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集團軍的介紹及逸事,有人能告訴我嗎?謝謝!

熱心網友

相信你是問中國的第13集團軍,外國的我就不說了。第13集團軍的前身是紅軍時期在鄂豫皖蘇區組建的紅四方面軍的第73師,為紅四方面軍戰斗歷史最為悠久的老部隊。紅四方面軍轉移到川陜蘇區后該師編為紅31軍第93師,抗日戰爭中93師編為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參加了開創太岳敵后根據地和反掃蕩斗爭,抗戰勝利后,太岳軍區主力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陳賡任司令,謝富治任政委。在解放戰爭中該縱隊一直擔負戰略機動任務,先后歸第1、2、4野戰軍指揮,是挺進中原的三大主力之一,即赫赫有名的“陳謝大軍”。淮海戰役后該縱隊的第10、13旅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軍長為周希漢將軍,政委為劉有光將軍,歸第4兵團指揮。之后,千里渡江南進,在林彪指揮下隨4野解放兩廣,勝利進軍云南。第13集團軍屬下的第37、第38師參加過朝鮮戰爭。第13集團軍的第149師原為第18軍的52師,參加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1969年第50軍149師與由張國華和譚冠三指揮的西藏軍區第18軍52師對調防務并互換番號,52師改稱149師調入50軍。1985年第50軍撤銷番號后,屬下的主力第149師編入第13軍,進駐四川樂山。從第13軍的歷史看,既是紅軍時期的老部隊,又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擔當戰略機動部隊的角色,先后編入過解放戰爭時期的四個野戰軍中的三個,與軍中各方面的領導人關系都不錯,四面有緣。因此,在八十年代末的裁軍整編中,榮幸列編甲類集團軍,活活把同軍區在反越戰中有出色表現的“山地猛虎”——第14軍擠出了甲類軍的行列。當然,這也與13軍屬于成都軍區,14軍屬于合并前的昆明軍區屬于外來戶有關系。所以,原14軍的軍長廖錫龍升任為成都軍區司令后,與麾下的第13集團軍始終有一份復雜而微妙的關系。在1979年對越自衛作戰中,13軍作為西線主力,從云南進入越南的黃連山省,雖然完成了作戰任務,但因越軍主力布于老山、者陰山一線,第13軍并沒有碰上如14軍那樣的兩山戰役的激烈戰斗,沒有值得一書功勛。第13軍一直駐守西南地區,是作為中印中越邊境的戰略預備隊使用的,在武器裝備上一直受到照顧。七十年代大三線的建設,四川、重慶建成了我國最大的軍事工業群,得地利之便,一些新定型的步兵戰車、坦克、裝甲車等往往以試用為名先裝備成都軍區的部隊。第13軍屬下的第149師就是陸軍中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第一批整編改裝的機械化師,屬于軍委配置在西南方向針對中印邊界的快速反應部隊。是有消息說,最新的一輪師改旅整編,也是從該師開始的。由于成都軍區的防區包括中印、中越兩個方向,而這兩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完全不同,作為軍區面向兩個方向預備隊的第13集團軍裝備配置就很有些麻煩。中越邊境屬于熱帶亞熱帶叢林和山地,不適合大規模的裝甲坦克部隊的機動,反越自衛戰也證明了這一點;而中印邊境,除邊界上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以外,山里山外都是高寒地帶,雖地處高原,相對海拔卻也大多是平地,適宜機械化部隊的行動。第13軍應該定位于何種作戰樣態?一直是軍方撓頭的事。好在陸軍航空兵的建立,能滿足多種地理環境的作戰要求,成都有隸屬總參陸航局建制但歸第13集團軍編成的陸軍航空兵團,這將會大大提高第13軍的機動能力和作戰效能,完成守衛祖國西南大門的重任。第13集團軍現屬成都軍區,軍部駐重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