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分制說白了,也就是股市改制,現在什么都在改,企業在改,銀行在改,股市當然也要改了,股市改制先要對上市公司改制,也就是國有改私有,國有資產流失在改制中已經不可以記數了,都流進了私人的腰包。現在股市也適應潮流改制了,國有改成私有,這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的嗎?

熱心網友

 下面是轉和訊網上的一篇首席文章,建議閱讀: 《股市無法承受的驚嚇》上上周五的一根大陽線,撩撥起股市的一縷春情,上周證監會官員們的表態,再勾起股民心中的陣陣寒意。對于全流通補償方案的預期,導致了上上周五30點的日陽線,而證監會官員的詳盡解釋則造成了上周45點的大陰線,這一陰一陽,反映了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的重大分歧。 近來證監會關于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聲音越發響亮,似乎實施的計劃又要提前了。從原則上講,沒有人反對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但每一群體的動機是完全不同的。流通股東希望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是希望限制大股東的利益侵害行為,并對過去形成的侵害給予足夠的補償;國資委希望解決這一問題;是希望以往形成的利益格局得以固定下來,并能在政府需要時隨時變現;證監會希望解決這一問題,是希望中止A股市場的單邊下跌勢頭,充分發揮它的融資功能。 按流通股東的理解,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有兩大核心問題,第一是同股同錢問題,購買同樣的股票要支付同樣的成本,進而推導出非流通股東要對流通股東補償;第二是同股同權的問題,即流通股東得到足額補償之后,非流通股可以實行流通。證監會從原則上同意流通股東的看法,而國資委的基本態度是,國有股應當享受流通的權利,但對補償問題一直避而不談。表面上看,三方對于全流通問題的態度相差不大,但執行起來大相徑庭。按本周證監會官員的表態,證監會只負責解決股權分置和全流通的問題,而含權補償則是小股東和大股東談判的問題。如果按照這個思路理解,那就是,證監會只負責讓股票全流通,而全流通的條件讓股民與國資委和其他法人股東談判去。這樣,證監會把全流通問題的兩個緊密相關的問題割裂開來,把實現全流通作為終極目標,而把實現全流通的條件——適度補償巧妙地回避了。如果說設置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是股權分裂的話,那么證監會的方案就是全流通實施的程序割裂,它的實施結果是,全流通可以實施,但股民的補償無法保障。按照這種模式操作的最終結果是,證監會與國資委的分歧被回避了,而A股價格必然向H股硬性接軌。本周A股市場的走勢已經預示了這一后果。 在目前的市場條件下,實現全流通是A股市場無法承受之重。其實,在中國現今的條件下,股權分置是與我國的政治經濟狀況相適應的一種制度安排,自有其存在的階段合理性,而A股市場近年來的持續性下跌,主要是價值高估后的正常回歸過程,與股權分置關系不大。深入研究以后我們會發現,由于法律和現實條件的限制,全流通方案最終實施的可能性極小。既然明知如此,還不如果斷中止全流通計劃,全心全意搞好新股發行。 所以,如果管理層一味堅持實行全流通計劃,我們應當階段性看空市場,主動回避。   。

熱心網友

這個問題現在看得清說不清,留給理論家門去爭論來爭論去吧!否則它們要下崗了。