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基本沒有根治的可能性了,如果有錢的話,可以考慮移植...
熱心網友
貴陽市華烽醫院主治醫師張少武: 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完全可以控制。歡迎在線咨詢,我的叩叩445105990。根治糖尿病:奇跡還是謊言 “中醫中藥根治糖尿病”、“糖尿病不再終身服藥”、“徹底擺脫糖魔困擾”、“引起國際糖尿病研究界的巨大轟動”、“治愈糖尿病又有重大突破”,包含以上字樣的糖尿病醫藥廣告在報刊中、電視里以及網絡上經常可見。這些都是真的嗎?這些廣告可靠嗎?策劃:...
熱心網友
貴陽市華烽醫院主治醫師張少武: 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完全可以控制。歡迎在線咨詢,我的叩叩445105990。根治糖尿病:奇跡還是謊言 “中醫中藥根治糖尿病”、“糖尿病不再終身服藥”、“徹底擺脫糖魔困擾”、“引起國際糖尿病研究界的巨大轟動”、“治愈糖尿病又有重大突破”,包含以上字樣的糖尿病醫藥廣告在報刊中、電視里以及網絡上經常可見。這些都是真的嗎?這些廣告可靠嗎?策劃:本刊編輯部執行:趙黑指導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教授 紀立農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內分泌科教授 張家慶根治糖尿病:奇跡還是謊言 編輯部常常接到讀者來信來電咨詢有關事宜,其中問得最多的還是關于糖尿病醫藥廣告的問題。一位來自吉林的讀者在來信中問:“社會上一些糖尿病醫藥廣告令我不知所措,到底有沒有根治糖尿病的藥物?”而另一位重慶的讀者則質疑道:“一些醫療廣告說他們可以讓糖尿病患者免去終身服藥的痛苦,這是真的嗎?” 以上兩個問題頗具代表性。為了解答這些糖尿病患者及讀者都普遍關注的問題,值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即將來臨之際,本刊記者采訪了兩位我國著名糖尿病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委員、亞洲分子糖尿病學會理事紀立農教授和曾任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衛生部老年衛生小組糖尿病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從事糖尿病臨床研究近50年的張家慶教授,請他們詳細解讀和剖析糖尿病醫藥廣告的有關問題,介紹糖尿病治療方面的相關背景知識。虛假光環背后的真實 目前沒有可根治糖尿病的藥物 如今的糖尿病醫藥廣告可謂是鋪天蓋地、無孔不入,在報刊中、電視里以及網絡上都隨處可見。我們來看幾段記者隨手摘錄的糖尿病醫藥廣告中的原話吧: “最新的純中藥糖尿病系列良藥,讓糖尿病患者免去終身服藥的痛苦,使其徹底康復。” “××三消丹的誕生填補了國內運用中藥根治糖尿病的這一空白,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這里是糖尿病患者康復的神圣殿堂。這里是糖尿病患者徹底治愈的幸福綠洲。” …… 細心的讀者很容易發現以上廣告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宣稱可以根治或者徹底治愈糖尿病。事實上,在很大一部分的糖尿病醫藥廣告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字句。那么,在目前的醫學水平下,到底有沒有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藥物?糖尿病究竟能否根治呢? 張家慶教授在回答記者的問題時肯定的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能夠根治糖尿病的藥物。雖然新的胰島移植方法被認為可接近根治1型糖尿病,但醫學界人士認為還需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后再下“根治”結論。 紀立農教授也介紹說,胰島移植在未來有可能治愈1型糖尿病。但在現階段,糖尿病還被認為是一種基因缺陷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共同導致的,以高血糖為共同表現的終身性疾病。一旦發生, 在目前的醫學條件下尚沒有根治的方法。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患甲亢、庫興氏病等代謝疾病和妊娠時所發生的糖尿病,在疾病得到糾正或分娩后糖尿病可以消失。但曾經得過糖尿病的人以后再發生糖尿病的可能性非常大。 糖尿病患者需長期服藥 相對于那些白紙黑字堂而皇之地宣稱能夠“根治糖尿病”的廣告,另一些廣告就“聰明”多了。他們開始變著花樣打一些“擦邊球”,通常會避開“根治”一說,而宣稱自己的藥“服用二三個療程后血糖、尿糖值就能降到正常水平,鞏固一個療程就可以停藥”。 但糖尿病患者果真就能這樣停藥了嗎?張家慶教授表示,有些早期糖尿病人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和鞏固后血糖濃度可下降甚至恢復正常,這部分病人可暫時不必用藥。很多虛假廣告正是利用這靠藥物得來的短時間的癥狀改善來欺騙消費者的。 張教授告誡說:能不能停藥要視病人的血糖濃度而定。有很多病人在糖尿病癥狀消失后其血糖濃度仍然居高不下,此時他不能停藥,否則將來很容易出現更嚴重的并發癥。而短時間的停藥并不意味著今后就再也不用藥了,也不意味著這樣就是徹底治愈糖尿病了。如果停藥一段時間后血糖再度升高,還是要再用藥的。盲目聽信虛假廣告而在不能停藥時倉促停藥,很容易造成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那時就悔之晚矣。 紀立農教授也分析道: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服藥后好轉是藥物作用的結果,如果停藥,血糖水平還會反復升高。雖然我們最近的研究顯示,有一些年輕的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得到糾正后,可以較長時間僅依靠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來控制血糖,但他們最后還是需要用藥物來維持正常血糖的。糖尿病是一種進行性惡化的疾病,隨著人體本身控制血糖的能力逐漸下降,借助藥物控制血糖的程度會越來越高。目前,基本上可以認為,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終生服藥或使用胰島素治療的。 中醫藥根治糖尿病尚無依據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直到今天我們對其的研究也還處于一個摸索的階段。但在一些不法商人的包裝下,中醫藥卻變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目前,在糖尿病醫藥廣告中出現得最為普遍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吹噓自己的產品是運用中醫原理來根治糖尿病的。 對此,從事糖尿病及內分泌疾病中西醫結合研究近50年的張家慶教授介紹說:中醫本來就沒有糖尿病的說法,只有提到一種“消渴癥”比較類似于西醫里面的糖尿病。不可否認傳統醫學是中華民族的一大寶庫,但我們也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目前比較普遍的看法是中醫中藥能夠為西醫藥治療糖尿病起到一種比較有益的補充作用,在這一點上,美國糖尿病學會主席也表示了相同意見。 張教授還氣憤地指出,目前談中醫中藥能夠根治糖尿病是一種盲目夸大和不負責任的說法,說這些話的人是在給祖國的傳統醫學抹黑。國內有人打著“純中藥”的旗號,實際上卻在其所出售的虛假藥品中加入幾分錢一片的優降糖、降糖靈等西藥,這樣做非但是牟取暴利,還常常因為劑量應用不當而害了病人。近年來就有這樣的虛假藥品被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查出而禁止進口,更是損害了中國傳統醫學的聲譽。 紀立農教授則表示: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目前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都沒有辦法用藥物根治糖尿病。 “基因療法”是個謊言 近年來隨著生物界、醫學界許多新理論的提出,基因、納米等“高科技”的名詞也不可避免的被廣告發布者們拿來迷惑消費者,而“基因療法”便是繼“中醫理論”之后在糖尿病醫藥廣告中出現得最頻繁的詞語。請看下面這一則廣告摘錄: 患者是因為受體被有害酸酞封閉,受體處于休眠狀態,胰島素無法與其結合而不能充分發揮降糖作用……新藥中的“D基因因子”及“DH”活性物在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后,可作為原料自主替代受損基因或參與受損基因的自主修復,使機體代謝自然恢復正常。并能迅速消除胰島素受體表面的有害酸酞,激活處休眠狀態下的受體,使用權受體數增多,增加受體的敏感性及親和力,修復長期使用降糖西藥導致的細胞代謝紊亂,抑制胰島細胞過度活躍,激活已萎縮的b細胞,使用權胰島素與受體的結合轉入正常的運行系統,充分發揮胰島素的天然降糖作用,達到自然降“糖”愈后血糖不反彈之目的…… 從治標到治本、從對癥下藥到解除病源,“糖尿病基因新療法”將徹底扭轉糖尿病不能從根本上康復的傳統觀念,也將結束糖尿病人終身痛苦的歷史。 對于這篇充斥著新潮詞匯、玄之又玄的廣告,從事了近10年糖尿病的遺傳學研究,對糖尿病遺傳學研究的進展非常了解的紀立農教授毫不猶豫的說:“所謂的‘糖尿病基因新療法’肯定是謊言。”紀教授介紹道,糖尿病是一種遺傳病,發病機制非常復雜。目前醫學界還沒有搞清楚糖尿病的具體發病機制,導致絕大多數糖尿病發病的遺傳缺陷也還沒有被發現,更談不到修復缺陷了。雖然近來在糖尿病遺傳學研究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但目前還沒有有效的可以應用于廣大糖尿病患者的基因治療方法。基因治療糖尿病還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未來。 張家慶教授對所謂的“基因療法”也表示了極大的憤慨,他氣憤地指出:這其實是不法商人利用病人對基因一詞的陌生,而斷章取義的從一些書本上找點恐怕連自己都不明白的熱門詞匯來糊弄人的。例如“酸肽封閉受體”等說法,我在正規醫學出版物中從沒有見過。我想我還不至于孤陋寡聞到如此地步吧。糖尿病的確可以說是一種多基因的遺傳病,但基因療法現在僅僅是個方向,還談不上實用,至于什么“D基因因子”及“DH活性物質”等更是無從談起。 張教授還特別地告誡糖尿病患者和讀者:切不要被一些新名詞搞得暈頭轉向,科學的東西還要由科學家來說。專家剖析糖尿病廣告伎倆 這些糖尿病醫療廣告說得如此神奇,叫本來就心急如焚的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如何分辨得出真假呢?但如果不能看出其中的破綻,其結果往往是令糖尿病患者急病亂投醫,花了冤枉錢不說還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為了使廣大患者及其家屬免受虛假糖尿病醫藥廣告的蒙騙,兩位專家還特地就幾個案例為讀者一一分析了那些廣告炮制者們的常用伎倆。伎倆一:名不副實的包裝專家 據《中國工商報》報道,杭州市某退休教師看到某報上的大幅廣告,其中宣稱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美國際衛生醫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國際醫學研究員、世界優秀醫學專家、國際糖尿病聯盟中國協作中心主任王維岐教授率專家組將在杭州市疑難病研究所舉行大型會診活動。多種令人起敬的頂尖頭銜和通篇贊美專家敬業的詞匯,使老教師深信“糖尿病廣大患者生命走向輝煌的契機”來到了。不過當這名退休教師在花去660元買來該“專家”在義診中所兜售的藥物并服用后,并沒有獲得如廣告中所說的“契機”,其病情反而加重了。最終這位受害者憤而投訴到浙江省消費者協會,并要求對此類冒牌專家嚴加懲處。 對于上面這段引用文字中提到的王維歧教授,張教授和紀教授均表示從來沒有從正規渠道聽說過此人。張教授指出,我國臨床醫學機構有中華醫學會及其下屬的糖尿病學分會,還有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而不是所謂的“協”會,更不是“研究會”。張教授介紹說:國際糖尿病聯盟是世界性的組織,十年動亂后我國第一次參加該組織大會是1988年在悉尼,當時我也去了。但所謂的“中國協作中心”我卻沒有聽說過。至于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中美國際衛生醫學研究院等機構更是聞所未聞。 紀立農教授補充道:國際糖尿病聯盟在中國的唯一聯絡機構為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沒有所謂的國際糖尿病聯盟中國協作中心這一機構。中國科學院也沒有國際醫學研究員這樣的職稱。糖尿病患者應該在正規醫生的指導下采用科學、正確的治療和自我管理的措施,不要盲從那些所謂“專家”。在目前的醫療水平下,千萬不要相信會有什么“契機”或“奇跡”出現。伎倆二:意在賣藥的大型“義診” 據《法制日報》報道,湖北夏某在武漢參加某大型糖尿病義診期間,禁不住所謂專家的花言巧語,用1300多元錢為其父買回了14盒藥。其父服用后視力急劇下降,雙腿也腫得連褲子都脫不下來。當夏某打電話聯系義診主辦方時,卻發現其提供的電話號碼是空號。 像夏某這樣在“義診”中上當受騙的人不在少數,因此怎樣識別一個義診活動的真偽成了當務之急。對此,紀立農教授說:據我所知,在一些情況下,比如“世界糖尿病日”, 為了宣傳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性和普及糖尿病的知識,在各地醫學會領導下的糖尿病學會或防治協會可能組織正規醫院的醫生進行義診活動。但請注意,這樣的正規義診活動從來不賣藥或贈藥。可以這樣認為,凡是有贈藥或賣藥的義診都是某些商家打著義診的幌子來推銷藥品的。我不建議糖尿病患者參加這樣有明顯商業目的的活動。 張家慶教授對這樣的“義診”則表示憤慨,他告誡道:經查證,目前確有少數退休教授出來走穴。但如果他一來就讓您拿出多少錢買藥,那也是個醫德低下的教授而稱不上權威專家,這樣的“義診”也同樣值得警惕。伎倆三:“無效退款”的美麗承諾 號稱由某大學、某醫院聯袂研制,最多3個療程后就能停藥,并且不反彈、不復發的糖尿病治療藥物“××糖血寧”,在其廣告的最后承諾:凡服用該藥物10~20天無效者,將辦理全額退款手續。類似的承諾也出現在另一種藥物,據稱由某醫學科學院新藥開發專家組及某公司聯合開發的“××胰康樂”的廣告中:“為減輕患者負擔,凡服用“××胰康樂”無效者15天內為患者辦理退藥退款手續。 說是“無效退款”,真的無效時消費者就能得到退款嗎?張家慶教授說:我看未必。在你花錢買藥后,這些藥品究竟有沒有效就不是由消費者來判斷了。這些藥品的生產商都有他們自己的“專家”來判斷其藥物對你究竟有沒有效——即便你僅僅是小便減少了一點,他們也可認為他們的藥品是有效的。再說,許多“神效藥物”往往要求你郵購,你寄錢他能收到,當你要找他算帳時,卻早已人去樓空了。 紀立農教授則指出:藥物的使用因人而異,檢驗藥物的降糖效果是否有效的主要方法是看血糖是否被安全的降低而又不出現明顯的低血糖。在所有檢測指標中,糖化血紅蛋白的下降才是檢驗藥物有效性的“金標準”。 我們注意到,在“××糖血寧”的廣告中,是以“軍人無戲言”等的語句來向讀者保證其退款承諾的可靠性的。但是紀立農教授提醒大家,“現在的糖尿病醫藥廣告宣傳中,任何名頭被借用都不足為奇。”伎倆四:真假莫辨的“患者之聲” “我老家江蘇,是東北一名女教師……糖尿病引起月經紊亂、外陰瘙癢、四肢麻木、腎病、胃病等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我的工作和生活……通過電話咨詢孫大夫。同是女人的她深表同情,給我開了3個療程的××胰康樂,又給我出具了一個中草藥組方,服用后感到周身輕松愉快。現停藥兩年,血尿糖一切正常,感到青春煥發。”以上是在許多糖尿病醫藥廣告中經常出現的所謂“患者之聲”,其中的人物、地址會變,不變的是他們服用了某某品牌的藥物后“康復”的“喜悅”。這些“患者之聲”可信度究竟有多少呢? 張家慶教授指出,這種“患者之聲”大多數沒有比較具體的血糖資料,所以很難令人信服。加之里面提到的病人通常都是××省×××,更是令人無從考證。此外,兩位專家都特別提到,無論其病例是否屬實,我們首先要明白,現代醫學從不從個例的療效中下結論,需要用群體的臨床試驗來驗證藥物的效果。 伎倆五:誤導患者的“想吃就吃” 不少糖尿病醫藥廣告都宣傳自己的療法或藥物的最大特點是“無需控制飲食”、“想吃就吃”。糖尿病患者真的能想吃就吃,不需要控制飲食嗎? 這樣的語言往往能夠打動那些對飲食控制懷有恐懼感的糖尿病人,但實際上這種恐懼完全沒有必要。張家慶教授指出:不要把控制飲食想得非常可怕,糖尿病治療中的飲食控制并不等同于饑餓療法。目前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人無需忌蔗糖,也可以吃甜食和水果。我們要控制的是食物的總熱卡量,攝入的飽和脂肪酸應該占總熱卡的10%以下。血脂高者更應控制在7%以下。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少吃肥肉、豬油等油葷的東西。這種控制飲食的原則,不但糖尿病人需要遵守,一般的健康人也應采用。所以,糖尿病人吃了某種藥物就不需要控制飲食的說法是不可靠的。 紀立農教授則斬釘截鐵的說道: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石。任何藥物治療都要建立在良好的飲食控制的基礎上,才能控制糖尿病。伎倆六:天花亂墜的“金獎”、“認證” “多次獲國內外金獎”、“得到美國FDA的批準”、“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SDA)的批準。” 這也是許多糖尿病醫療廣告中十分流行的說法,這些認證書、獎杯又是如何得來的呢?可信嗎? 面對這個問題,兩位專家都肯定的表示:至今美國FDA沒有批準過一種降糖中藥。 張家慶教授說:“經過SDA批準認證的藥品都應有SDA的批準號,倘若一種被吹得天花亂墜的藥品卻拿不出這個批準號,那無疑又是虛假廣告。”而紀立農教授也補充道:“國內、國際的正規學術機構和團體是從不頒發什么‘金獎’的。”伎倆七:信口開河的“巨大成功” 為數不少的糖尿病醫藥廣告都聲稱他們獲得了“巨大成功”, 填補了國內空白,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并且,這些廣告往往“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很短的時間內接二連三的出現。 在記者提及這一問題時,紀立農教授嚴厲地駁斥了這種自吹自擂的說法,他說:“我每年都要參加世界上最重要的糖尿病學術會議,并和許多世界上頂尖的糖尿病專家保持交流。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些‘巨大成功’,在正規的科學雜志上也沒有看到相關的科學文獻。” 紀教授指出,像糖尿病這樣的復雜慢性病,僅靠少數人在短時間內獲得其藥物治療方面的巨大進展是相當困難的。首先,藥物的設計和篩選要根據前沿的基礎研究成果和憑借高技術的研究手段;其次,在篩選出有效和無毒的藥物成分后,還要進行多期的臨床試驗再次證明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后才能用于臨床。有些藥物,即使在前面的階段經受了考驗,在大規模的臨床應用前仍會導致高敏感個體的致死和致殘而不得不被撤出醫療市場。一般來講,一個新藥從實驗室開發到臨床應用需要10年的時間和10多億美元的開發費用。由此可見,新藥的研制和開發是非常艱難的,而要獲得“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更是非常不容易。 紀教授特別提到:我經常看到一些本來病情控制得很好的糖尿病患者輕信那些不實的廣告,結果在浪費了大量金錢的同時病情也加重了。這些患者損失的不僅是金錢,更重要的是寶貴的治療機會。糖尿病的并發癥是在許多年之內緩慢形成的,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糖尿病并發癥的危險因素需要每天、每月、每年的努力。 如果在某一段時間糖尿病控制不好,就意味著并發癥又進展了一步。 最后,兩位專家鄭重告誡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及家屬:治療糖尿病,不要輕信那些說得神乎其神的廣告。糖尿病患者要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通過正常渠道到正規醫院就醫。 專家介紹紀立農: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兼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北京市分會理事,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協會副理事長,亞洲分子糖尿病學會理事,北京市糖尿病防治辦公室專家組成員。張家慶:教授、主任醫師,原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內分泌科及中醫科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及糖尿病學會委員,衛生部老年衛生領導小組糖尿病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及其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熱心網友
如果沒有奇跡的話是這樣的,不過奇跡是自己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