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紫檀是世界上最名貴的木材之一,主要產于南洋群島的熱帶地區,其次是交趾。我國廣東、廣西也產紫檀木,但數量不多。  紫檀為常綠亞喬木,高五六丈,葉為復葉,花蝶形,果實有翼,木質甚堅,色赤,入水即沉。  我國古代認識和使用紫檀木始于東漢末期,晉·崔豹《古今注》有記載,時稱“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謂之紫檀。”到了明代,此木為皇家所重視,開始大規模采伐。由于紫檀木數量稀少,很快將國內檀木采光,隨后即派官吏赴南洋采辦,此后遂成定例,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所采辦的木料并非都為現用,很多存儲備用。這種采辦,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掠奪性質,因此,南洋群島所產佳木幾乎被采伐殆盡,其中尤以紫檀木為最。凡可以成器物者,全部被捆載而去。查世界產紫檀之地,主要為南洋群島,因此,截止到明末清初,全世界所產紫檀木的絕大部份都匯集到中國,分儲于廣州和北京。清代所用紫檀木料主要為明代所采,雖然清代也曾由南洋采辦過新料,但大多粗不盈握,節屈不直,這是由于紫檀木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過量,清時尚未復生,來源枯竭,這也是紫檀木為世界所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歐美人士重視紫檀的程度較我國尤甚,原因是他們從未見過紫檀大料,認為紫檀決無大木,僅可做小巧器物。據說拿破侖墓前有五寸長的紫檀棺槨模型,參觀者無不驚訝而羨慕,以為稀有。及至西方人來北京后,見到種種紫檀木器,才知紫檀之精英盡聚于北京。于是多方收買,運送回國。限在西方的紫檀器物基本都是從中國運去的。由于運輸困難,收買時一般不買成器,僅收買柜門、箱面等有花紋者,運回之后,裝配木框,以為陳列之用。  紫檀木分新、老兩種。老者色紫,新者色紅,都有不規則的蟹爪紋。紫檀木的特征主要表現為顏色呈犀牛角色澤,它的年輪紋大多是絞絲狀的,盡管也有直絲的地方,但細看總有絞絲紋。紫檀鬃眼細密,木質堅重。鑒別新老紫檀的方法,新紫檀用水浸泡后掉色,老紫檀浸水不掉色;在新紫檀上打顏色不掉,老紫檀打上顏色一擦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