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7歲)得了哮喘(發作一般2-5天,治療后能夠上學)怎么辦?我的小孩得哮喘已經大半年時間了,一直采用中藥治療,發作時如果在初期喝藥,經過2-5天能夠控制病情的發展,但我害怕長期喝中藥對小孩的身體有其他影響,想知道能否有其他治療斷根的方法沒有

熱心網友

支氣管哮喘是當前世界威脅公共健康最常見的慢性肺部疾病,哮喘的發生可影響人類各年齡層,可在嬰幼兒起病,并以兒童多發,1988~1990年我國兒科哮喘協作組對27省市0~14歲兒童進行哮喘患病情況調查,全國各地患病率介于0.11~2.03%之間,最高達5%,如加權計算全國至少有二千萬以上的患者,而全球已有3億哮喘患者,不少國家的數據提示哮喘患病率及死亡率仍有上升趨勢,由于哮喘的病因復雜,個體差異其大,...

熱心網友

支氣管哮喘是當前世界威脅公共健康最常見的慢性肺部疾病,哮喘的發生可影響人類各年齡層,可在嬰幼兒起病,并以兒童多發,1988~1990年我國兒科哮喘協作組對27省市0~14歲兒童進行哮喘患病情況調查,全國各地患病率介于0.11~2.03%之間,最高達5%,如加權計算全國至少有二千萬以上的患者,而全球已有3億哮喘患者,不少國家的數據提示哮喘患病率及死亡率仍有上升趨勢,由于哮喘的病因復雜,個體差異其大,其癥狀又以咳嗽、咯痰、喘息、呼吸困難為主。不少患兒易被診斷為復發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炎等。有些很典型的嬰幼兒哮喘,可在短短1年多時間內住院10余次,按細菌感染處理,有的因喘息控制不滿意,抗生素不斷升級,有的則合并應用激素及支氣管擴張劑時,氣道阻塞現象改善,喘息癥狀暫時緩解,但很少考慮癥狀緩解后的預防治療,故喘息反復發作遷延至成年,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哮喘的防治工作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極大關注。  流行病學   哮喘可以在任何年齡發生。30%病人在1歲時有癥狀,80~90%哮喘兒童有他們的首次癥狀在4~5歲前。大部分受影響病兒只有偶然發作為輕中度,相對比較容易管理,少數為嚴重難治哮喘,常年發作多于季節性發作。開始年齡的早晚與預后關系并不十分清楚。多數嚴重受影響患兒喘息開始于出生后第一年,有過敏性疾病史(特別是特應性皮炎、過敏性鼻炎),親屬有哮喘病史的這些患兒可能有生長發育遲緩(不與吸入激素有關,因其最終高度可達正常),胸部畸形是繼發于胸部過度膨脹及不正常肺功能。年幼哮喘患兒的預后一般是好的。長期研究指出50%哮喘病兒在10~20歲內癥狀消失,但在成人還是會有發作可能。如有哮喘發生在2歲到青春期,緩解率約為50%。而有嚴重哮喘,并有激素依賴而且經常住院的病人中約95%轉為成人期哮喘。與喘息有關的危險因素見表1。 摘自Sliverae M,etal.Childhood Ashtma and Other Weezing Disorders, 2002  病理基礎   哮喘是氣道慢性變態反應性炎癥,它包含炎癥細胞、介質與氣道組織和細胞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導致氣道壁的水腫,粘液分泌增加,引起急性支氣管收縮,亦可導致氣道對不同刺激呈高反應性和氣道高度可逆性阻塞,進一步可有氣道重塑及不可逆性氣流受限。  支氣管哮喘的定義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氣道上皮細胞等)和細胞組分共同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患。這種慢性炎癥導致氣道高反應性,引起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咳嗽等癥狀,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或加劇、一般為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阻。多數患兒可經治療或自行緩解。  嬰幼兒哮喘的診斷標準   嬰幼兒期的喘息癥狀主要為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夜間憋醒、語言不連續及喂養困難,誘因多為呼吸道病毒感染、運動、大哭、大笑和情緒波動。呼吸道病毒感染、環境中過敏原的暴露、伴有過敏性鼻炎、胃食道返流也可以引起哮喘。在變應原診斷方面,除病毒感染外常見的是室塵螨,其次是霉菌、蟑螂、蠶絲等吸入過敏原。嬰幼兒亦可進行皮膚點刺試驗,其陽性強度較弱,但臨床診斷符合率較高,而食物變應原病史對診斷十分重要。皮膚特應性低,另有假陽性,如食物過敏引起喘息常伴有其他過敏癥,如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亦可有對食物過敏者表現為某一食物過敏時有拒食表現。如有體外測試條件可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中對變應原特異性IgE。  嬰幼兒哮喘的診斷標準是年齡<3歲的嬰幼兒,(1)喘息發作≥3次;(2)發作時雙肺聞及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延長;(3)具有特應性體質,如嬰幼兒濕疹、變應性鼻炎等;(4)一級親屬中有哮喘病等過敏史;(5)排除其它嬰幼兒時期的喘息疾病。凡具有以上第(1)、(2)、(5)條即可診斷哮喘。若喘息僅2次,又具有第(2)、(5)條時,先診斷為可疑哮喘。若同時具備第(3)或第(4)條時,可進行哮喘治療性診斷,陽性者診斷為哮喘。  對于癥狀不典型的患兒,同時在肺部聞及哮鳴音者,可酌情采用以下任何1項支氣管舒張試驗協助診斷,若陽性可診斷為哮喘:(1)速效β2受體激動劑溶液或氣霧劑吸入;(2)以0.1%腎上腺素0.01ml/kg皮下注射(最大不超過0.3ml/次)。在進行以上任何1種試驗后的15~30分鐘內,如果喘息明顯緩解,哮鳴音明顯減少者為陽性。  通常嬰幼兒哮喘的嚴重程度分為4級,即輕度間歇、輕度持續、中度持續和重度持續。(見表2) 表2 嬰幼兒哮喘嚴重度分級 日間癥狀夜間癥狀一級輕度間歇<1次/周發作間歇無癥狀≤2次/月二級輕度持續>1次/周但<1次/天可能影響活動>2次/月三級中度持續每日有癥狀影響活動>1次/周四級重度持續持續有癥狀體力活動受限頻繁  鑒別診斷   在嬰幼兒中,哮喘和急性呼吸道感染時均有廣泛氣道受累引起的喘息,但呼吸道癥狀亦可以由局部氣道阻塞引起,所以一定要想到鑒別診斷。  (一) 毛細支氣管炎  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副流感病毒感染所致,好發于2~6月嬰兒,常于冬春季流行,廣西、浙江溫州、山西均有流行報導。喘息是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癥狀,尤其以病毒感染為著。第一次嬰幼兒喘息可能是毛細支氣管炎,而1歲時出現多次喘息就可能是哮喘,如根據哮喘治療有效,則有助于診斷。  (二) 喘息性支氣管炎  發生在3歲以內,臨床表現為支氣管炎伴喘息,常有發熱、喘息,隨炎癥控制而消失,一般無呼吸困難,病程約一周。大部分到4~5歲時發作停止,現一般傾向如有典型呼氣相喘息,發作3次,并除外其他引起喘息疾病,即可診斷為哮喘,如喘息發作2次,有特應性體質、家族哮喘病史、血清IgE升高,應及早進行抗哮喘治療。許多國家已經取消此名稱,我國的兒童哮喘常規將其納入可疑哮喘。   (三) 先天性喉喘鳴   先天性喉喘鳴是因喉部發育較差引起喉軟骨軟化,在吸氣時喉部組織陷入聲門而發生喘鳴及呼吸困難。于出生時或生后數天出現持續吸氣性喘鳴,重者吸氣困難,并有胸骨上窩及肋間凹陷。在俯臥位或被抱起時喘鳴有時可消失。喘鳴一般在6個月到2歲消失。  (四) 異物吸入  好發于幼兒及學齡前期,有吸入異物史,嗆咳可有可無,有時胸部X線攝片檢查無異常,應作吸氣及呼氣相透視或攝片,可有縱隔擺動,或由于一側氣體滯留而兩肺透光度不一致。如X線檢查陰性,仍不能除外異物,可作支氣管鏡檢查。筆者曾見一氣道異物幼兒,肺部有發作性喘鳴,但無異物吸入史,X線檢查陰性后做支氣管鏡檢在支氣管壁取出西瓜子皮后喘息消失。偶有食道內異物壓迫氣道引起喘息。  (五) 支氣管淋巴結核  支氣管淋巴結核可由腫大淋巴結壓迫支氣管或因結核病變腐蝕和侵入支氣管壁導致部分或完全阻塞,出現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伴喘息,常伴有疲乏、低熱、盜汗、體重減輕。可做PPD、X線檢查、痰結核菌檢查和測定血清抗體,疑有支氣管內膜結核引起的氣道阻塞應做支氣管鏡檢。   (六) 環狀血管壓迫  為先天性畸形,多發生于主動脈弓處,有雙主動脈弓或有環狀血管畸形。由一前一后血管圍繞氣道和食道,隨后兩者又合并成降主動脈,某些病例右側主動脈弓和左側主動脈韌帶形成一個環,前者壓迫氣管及食道。  (七) 胃食管返流  多數嬰兒進食后發生返流,食管粘膜有炎癥改變,返流可引起反射性氣管痙攣而出現咳嗽、喘息,可行吞鋇X線檢查,近年來用食管24小時PH值監測以助診斷。  (八) 先天性氣道畸形  如喉蹼、血管瘤、息肉等,先天性氣道發育異常造成喉部狹窄,若喉部完全阻塞者生后可因窒息而死亡。如喉部部分阻塞,哭聲減弱、聲嘶或失聲,有吸氣及呼氣時呼吸困難及青紫。體檢局部無炎癥表現,喉鏡檢查可見喉蹼;對息肉及血管瘤,X線檢查及支氣管鏡檢查有助診斷。  藥物治療   哮喘是一個慢性炎癥性疾病,應該盡早應用抗炎治療,吸入性激素是控制哮喘的首選藥物。治療中應強調中、重度哮喘病人早期抗炎治療的重要性。雖然在年幼的哮喘患兒中,可能存在過度治療的情況,但有效使用抗變態反應性的藥物及支氣管擴張劑在縮短或減少喘息發作方面的效果比抗生素好,應鼓勵衛生保健專業人員在描述嬰幼兒期病毒相關的反復喘息時使用“哮喘”而不是其他術語。重要的是在按哮喘治療前后,患兒必須排除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而按哮喘正規治療后仍有喘息反復發展,必須認真檢查藥物的使用方法、親屬及患兒的依從性及進一步排除其他引起喘息的原因。    (一) 糖皮質激素  由于吸入性激素是抑制氣道粘膜下炎癥最有效的藥物,并能增加β2受體激動劑的支氣管擴張作用,而在適當劑量應用下,不會有全身激素應用的副作用,故其在哮喘治療中的地位受到高度重視,應用范圍較以往明顯放寬。近年來丹麥Pedersen對早期哮喘患兒吸入糖皮質激素進行觀察,認為較早吸入皮質激素可以防止哮喘發展成不可逆性的氣道阻塞,并對兒童發育無影響,并強調治療初期吸入較大劑量以達到對哮喘病情盡可能的最佳控制,如為重癥可短期應用口服激素,治療不足所引起的后果要比糖質激素所產生的副作用更嚴重。幼兒吸入丙酸培氯松(BDP)每日200~400μg是很安全的劑量,重度患兒可達600~800μg/日。應用布地奈德(BUD)時酌情調整用量,應用氟替卡松時劑量則減半。一旦病情控制,穩定后則應降至常規吸入劑量。  年幼兒在應用定量氣霧劑激素吸入時應配合面罩儲霧罐吸入BDP或BUD,劑量為200~1000μg/日。對于年幼的哮喘患兒吸入定量氣霧劑有困難或重癥患兒可用布地奈德懸液,0.5~1mg/次。每日1~2次,可合用β2受體激動劑和/或抗膽堿類藥物溶液一起霧化吸入。病情控制后,則可停用平喘藥。布地奈德懸液吸入可達數周至數月或更長時間,或酌情改用氣霧劑吸入。吸入激素療程偏長,達1年以上,現亦有主張輕、中度患者療程可達3~5年。吸入激素后應漱口,以減少口腔鵝口瘡及聲嘶的發生。  (二) 支氣管擴張劑  1.β2受體激動劑  短效β2受體激動劑是最有效的支氣管擴張劑(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現主張在有癥狀時按需吸入,但在癥狀未完全控制時,用作激素吸入的補充治療,但其使用劑量每天<3~4次,每次2揪(100μg/揪),但在常規劑量不能控制時,一般不再增加劑量,而是強調找出是否有過敏原接觸,除外吸入技術掌握不佳,或氣道抗炎癥治療量不足,或選擇藥物劑型不適當,是否伴隨過敏性鼻炎或夜間哮喘發作癥狀被忽視等情況,應針對以上情況加用抗組胺類藥物、長效控釋茶堿或長效β2激動劑口服或增加激素吸入量。  2.茶堿類  對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并能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氣道平滑肌內cAMP分解,使平滑肌張力降低,氣道擴張。現認為茶堿有一定抗炎作用,并偏向用于夜間發作的哮喘患者。常用控釋茶堿,劑量6~8mg/kg.日,分2次口服。在哮喘嚴重發作時,可給一負荷劑量茶堿靜脈給藥,4~5mg/kg.次,在20分鐘左右輸入,<2歲或6小時內用過茶堿者,首次劑量減半。  3.抗膽堿類藥物  異丙托溴胺(ipratropium bromide)對氣道平滑肌有較強松弛作用,而對心血管系統作用較弱,出現峰值時間約在30~60分鐘。有預防哮喘的作用,其作用部位以大、中氣道為主,而β2受體興奮劑主要作用于小氣道。故兩藥有協同作用,臨床常作β2受體激動劑的輔助劑,對嬰幼兒哮喘療效較佳,臨床應用以氣霧劑及霧化吸入為主。愛喘樂氣霧劑劑量:20μg/揪,1~2揪/次,3~4次/日。  4.硫酸鎂  鎂為人體最豐富的離子之一,關于鎂離子擴張支氣管的機制,至今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鎂能調節多種酶的活性,能激活腺苷環化酶,激活低下的腎上腺素能β受體的功能,并降低支氣管平滑肌的緊張度,使支氣管擴張而改善通氣情況。兒童用量為0.025g/kg.次(25%硫酸鎂0.1ml/kg.次)加10%葡萄糖溶液20ml,在20分鐘內靜脈滴注,每日1~3次,可連續使用2~3天,能取得一定支氣管解痙及鎮靜作用。  (三) 過敏介質釋放抑制劑  1.白三烯受體調節劑  如孟魯斯特鈉、扎魯斯特。能選擇性抑制氣道平滑肌中白三烯多肽的活性,并有效預防和抑制白三烯所導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氣道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及支氣管痙攣,能減少氣道因變應原刺激引起的細胞和非細胞性炎癥物質,能抑制氣道高反應。對二氧化硫、運動和冷空氣等刺激及各種變應原如花粉、毛屑等引起的速發相和遲發相炎癥反應均有抑制作用。主要用于過敏原(變應原)誘發的輕度哮喘、運動誘發的氣道痙攣及阿司匹林誘發的哮喘。與吸入性糖皮質激素聯合應用治療中、重度持續哮喘患兒,可以減少糖皮質激素的劑量,并提高吸入性糖皮質激素的療效。扎魯斯特適用于12歲以上兒童哮喘的長期預防治療,孟魯斯特可用于2~5歲兒童,4mg口服,每天1次。    2.抗組胺藥物   (1) 色甘酸鈉(sodium cromoglycate,SCG):為抗過敏藥,抑制肥大細胞等釋放介質,阻止遲發反應和抑制非特異性支氣管高反應性。在哮喘發作前給藥能防止I型變態反應和運動誘發哮喘,副作用少,在輕中度哮喘患兒可用色甘酸鈉。2mg、5mg/揪氣霧劑(每次2揪)每日3~4次吸入。  (2)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具有抗變態反應作用,用于哮喘中的作用較弱,但可以用于伴有變應性鼻炎的哮喘患兒,亦有研究發現,應用于反復呼吸道感染或對螨蟲、蒿花粉過敏的嬰幼兒中可以減少哮喘的發生。  (四) 其他藥物   1.免疫調節劑  因反復呼吸道感染誘發喘息發作者可酌情加用免疫調節劑,如胸腺肽、卡介菌核糖核酸、黃芪、槐耳等。  2.中藥  急性發作期辨證施治。緩解期以健脾、補腎扶正等方法進行預防治療。  (五) 抗生素應用  一般過敏因素引起的哮喘發作不必用抗生素,如有細菌感染可根據感染情況選用相應抗生素。  嬰幼兒哮喘的長期治療方案  哮喘是慢性疾病,需進行長期管理,并在治療中采用了階梯式治療方案。嬰幼兒應采用帶有面罩的儲霧罐輔助吸入定量氣霧劑。我國嬰幼兒哮喘的長期治療方案見表3。   嬰幼兒哮喘的管理教育   哮喘為氣道慢性炎癥,常有急性發作,治療的目的在于規范用藥,控制或減少發作,也是哮喘治療的根本。這不但需要醫護人員的正確指導,更需要患者的積極配合。但臨床上常見很多患者緩解后或一段時間不發作,家長即誤認為已痊愈,或擔心藥物副作用,自行停藥,以致哮喘反復發作。所以如何對哮喘患兒和家長進行積極的宣傳教育,使其自我管理,堅持用藥,正確用藥對有效控制哮喘非常重要。為此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 加強宣傳教育  通過多種方式如哮喘知識講座、錄象、知識競賽、電視、發放宣傳資料或科普書籍等,對患兒及其家長進行哮喘知識的普及,解答家長提出的各種問題,使之對哮喘這個慢性疾病有一個較為全面正確的了解,比如病因、病情嚴重程度、危害、預后以及堅持治療的益處。消除患兒家長對哮喘的錯誤看法,消除對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副作用的擔心,增強治療的信心,提高其經常就診的自覺性及堅持長期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減少嚴重哮喘的發生,保證正常的生活,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減少哮喘引起的死亡,使絕大多數哮喘患者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  (二) 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將最佳的治療方案提供給患兒家長,使其對各種藥物有所了解,教會家長自己控制哮喘,使患兒在哮喘發作時能夠得到恰當的應急治療,并能預防嚴重哮喘發作。  (三) 指導患兒正確掌握吸藥技術  吸入療法是一種新的給藥措施,很多患兒不習慣使用,吸藥技術掌握不好,致使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患兒初次就診時,應耐心指導教會患兒及家長如何使用并在以后就診時加以糾正。很多患者吸入藥物后療效不佳是由吸入方法不正確所致。  (四) 指導患兒家長做好家庭管理和監測  哮喘常反復發作,即使堅持吸入治療,某些情況下仍有可能發作。因此應對患兒進行家庭管理和監測,讓其家長了解哮喘發作的誘因、先兆,及時就診或用藥加強治療,控制病情,減少嚴重哮喘發作,避免住院治療。同時注意改善生活和工作環境,避免接觸過敏原或觸發因素。  (五) 與哮喘患兒家長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尊重體諒患兒,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有利于對患兒進行有效管理,監測病情,也有利于提高其堅持長期治療的依從性。  嬰幼兒哮喘的護理   急性發作期的護理要注意,嬰幼兒的氣道窄,很小的變化,如輕微阻塞、痰液粘栓和支氣管痙攣都很容易引起氣道阻力增加,因此要密切觀察病情。嬰幼兒喘息的發作常與病毒感染有關,由于呼吸道病毒感染增加了氣道炎癥、損傷氣道上皮、β2腎上腺素能受體功能受損,增加氣道炎癥及反應性,因此平時應注意與環境中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的隔離,同時應加強戶外活動增強體質,并注意營養及維生素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