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商店賣可以沖食的杏仁粉、山藥粉、黑芝麻粉?
熱心網友
正宗的“禪食”應該是到寺廟里去吃的,而現在的“禪食”已經演化成一種養生和處世的方式了,而“禪食”的原料并不是很難買到,在超市和傳統百貨商店都有出售。“禪食”,原是歷來寺院里的傳統,規定一眾按照某些符合靈修的方式和態度去吃每一餐。到了廿一世紀的今天,在我們這種社會里,這些習慣居然依舊大派用場,我真的始料不及,更十分慶幸自己有機會實踐,受益不淺。 讓我逐一介紹我們的實踐和體會,讀者自可從中偷橋,在自己的生活中引進合適的做法,不甘后人: 食物回歸自然 ---- 吃得簡單(佐料數目少、烹調法簡單、只有一飯一湯一茶), 吃得清淡(盡量減少調味),吃得天然(盡量不用加工食品,盡量選用有機產品)。凡是可以生吃的都生吃,盡可能保存食物的原狀原味。 進入狀態 ---- 在開始進食之前,做好身心靈各層面的準備工夫——生理方面,除了洗手之外,還做簡單的腹部按摩,好通知負責消化的器官機能全面動工;情緒方面,清除一切擔憂、煩惱、仇怨、悲痛、恐懼等等負性意念及思想;靈性方面,恢復與上天的溝通,盡量體驗自己存在的感覺。于是,我們得以用最理想的狀態來吃,保證消化吸收得極佳,而且愉快滿足。 布置環境 ---- 吃甚么固然重要,用甚么態度吃更重要,在怎么樣的環境之中吃一樣重要。我們盡量令飯廳幽雅舒適、安寧寂靜、光線柔和,播出有意境又令人心神提升的音樂,有時甚至現場奏樂。 食不言 ---- 禁語是禪食的一個主要成份:開口發言或聽別人講話都不但防礙內心寧靜,還防礙我們接受上天的訊息。 接收訊息 ---- 原來在進食的時候,食物、飲品、周圍的氣氛和音響,都會帶給我們種種訊息,令我們開悟。難怪有智慧的人早已說過進食是一種祈禱,也是一種靜心(冥想)。凡物件都會傳送訊息,所以種田者、收割者、運送者、買賣者、廚師、端菜服務者都不免將自己的狀態感染食物,傳予進食者,因此食物的來源也值得講究,保證吃出身心靈的健康。 心無旁騖 ---- 當我們放下萬緣,吃飯時甚么也不去想只顧吃飯,自然會充份享受到吃的樂趣,得到最大的益處,而食物也一定會特別好味道。吃飯時習慣了活在當下,平日做事也開始專注起來了。 細嚼慢咽 ---- 每一口飯,至少嚼五十次才吞下(一百次更理想)。這樣做,第一津液得以充份處理食物,中和其中的毒素,食物也嚼得夠爛,不致難為胃腸;第二,我們充份體驗到食物的味道,享受更多;第三,很快覺得夠飽,無須吃過量(香港人絕大多數由于吃得太快太分心而吃過量,導致肥胖、疲累、腸胃病)。 發揮感應力與創意 ---- 平日我們習慣了依懶推理及語言,結果長期壓抑右腦的功能,變得麻木死板又冷酷。進食時正是啟動右腦的好機緣。我們最好關掉左腦,暫時不去“思考”,盡情感受和接收各方的啟發與靈感,這樣一定吃得更滿足又收獲大。 感恩惜福 ---- 有飯吃是并非必然的幸福,有個身體去享受更是大福氣,有其他人相伴亦是大福氣。如果我們處處懂得感恩(例如感謝太陽雨水空氣土壤和農夫生產食物,感謝廚師準備食物,建筑工友和裝修師傅建造飯廳,感謝樂師奏樂和錄音師制作 CD 等等),明白自己多么幸運,存在天地之間多么好,那么吃飯的經驗一定更美妙,而且不敢輕易浪費食物及其他資源。 愛心傳揚 ---- 目前的社會風氣重視回報,尤其是物質的酬勞,大家做甚么事都習慣了問:“有乜著數先?”禪食午餐的工作人員個個出錢出力,不講錢只講心,以具體行動見證“人間有情”;實踐經驗證明確是施比受更有福,“乃役于人”所帶來的滿足感是金錢買不到的。出席的賓客也受到鼓勵將“白吃”而欠下的人情,以物質或形而上的方式轉送予其他需要的對象,于是,愛心就一環一環向四面八方傳送,人間變成一個更有希望的地方。 美妙緣份蒙福感恩 禪食的習慣改變了我的生命,令我更多享受、健康進步、內心世界漸入佳境;禪食午餐的參與讓我結識了大群有心人,享受他們的友誼,解決難題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多啟發與靈感。 以前,對我來說,吃飯就只不過是汽車油缸空了去油站加油,為了活而吃。現在才明白到為甚么吃一頓飯真的不止吃一頓飯那么簡單:因為進食確是上天給我們“過料”的良機,只要我們肯靜下來。 。
熱心網友
去古浪路啊,潮濕里有
熱心網友
后屯
熱心網友
少林寺
熱心網友
超司啊
熱心網友
超市,公主墳的超市就有
熱心網友
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