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GDP好。GDP是國內生產總值。而GMP是國民生產總值。

熱心網友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在衡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總量的時候,往往首先會想到制造地原則,即GDP(GrossDomestic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原則,其中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國內中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及國內外資企業所創造的經濟總量。不過,統計經濟總量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則———制造人原則,即GNP(GrossNationalProduct國民生產總值)原則,其中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國內中資企業、國外中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的中資部分及外中合資企業中的中資部分所創造的經濟總量。 由于很多地方官員倡導GDP政績,這在客觀上造成了部分地區經濟繁榮的假象。金碚說,GDP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外資企業在中國所創造的,比如蘇南地區,一些城市的GDP很高,但GNP卻很低。金碚分析認為,我們投入了公共品、土地、勞動、基礎設施等生產要素,經過市場轉化為居民收入或者消費、產品出口及就業等元素;而外資在中國大量投入資本、經營及技術,經過市場轉化為市場份額及產品利潤。從以上關系中不難看出,與GDP直接掛鉤的是就業,而與GNP直接掛鉤的則是財富。另外,我們在創造大量GDP的同時,卻是以低廉的稅收、便宜的勞動力、廉價的土地及環境成本的外部化(即環境遭到肆意破壞)等為代價的。 外資的進入為中國提供了大量就業,而隨著跨國公司往中國的轉移,他們在中國所創造的財富與日俱增,但其國內相應地也表現出了失業率高的現象。因此,在GDP與GNP之間如何取舍,其實是一個“要財富還是要就業”的問題。中國目前的GDP遠小于GNP,而全球的GDP與GNP是均衡的,因此,外國的GNP要遠大于其GDP。這個理論已經足以解釋日本、美國等一些國家的企業為何總是喜歡來中國投資。“這些跨國公司其實根本不需要我們去‘引資’,相反,他們會主動送上門來,除非它沒有這個實力。”。

熱心網友

我覺得這要看具體的國家來看:對大多數發達國家來說,其資本很多都投入到國外,這樣產生的利潤并不是屬于其國內生產總值,但屬國民生產總值范圍內的,也就是說其國民生產總值大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相反,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 在其國內的、由于外國投資而產生的利潤很大一部分要流入到國外,屬于其國內生產總值但不屬于其國民生產總值,也就是說其國內生產總值要大于其國民生產總值。綜上,若想較準確的衡量一國的經濟實力,用GNP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