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從2006年1月1日起,中國將調整已執行了8年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有消息稱,做小做實個人賬戶、統一城鎮個體勞動者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政策、改革計發辦法等東北三省社保改革試點的經驗,將成為政策調整的主要內容。這無疑將有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和原有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壓力。但如何保證這一體系更加透明和可持續,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人口學家預測,未來35年中國老年人口總數將持續增加,老齡化率也將持續上升。這將是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轉變的關鍵時期。選擇正確的養老保障模式,可以為潛在的老齡化危機提供一種防范機制,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增長。 今年6月底舉行的一次社會保障研討會上,世界銀行和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專家表示,中國實行的社會統籌加個人賬戶的制度設計是合理的,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使這一體系缺乏可持續性,如個人賬戶未能做實、覆蓋面太小、繳費率太高而收繳率太低、養老保險受益率過高等。他們同時認為,中國現在解決這些問題有很多有利條件:經濟增長速度很快,國民儲蓄和外匯儲備都相當高;如果實施得當,養老保險體系能促進勞動力和金融市場的發展。 即將開展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障制度的調整,在專家們提出的這些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比如,逐步做實個人賬戶;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為重點,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統一城鎮個體勞動者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政策;調整基本養老金的計發辦法,鼓勵多繳費多受益等。 但我們也看到,對“隱形債務”作出制度安排也應該盡早提上議事日程。中國雖然確立了“統賬結合”的目標,但由于改革之初沒有解決轉制成本,導致現在的養老保險體系基本上還是一個現收現付的體系。根據國際上的經驗,一個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是支撐現收現付養老保險體系的必要條件。正在加速邁入老齡社會的中國正在喪失這一條件,現收現付的體系將越來越難以為繼。由此可見,進一步完善“統賬結合”的制度,切切實實地做實個人賬戶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管理機構只允許養老金基金對幾個相對安全的金融資產進行投資是低回報率的直接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國金融部門整體的回報率不高。如果養老金要投資于更廣泛的金融資產,政府需要加強對養老金基金的金融監管和治理,還需要推進更廣泛的金融部門的改革,以增加金融資產的整體投資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