原型機于1960年升空。1961年4月19日,裝備全套機載設備的飛機完成了首次實用性飛行后,正式編號為E-2A。 3年后,這種預警機開始交付使用。 “鷹眼”問世后,立即被派往越南戰場,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據資料記載,在越戰中,美國海軍飛機對北越的攻擊有95%是由E-2A指揮引導的。但是,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主要是雷達不行,探測距離短,抗干擾能力差和精度低。為此,格魯門公司在E-2A的基礎上研制出了E-2B。但由于雷達系統沒有換,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際上,E-2B只是對電子設備進行了改進,并加裝了一個中央處理計算機。直到換裝了AN/APS-120型雷達的E-2C問世后,“鷹眼”的性能才算上了一個新的臺階。1976年12月,E-2C又換裝了AN/APS-125型雷達,進一步提高了目標探測和抗干擾能力,對不同目標的發現距離分別達到:高空轟炸機741公里,低空轟炸機463公里,艦船360公里,低空戰斗機408公里,低空導彈269公里。此后,在1983年和1990年,E-2C又分別換裝了AN/APS-138和145型雷達,探測跟蹤能力、數據處理速度和抗干擾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一種武器之所以為人們所青睞,主要是看它在實戰中的表現和所起的作用,紙上談兵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鷹眼”自投入使用以來,曾參加過許多局部戰爭,最有代表性的還要算是發生在80年代的以敘貝卡谷之戰。 1982年6月9日,以色列與敘利亞在貝卡谷地展開了一場“中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空戰”。這天,以色列首先派出兩架E-2C“鷹眼”預警機飛到黎巴嫩西海岸上空,在9000米高空死死盯住敘利亞的導彈陣地和空軍基地的動靜。敘利亞的飛機一起飛,馬上就進入“鷹眼”的“視線”。“鷹眼”從容不迫地將敘利亞飛機的型號、速度、高度、航向等數據,源源不斷地通報給早已等候在空中的F-15和F-16戰斗機,并向其提供最佳的截擊方案。F-15和F-16接令后,立即“拍馬出陣”。相反,敘利亞的飛機因沒有預警機提供信息,好似盲人瞎馬,自然敵不過以色列的飛機。因此,一戰下來,敘利亞損兵折將,連續被擊落81架飛機,而以色列空軍竟秋毫無損。空戰打成了81:0,這在現代空戰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敘以貝卡谷地之戰后,“鷹眼”因其戰績而聲譽鵲起。此后,它不時在全世界的報刊上和廣播電視中拋頭露面。它那背上馱個大圓盤、后面翹著四個“尾巴”的奇特外型,從此也格外引人注目。此后,在1986年的美軍空襲利比亞之戰和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鷹眼”也都登場亮相,并且都有極為出色的表現。目前,“鷹眼”已在近20個國家和地區“安家落戶”,總數超過百架,是目前世界上裝備數量最多的預警機。 雖然“鷹眼”戰功卓著,但它并不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流的預警機。由于當初它是作為艦載預警機研制的,因此,它裝備的雷達比較適合于遼闊的海洋和平原地帶。如果在地形起伏比較大的山區,其“視力”就要受到影響。此外,它的活動范圍比較小,在空中停留的時間也不長。這些缺點使“鷹眼”的使用范圍受到很大限制。   為了克服“鷹眼”的這些不足,滿足陸上作戰的需要,新一代預警機E-3“望樓”便應運而生了。 與“鷹眼”相比,“望樓”不僅速度快得多,航程也幾乎大了一倍,最大續航時間達11。5小時。其監視范圍可達50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于整個四川省的面積。“望樓”身上裝的雷達每10秒鐘就能對它監視的空間掃描一遍,可以同時發現、跟蹤600個目標,對中高空目標的探測距離為600公里,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為350公里。一架“望樓”可以指揮幾百架飛機進行空戰。此外,它還能監視地面坦克、戰車的調動,以及地面雷達、導彈的部署情況,使指揮員可以獲得任何可能威脅到自己軍隊的全部信息。 “望樓”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1977年一次軍事演習中。在歷時50分鐘的空戰中,它探測到274架“入侵”飛機,并引導134架飛機進行攔截,取得圓滿成功。這一消息傳出后,舉世震驚。國外一些專家稱它是“高度萬能系統”,是“奇異的財富”。 1991年1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了歷時38大的大空襲。在這場規模空前的大空襲中,“望樓”擔負了“空中司令官”的重任。在“望樓”的嚴密監視下,伊拉克的飛機,絲毫不敢輕舉妄動,即使有個別伊軍飛機想偷偷起飛進行偷襲,也難以逃過“望樓”的“火眼金睛”。一旦發現伊機起飛,“望樓”馬上就通報給在空中巡邏的己方飛機,然后引導它們以最佳方案進行攔截。 目前,世界上除美國有能力生產預警機外,再就是英國和俄羅斯。英國本來是世界上發明雷達最早的國家,但在空中預警機的研制上卻進展緩慢。在50、60年代,英國曾制造 出“塘鵝”和“手銬”兩種預警機,但性能落后。進入70年代后,英國又下決心用“彗星”-4型客機改裝“獵述”預警機。可是由于種種原因,“獵迷”也遲遲未能問世。因此,到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期間,英軍由于缺乏預警機而吃盡了苦頭。在5月4日的那天,因沒有預警機提供情報,阿根廷空軍的“超軍旗”飛機用價值僅20萬美元的“飛魚”導彈,一舉擊沉了英國海軍最現代化的、價值2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20天后,又因沒有預警機提供預警,英國海軍的“大西洋運送者”號大型集裝箱船,也慘遭厄運。鑒于英國海軍艦船不斷遭到阿根廷飛機的攻擊而損失慘重,5月底,英國召開緊急內閣會議,研究對策。會上所總結出的諸多經驗教訓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預警機。為此英國決定用“海王”直升機加裝水面搜索雷達,以應戰事急需。但還未等到“海王”預警機運到前線,馬島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俄國人向來對研制新型飛機的情況守口如瓶,對空中預警機自然也不例外。不過,多年來從一點點露出的蛛絲馬跡中,世人已經知道俄羅斯至少已經裝備了兩種先進的空中預警機,一種是圖-126,綽號為“苔鮮”,另一種是由伊爾-76改裝的A-50,綽號為“中堅”。據稱,A-50的預警能力與美國的“望樓”不相上下。 從上所述不難看出,預警機可謂神通廣大,但是也有其致命的弱點。至今,預警機的自身安全問題仍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預警機大多由運輸機或客機改裝而成,體積大、飛行速度慢,是一個容易受到攻擊的目標。盡管有些預警機配備了自衛干擾設備,但是其安全通常由一組護航戰斗機負責。鑒于此,一些專家提出,新一代預警機應減小體積和重量,并加裝防衛武器和采用隱身技術,以增強生存能力。 目前,一些國家正在研制新一代相控陣雷達預警機,相控陣雷達的特點是雷達波束靠電控掃描,而不是傳統的機械掃描。它能夠探測低速飛行的直升機,并可對高速機動的目標進行連續跟蹤,這是現有的預警機不能做到的。相控陣天線可以固定在飛機上不動,且天線陣面的形狀可以根據飛機的外形作適應性設計。隨著相控陣雷達技術的不斷完善,預警機可以不用再背上一個大大的雷達天線罩了。以色列的“費爾康”就是這樣一種預警機。 “費爾康”是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于80年代開始研制,1993年在法國舉行的第40屆巴黎國際航展上首次露面,并引起轟動,它采用了以色列埃爾塔電子分公司研制的EL/2075L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可同時跟蹤100個目標。在9000米高度,該雷達對戰斗機大小的空中目標、艦船和直升飛機的探測距離分別為370、400、180公里。由于它是相控陣體制,故與采用旋轉天線進行機械掃描的E-2和E-3預警機上的雷達相比有三個優點:一是掃描速度快,機械掃描雷達一般對空域掃描一周需12秒,識別目標需20~4O秒,而“費爾康”的雷達只需2~4秒就能對目標進行識別;二是靈活性強,根據需要,可以在選定的空域給以超長的駐留時間,以進行航跡跟蹤或消除虛警,也能根據需要增大探測距離以探測特定扇區;三是可靠性好,即使多個收發組件出現故障,系統仍能繼續工作。 “費爾康”是由波音707改裝而成,共裝有3個共形有源相控陣天線。一個天線安裝在機頭,這使得它伸出個長長的大“鼻子”。另外兩個天線對稱地安裝在前機身兩側,每個天線整流罩各由3個平面組成,并與機身緊密相接,構成流線形外形,以減少對飛機氣動性能的影響。除了天線之外,“費爾康”還裝有收發組件、信號處理機、電子支援測量分系統、通信情報分系統、敵我識別系統和操作臺等。 “費爾康”優異的性能已引起世界各國、包括一些軍事強國的極大興趣。而一向以軍事航空工業的“老大”自居的美國,自然不會甘心落在他國后面。因此,人們相信,用不了多久,更先進的預警機將問世,預警機家族將跨入一個新的時代。。

熱心網友

說的實在一點就是站的高看的遠。現在打仗講的是先敵發現先敵攻擊。預警機正好能做到這一點。還有一個做用是能進行指揮控制。。不然預警機怎么還有個名字叫指揮控制機啊。其他的幾跟一樓說的差不多了在著就不重復了。

熱心網友

從高空用雷達搜索探測,并通過數據鏈發送信息給周圍空域的飛機等武裝部隊,指揮協調作戰,由于它探測距離遠,指揮能力強,可以給戰斗機發射的導彈提供中繼制導,進行超視距攻擊,所以對戰斗力的提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被稱贊為戰斗力的倍增器。在平時可以打擊走私,海上營救,預防自然災害,勘測地型...................作用廣泛而又十分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