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數學史冊上的對數發明者是兩個人:英國的約翰·耐普爾和瑞士的喬伯斯特·布爾基。 布爾基原是個鐘表技師,1603年被選入擔承布拉格宮庭技師后,開始與著名的天文學家開普勒接觸,了解到天文計算的一些具體情況。他體察天文學家的辛勞,并決定為他們提供簡便的計算方法。 布爾基所提供的簡便計算方法就是一張實用的對數表。從原則上說,史提非已經解決了將乘(除)運算轉為加(減)運算的途徑。但是,史提非所給出的兩個數列中的數字十分有限,它不能付之于實用,實用的對數表必須包括所有要乘的數在內。 為了做到這一點,布爾基采取盡可能細密地列了等比數列的辦法。他給出的等比數列及其相應的等差數列相當于:1,1。0001,(1。0001)²,(1。0001)³,···,(1。0001)n,···,(1。0001)10000,···0,0。0001,0。0002,0。0003,···,0。0001·n,···,1,··· 這里,等差數列中的1,對應于等比數列中的(1。0001)10000。就是說,布爾基在造表時,把對數的底取為(1。0001)10000=2。718145927···,與自然對數的底e=2。718281828···相差不遠。但需要批出的是,無論是布爾基還是后面要講到的耐普爾,他們都沒有關于對數“底”的觀念。因為他們都不是從ax=N的關系出發來定義對數x=logaN的。 耐普爾原是蘇格蘭的貴族,生于蘇格蘭的愛丁堡,12歲進入圣安德魯斯大學的斯帕希杰爾學院學習。16歲大學尚未畢業時又到歐洲大陸旅行和游學,豐富了自己的學識。耐普爾雖不是專業數學家,但酷愛數學,他在一個需要改革計算技術的時代里盡心盡力。正如他說:“我總是盡量是不使自己的精力和才能去擺脫麻煩而單調的計算,因為這種令人厭煩的計算常使學習者望而生畏。”耐普爾一生先后為改進計算得出了球面三角中的“耐普爾比擬式”、“耐普爾圓部法則”以及作乘除用的“耐普爾算籌”而為制作對數表他化了整整20年時間。 1614年,耐普爾發表了他的《關于奇妙的對數表的說明》一書,書中不僅提出了數學史上第一張對數表(布爾基的對數表發表于1620年),而且闡述了這個發明的思想過程。。
熱心網友
耐普爾(John Napier, 1550-1617) 英國數學家.1614年第一次制定了對數和對數表,主要著作有.
熱心網友
納皮爾男爵于1614年出版了他的名著《奇妙的對數定律說明書》,向世人公布了他的這項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